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剛 男,遼寧撫順人,1962年生。現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計量學會熱物性專業委員會委員和宇航學會運載專業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新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遼寧撫順
- 出生日期:1962年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個人簡介,教育經歷,工作經歷,學術兼職,研究領域,研究概況,獎勵與榮譽,
個人簡介
教育經歷
1980年9月-1985年7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熱物理系攻讀學士學位,1985年7月獲得學士學位;
1985年9月-1991年9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熱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10月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1年10月~1993年12月,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講師;
1994年1月~1999年7月,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任副教授,在此期間曾任工程熱物理教研組副主任;
1997年3月~1998年3月期間作為國家教委派送的高級訪問學者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機械工程系田長霖教授的實驗室工作一年;
1999年7月晉升為正教授,同年9月擔任工程力學系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
1999年8月獲得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
2000年10月被任命為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常務副主任,同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4年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改建為航天航空學院,任航天航空學院常務副院長;
2006年1月~2006年3月,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
學術兼職
Microscale Thermophysical Engineering的編委
Int J Thermal Sciences編委
《載人航天》期刊編委
Heat Transfer—Asian Research的地區編委
從1999年8月擔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專業委員會委員。
從2000年起中國計量學會熱物性專業委員會成員
Conference Co-Chairs and Scientific Committee Members,4th, 5th, 6th,7th ASME Int. Conf. on Nanochannels, Microchannels and Minichannels;
‘Lead Scientist’, 6th & 7th World Conf. on Experimental Heat Transfer, Fluid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2005, 2009.
Member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Session chairman, Heat Transfer Society of Japan—Int. Forum on Heat Transfer, Nov.11, 2004.
Conference General Secretary, The 7th Asian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Conference, 23-28 August 2004, Hefei & Huangshan, Anhui, China.
研究領域
傳熱學(微細尺度傳熱、強化傳熱、電子器件冷卻、熱學新理論);
太空飛行器熱控制與熱管理。
研究概況
先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微結構固體界面導熱過程的分子動力學研究”和“典型半導體材料納米結構界面/表面對導熱特性影響的研究”,"空間站熱管理及地面模擬"等8個航天863項目。參加了“航天技術和信息器件中的微細尺度傳熱”國家自然科學重大基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微納米流動與傳熱學”項目的研究、主持了上海小糸車燈廠的LED前照燈的冷卻項目。近年來開展的與項目相關的研究工作包括納米界面對導熱特性的影響、輻射的微尺度效應等。(1)研究發現了Ar納米複合薄膜法向熱導率和界面熱阻都隨著溫度升高逐漸減小,薄膜的厚度對界面的熱阻影響不大。(2)研究發現在納米複合薄膜總的厚度固定時,界面厚度對複合薄膜法向熱導率的影響是非單調的,且光滑界面熱阻大;(3)發現無論對雙層異質薄膜還是對單層薄膜,隨著界面粗糙元高度增加,薄膜面向熱導率均減小;薄膜面向熱導率隨著界面粗糙元數密度的增加,先減小後增加,並且構建了界面有效鏡反射率與薄膜界面粗糙元數密度和粗糙元高度關係的改進模型。(4)發現氬納米管的軸嚮導熱率隨著壁厚的增加的變化非單調,分析了產生極值的原因,推導了聲子自由程模型。(5)提出並研究了納米尺度下導熱的熱整流現象(反向異性導熱),對三種納米結構(複合薄膜、變截面、納米管徑嚮導熱)的模擬均發現了熱整流現象;(6)基於新的熱學量(火積),發展(火積)減原理、熱平衡判據、輻射(火積)平衡方程及(火積)耗散極值原理;(7)提出了空間站熱控制地面模擬試驗技術。
獎勵與榮譽
2007年“微納尺度傳熱的尺度效應及其物理機制”研究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0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9年獲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