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亞洲魚

梁氏亞洲魚

梁氏亞洲魚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無頜的盔甲魚類,生存在距今4.11-4.07億年的早泥盆世布拉格時期。目前,亞洲魚只在廣西南寧有發現,亞洲魚的形狀獨特,頭甲呈三角形,發育狹長的吻突,亞圓形的中背孔以及側向延伸的角,梁氏亞洲魚的發現與以往發現的化石形態都不相同,豐富了亞洲魚的形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氏亞洲魚
  • 拉丁學名:Asiaspis liangi sp. nov.
  • 分類位置: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盔甲魚亞綱-華南魚目-華南魚科-亞洲魚屬
  • 產地: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五象嶺
  • 時代:早泥盆世布拉格時期
  • 地層:那高嶺組
  • 命名人與命名年代:張淑榮,山顯任,蓋志琨,2023
命名由來,化石的發現,化石的產地,形態特徵,系統分類,科學意義,

命名由來

梁氏亞洲魚(Asiaspis liangi sp. nov.)的屬名寬展亞洲魚(Asiaspis expansa)的屬名“亞洲”, 取自盔甲魚類是亞洲地區獨有的一個類群,亞洲魚是首個以亞洲命名的盔甲魚類;種名“梁氏”中的“梁”是化石標本贈與者梁江先生的姓。
梁氏亞洲魚
梁氏亞洲魚生態復原圖(史愛娟繪)

化石的發現

廣西南寧地區的泥盆系發育良好,是中國泥盆系研究的關鍵區域之一。六景剖面是中國著名的海相泥盆系經典剖面之一,也是研究華南海相泥盆系的經典剖面之一,剖面位於距南寧市中心往東約50 km的橫縣六景鎮附近,剖面全長4.6km,層序完整,露頭良好,下泥盆統除了產出豐富的無脊椎動物化石之外,還產出豐富的早期脊椎動物化石,主要包括盔甲魚類、胴甲類、節甲類等。令人遺憾的是,自1983年六景剖面被列為省級地質遺址保護區以來,在該剖面開展野外挖掘已經十分困難,因此在近20年的時間裡,該地區鮮有早期脊椎動物化石被發現和報導,亟需尋找新的替代剖面開展野外挖掘工作。隨著南寧的城鎮化和房地產開發,在南寧至六景之間暴露出許多人工開鑿的臨時剖面。自2010年以來,蓋志琨研究員帶領野外團隊在該地區開展了大量的野外調查工作,陸續在南寧的仙葫、五象嶺和五合等地分別發現了蓮花山組、那高嶺組和鬱江組3個新剖面,並搶救性地挖掘出大量早期脊椎動物化石,其中梁氏亞洲魚就是眾多被搶救發現的化石之一。
梁氏亞洲魚
梁氏亞洲魚化石照片(蓋志琨攝)

