梁海珊

梁海珊

梁海珊(,廣東高州泗水鎮裡道坑村人,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成員。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梁海珊加入同盟會組織。宣統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義後,協助林雲陔、林樹巍、熊卓演、譚惠泉等人在高雷組織起義。義軍進攻府署時,他鼓勵其弟率敢死隊迫近府衙,清吏為之震懾。高雷一帶先後光復,他力盡後勤、聯絡之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海珊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2—
  • 逝世日期:1941)
梁海珊,海珊堂,

梁海珊

梁海珊,廣東高州泗水鎮裡道坑村人,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成員。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梁海珊加入同盟會組織。宣統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義後,協助林雲陔、林樹巍、熊卓演、譚惠泉等人在高雷組織起義。義軍進攻府署時,他鼓勵其弟率敢死隊迫近府衙,清吏為之震懾。高雷一帶先後光復,他力盡後勤、聯絡之勞,為同輩稱道。民國2年(1913),袁世凱派龍濟光進踞廣東。民國3年(1914),孫中山委派朱執信主持廣東軍事,組織各地開展討袁驅龍鬥爭。梁海珊在廣州灣(今湛江)與林樹巍、林直勉、梁辛嘗、譚惠泉、薛岳、梁桂生等革命黨人策劃舉事。時高雷道尹王業章照會廣州灣法租界政府,誣說革命黨人為匪盜。林樹巍、梁桂生、薛岳等八人被法警逮捕,押解越南河內囚禁。梁適外出免遭此難,後奉命尾隨至河內,在孫中山之兄孫眉幫助下,設法營救,每日親送飲食、藥湯給獄中同志,經孫中山向法國政府嚴電抗議,他們才獲釋放。民國12年(1923),孫中山在穗任大元帥,梁海珊被委為高雷南路軍務委員,繼續為民主革命四處奔走、聯絡各方、不遺餘力。晚年,回鄉隱居,在地方深孚眾望。民國30年(1941)卒,享年59歲。

海珊堂

海珊堂坐落在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高州師範學院(前身是廣東高州師範學校)校園內。梁海珊的兒子、抗日名將梁華盛為紀念父親為辛亥革命所做的貢獻,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在高州籌建海珊中學和紀念會堂海珊堂,振興地方教育,為國儲才。梁華盛創建的“海珊中學”,解放後併入茂名縣一中,海珊中學原址,由茂名縣師範學校和廣東省立高州女子師範學校合併而成的廣東省立高州師範學校使用。海珊中學原有校舍,後被高師接收,其中的教室宿舍早已更新,唯有“海珊堂”長久保留。該堂曾作幾次維修,1971年和1989年又先後兩次撥款進行大修。2010年高師建校八十周年之際,應眾多高師校友的要求,高州師範學院重修“海珊堂”。重修後的“海珊堂”,已成為高州師範學院師生集會和文藝演出的主要場所。
海珊堂占地面積765平方米,磚木結構,分前、中、後三部分組成。前樓兩層,為“凹”字左右對稱的房間結構。底層中開三門,二樓正上方高出數米作碑額,灰塑“海珊堂”三個大字。中部為會堂大廳,後面是舞台。海珊堂是見證民主革命的歷史痕跡,具有一定的歷史紀念價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