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賢

梁希賢

梁希賢(1898—1941),字哲生,陝西同官(今屬銅川市)人,中國國民黨愛國將領、抗日英雄。1941年5月9日在中條山戰役中壯烈殉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希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同官(今屬銅川市)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41年5月9日
  • 職業國民黨將領
  • 畢業院校黃浦軍校第五期
  • 信仰:三民主義
簡介,基本資料,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忌日,描述,生平概述,目標,軍校畢業,血戰中條山,在中條山北側,在中條山西側,戰役評價,個人評價,

簡介

梁希賢(1898—1941),字哲生,陝西同官(今屬銅川市)人,中國國民黨愛國將領、抗日英雄。1926年,南下廣州,投考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1927年8月畢業後,到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師見習,曾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梁希賢為胡宗南部,擔任新編27師副師長,駐守山西中條山附近。並於1938年-1940年間,於中條山與日軍展開數十次中小型戰役。1941年5月7日,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5月9日,在師長王竣、參謀長陳文杞壯烈殉國後,率餘部繼續堅持台寨村陣地,官兵傷亡殆盡,梁希賢跳黃河自殺,慷慨殉國。

基本資料

姓名

梁希賢

性別

梁希賢梁希賢

出生年月

1898年

籍貫

陝西同官(今屬銅川市)

忌日

1941年5月9日

描述

中華民國軍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於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生平概述

目標

梁希賢烈士,字哲生。陝西省同官縣人,1898年生。青年時代,他目睹國家內亂分爭,外侮叢生,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立志投身軍旅,救國救民,富國強兵。
梁希賢梁希賢
1924年6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培養革命武裝力量,準備北伐。梁希賢聞聽訊息,決心奔赴廣州參加革命。
1925年春,他歷盡艱辛,終於來到廣東革命根據地,1926年考入黃浦軍校第五期學習。

軍校畢業

1927年夏,梁希賢從軍校畢業以後,被分配到陸軍第22師見習,參加北伐作戰。他作戰勇敢,完成任務堅決,深為官長所賞識,以戰功不斷擢升,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
1937年夏,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梁希賢作為一個愛國軍人,滿懷對侵略者的仇恨,請求上陣殺敵,以報效國家,為死難的同胞報仇雪恨。他的要求得到批准,隨軍開赴抗日戰場,進入山西與日軍作戰。轉戰數年,以戰功升任陸軍第22師少將副師長。
1940年春,任第一戰區第八十軍新編第二十七師少將副師長,抱病與師長王竣一起,率部進入中條山地區,在黃家莊、羊皮嶺、曹家川、馬家溝、台寨一帶與日軍相對峙,作戰數十次,均擊敗敵人的進攻。
1941年5月,日軍華北方面軍秘密集中了大批日軍10萬之眾主力部隊,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向中國抗日軍隊在山西南部的抗日游擊根據地中條山各隘口發動了瘋狂的進攻,其目的是解除中國軍對其平漢、同蒲鐵路的威脅,進而南渡黃河,打通平漢路,進犯中原,威逼重慶。
梁希賢將軍正率部奉令配合友軍扼守中條山。他身患疾病,本應到後方醫院治療,但他得知日軍即將發動進攻的訊息,毅然決定留在部隊,指揮作戰殺敵。他抱病巡視陣地,用抗日必勝,日軍必敗的道理鼓勵下級官兵作好準備,與日軍決一死戰,奮勇殺敵,立功報國。1941年5月7日,日軍向中國第五集團軍和第八十軍陣地猛攻,敵數十架飛機輪番轟炸,並施放毒氣,其重點指向第八十軍與第五集團軍第三軍之接合部。時第二十七師堅守張店鎮陣地,激戰至黃昏,陣地一部被突破。
梁希賢梁希賢
梁希賢將軍又率第22師突圍,遂轉移至第二線陣地,左沖右殺,斃敵無數。繼續抵抗日軍進攻。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及日軍為發動這次戰役作了一系列偵察、準備工作,抓住中國軍幾支部隊接合部的弱點,突破中條山防線。雙方戰線犬牙交錯,第22師處於內線作戰,漸成頹局。
日軍攻勢越來越凶狂,第八十軍退守到台寨村繼續抵抗。日軍先以便衣隊擾亂射擊,同時以飛機轟炸,隨後以攻擊部隊四面圍攻,使第22師軍前後上下,均受敵攻擊。在與日軍血戰中,傷亡慘重,彈盡援絕,仍激勵士兵,為保衛祖國山河奮勇殺敵戰鬥至1941年5月9日,師長王竣、參謀長陳文杞同在台寨陣地壯烈殉國。
梁希賢遂率部堅守台寨,與日軍展開血戰,士兵傷亡殆盡,梁希賢為不被敵人生俘,投黃河殉國,英年43歲。