化石的產地

該地區的六景泥盆系剖面是我國著名的泥盆系標準剖面,也是研究華南海相泥盆系的經典剖面之一,剖面位於距南寧市中心往東約50km的橫縣六景鎮附近,剖面全長4.6km,層序完整,露頭良好,其中下泥盆統從老到新分別為蓮花山組、那高嶺組、鬱江組、莫丁組和那叫組,梁氏亞洲魚位於那高嶺組下部。
那高嶺組地層剖面
鬱江組:
8.灰綠色極細砂岩,下部灰色薄層—中厚層狀含泥石英極細砂岩及石英粉砂岩 2.0米
———————————————————— 整合—————————————————————————
那高嶺組
7.灰綠色泥岩及粉砂泥岩,夾少量膠磷礦結核及泥灰岩凸鏡體,產腕足類Qrientospirfer wangi 4.7
6.灰綠、青灰色薄層—中層狀含泥粉砂岩及灰綠色粉砂質泥岩,含少量腕足類、雙殼類、竹節石Sanguinolites cf. nagaolingenisi 39.9米
5.黃綠色薄層狀生物泥岩夾粉砂泥岩,貝殼狀斷口,局部夾膠磷礦結核,含腕足類、雙殼類Qrientospirfer wangi等 19.1米
4.深灰色中層狀細晶灰岩,不等晶灰岩與泥灰岩、泥岩互層,普遍含磷;產大量腕足類、雙殼類、竹節石、介形蟲,少量珊瑚等。 36.1米
3.黃綠色含粉砂泥岩及灰綠粉砂質泥岩夾生物介黨泥質灰岩,含較豐富的雙殼類及腕足類、介形類Orientospirifer nakaolingensis, O. wangi, Kwangsirhynchus liujingensis等 9.9米
2.灰綠色中層狀粉砂質泥岩夾暗灰色含磷鈣質泥質粉砂岩,底部含較多磷結核。含魚碎片Asiaspis expansa,雙殼類Paracyclas sp. 11.9米
1.上部灰綠色粉砂質泥岩,下部紫紅色極細砂岩,含雙殼類、腕足類 Leiodysodonta guangxiensis; Kwangsirhynchus sp., Lingula sp. 0.8米
———————————————————— 整合—————————————————————————
蓮花山組:
紫紅色泥質粉砂岩與泥質細砂岩互層夾黃綠色薄層狀含泥質細砂岩,含較豐富的介形蟲、雙殼類、魚碎片及蟲跡Leiodysodonta cf. guangxiensis; Leperditia sp., Beyrichia92米

形態特徵

頭甲呈頭盔形,長約96.0 mm,寬約90.0 mm,側緣光滑;吻突發育,呈狹長棒狀,長約35.0 mm;頭甲後緣略向前凹進,呈拱形,中背脊和中背棘均不發育;角和內角均較為發育,其夾角約為90°;角向側後方延伸,前緣光滑,後緣發育細小鋸齒,兩角末端超出頭甲後緣;內角呈倒三角形,較短,指向後方;中背孔呈縱長橢圓形,縱長約為橫長的1.6倍;眶孔背位,較小,靠近頭甲側緣,其前緣與中背孔後緣大致齊平;紋飾由稀疏分布的粗大瘤狀突起組成;松果孔、側線系統及鰓囊數量不詳。

系統分類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梁氏亞洲魚屬於華南魚科支系的一員。華南魚科包括4屬1亞科,該科的其他成員為華南魚屬、南盤魚屬、龍門山魚和大窗魚亞科,梁氏亞洲魚與他們的區別很明顯:梁氏亞洲魚發育有狹長的吻突,發育亞圓形中背孔,兩角側向延伸,角和內角發育,明顯區別於除大窗魚亞科的以外的其他成員,而寬展亞洲魚沒有發育窗結構,與大窗魚亞科的成員形成明顯的對比。通過形態對比可知,與寬展亞洲魚華南魚相似,為同一屬的兩個種。

科學意義

系統描述了廣西南寧下泥盆統布拉格階那高嶺組下部的盔甲魚類新材料,基於詳細的形態學對比和討論,建立了華南魚科的1個新種——梁氏亞洲魚,豐富了早泥盆世華南魚類的多樣性,擴大了徐家沖魚類組合的化石內容,中國華南下泥盆統非海相地層對比。廣西南寧蓮花山組與那高嶺組過渡層種的徐家沖組合物種多樣性最高,幾乎涵蓋了與其他地區對應的所有屬種,說明廣西南寧地區可能是盔甲魚類輻射和擴散的中心之一。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的古魚類組合、早期微管植物組合和腕足類動物組合表現出顯著的地方性色彩,可能跟華南海是一個半封閉的陸表海灣有關。由於封閉海效應,生物在這個封閉的環境種獨立演化,表現出很高的多樣性和很強的土著形,最終在華南板塊上形成一個獨立的動物區系,即“盔甲魚-雲南魚”動物區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