血戰中條山

日軍為消滅中條山地區的中國軍隊,消除對其山西交通線的威脅,從蘇北豫東、贛北、晉西等地抽調主力第2l、第33師團,第9、第16混成旅團,騎兵第4旅團及駐中條山第35、第36、第37、第41師團,總計6個師團和3個旅團兵力共10餘萬人,另調第3飛行集團主力等航空部隊支援作戰。在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統一指揮卞,企圖以迅速的殲滅戰和反覆“掃蕩”,將中國第1戰區部隊主力包圍殲滅。為確保晉南戰略要地,中國軍隊在中條山駐守第5、第14、第17、第15、第43、第93、第98軍及第9、第27、第80軍等部隊約18萬人,由第1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統轄指揮,對日軍作戰。
梁希賢梁希賢
5月7日,日軍從東、北、西三個方面向中條山區發起進攻。在中條山東側,日軍第35、第2l師團及騎兵第4旅團一部,由泌陽、博愛分兩路向孟縣、濟源的中國守軍第9軍陣地猛攻,飛機狂轟濫炸。第9軍阻擊後,於8日夜放棄孟縣、濟源,撤至黃河北岸封門口既設陣地。9日,日軍增兵後再次發動猛烈進攻。第9軍與日軍激戰至10日晨,封門口陣地被突破,遂向西轉移至濟(源)垣(曲)大道南北地區夾擊日軍。
11日,第9軍主力奉命在關陽、狂口南渡黃河擔任河防,留一部擔任掩護任務,後分散開展游擊戰。
12日晨,日軍第21師團主力沿封門口西進至邵源附近,與由垣曲東進之日軍第41師團一部會合後,續向橫河鎮方向攻擊;第35師團於10日突破守軍龍王窩陣地,沿黃河北岸向西突進,於12日占領並封鎖了黃河北岸各渡口。

在中條山北側

日軍第33師團主力,於7日下午在董封東西之線向中國軍隊第98、第15、第43軍陣地發動攻擊,於8日拂曉突破第43軍18盤陣地後,繼續南進,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副師長梁希賢、參謀長陳六祀均在激戰中殉國。守軍頑強抵抗,與日軍激戰至12日,仍堅守陣地,並全殲侵入董封的日軍一個大隊。
13日,日軍得到增援,攻陷董封。守軍第98軍、第93軍第10師、第15軍奉命北進,遇日軍阻擊後轉移到橫河鎮東南地區,第98軍一部到達沁水以北;第43軍西移被圍於雲霧山,之後向西北方向轉移。

在中條山西側

日軍第41師團及第9混成旅團,分由桑池、橫嶺關發起進攻,以中央突破的戰法直指垣曲。中國守軍第43軍、第17軍奮起抗擊,由於日軍兵力絕對優勢,正面陣地於8日晨被日軍突破,被迫向東轉移。日軍遂向垣曲突進,是日黃昏,垣曲失陷。9日和10日,日軍由垣曲分路向東、西推進。東進之日軍於12日晨進至邵源,與濟源西進之日軍會合後,又向北攻擊第14集團軍。日軍第36師團主力、第37師團及第16旅團各一部,由聞喜夏縣張店鎮以東的中國守軍第3軍和第80軍陣地猛攻。守軍與日軍激戰至8日,陣地被突破,邊撤退邊抵抗,於9日退至台寨村附近堅持苦戰。日軍攻抵黃河北岸後,又返轉向北進攻,並於11日開始進行南北蓖梳式掃蕩
12日,中國軍隊第5集團軍和第14集團軍主力陷入日軍重圍,在中條山各山隘內堅持頑強苦戰;第3軍和第17軍分散向西突圍。由於補給不足,腹背受敵,各軍於當日奉衛立煌電令開始向太岳山呂梁山黃河南岸突圍轉移。至20日,第43、第93、第98軍分別突圍到達稷山、鄉寧沁水以北地區,後奉命留太岳山區游擊,與日軍周旋。
突圍中,中國軍隊指揮混亂,損失慘重,奉命渡黃河南撤的部隊,由於沿途遭到日軍截擊,至6月初,第14集團軍總部及第15軍軍部才脫險南渡黃河整訓。第9軍新編第24師、第93軍等迄20日才渡過河,會戰遂告結束。在會戰中,八路軍應衛立煌和蔣介石之要求,進行交通破襲戰,開展大規模游擊戰,牽制了日軍,掩護撤退。
此戰,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守,臨戰又缺乏物質和精神準備,因此遭到慘敗,退出中條山

戰役評價

從整個戰役來看,“中國守軍處處被動挨打,毫無積極主動精神可言,有利條件蕩然無存,甚至沒有還手之力”。道路崎嶇,交通困難,兵力機動和補給運輸均感不便,各部隊均無糧食儲備,正式開戰僅4日,第14集團軍總司令劉茂恩就致電蔣介石,說“大軍已絕食3日,四周皆有強敵,官兵空腹血戰,狀至可憫,若不急籌辦法,恐有潰散之虞。”武器裝備落後,炮兵極度缺乏,日軍擁有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500門,而中國守軍平均每師只有1門,根本無力封鎖山口道路,更別談打破日軍封鎖。日軍空軍威脅極大,交通線、通訊聯絡經常被切斷,作戰第一天,師以上司令部多數被襲擊。日軍進攻中大量使用毒氣彈,使中國守軍無法堅守,難以長時間與敵周旋。另外,守軍各部隊待遇不一致,嚴重影響了部隊團結合作。還有,晉南中條山因為屢挫進犯之敵,每謂中條山有金湯之固,有恃無恐,思想鬆散,警戒疏忽。據日方統計,中國軍隊被俘虜3.5萬人,遺棄屍體4.2萬具,日軍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日軍稱“達到了消滅敵軍主力的目的,收到事變以來罕見的戰果”。
梁希賢梁希賢
蔣介石中條山戰役是“抗戰史最大之恥辱”。

個人評價

抗日英雄梁希賢作為一個愛國軍人,滿懷對侵略者的仇恨,請求上陣殺敵,以報效國家,為死難的同胞報仇雪恨,隨第22師參加抗日戰爭,率兵轉戰各地,英勇抗擊日寇,屢立戰功,升任陸軍第22師少將副師長。 在抗日戰爭中,梁希賢英勇善戰,身先士卒,當台砦陣地遭日機狂轟濫炸時,他身先士卒,不顧生命危險,穿梭於槍林彈雨,親自指揮官兵堅守陣地。在與日軍血戰中,儘管傷亡慘重,彈盡援絕,師長王竣、參謀長陳文杞同在台寨陣地壯烈殉國;梁希賢遂率部堅守台寨,仍激勵士兵,為保衛祖國山河奮勇殺敵戰鬥,士兵傷亡殆盡;梁希賢為不被敵人生俘,投黃河殉國,最終與兇殘的日寇拚死在戰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