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夢》是中唐詩人元稹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的前兩句描寫夢中之境,情調歡樂、興致濃烈;後兩句描寫夢醒之後的情景,筆鋒轉折、悵然若失。此詩語意簡潔,主要特點是布置得法,情味調度,以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襯托出兩人的深厚情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梁州夢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元稹
- 作品別名:使東川·梁州夢
- 作品出處:《使東川》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梁州夢
是夜宿漢川驛,夢;與杓直(李建)、樂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諸院,倏然而寤,則遞乘及階,郵使已傳呼報曉矣。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馬1,忽驚身在古梁州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亭吏”,即郵吏,驛站小官。 “排去馬”乘馬前行。
2.“古梁州”,梁州在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已升為興元府,元稹出使東川日,在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故曰“古梁州”。
白話譯文
晚上在漢川的驛站過夜,做了一個夢:與杓直(李建)、樂天(白居易)一起遊玩曲江,同時去了慈恩寺的一些庭院,突然醒了過來。換乘的馬匹到了階下,驛站的小官告訴我天亮了。
夢見與李建和白居易一起遊覽曲江,併到了慈恩寺里的各個僧院。
後來突然驚醒,換乘的馬已牽到階下,送公文書信的使節已呼叫天亮了,這才知道自己身在古老的梁州。
創作背景
元稹任監察御史期間,於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時白居易在京城長安於同月二十一日與弟白行簡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後至李家飲灑。席間,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當已至梁州了。”隨即題詩《同李十一(即李卓直)醉憶元九》於壁上:“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計算得很準確,那天元稹剛好就到了梁州,而且在睡夢中還夢見與白居易、李杓直和白行簡三個人一起到曲江及慈恩寺遊玩,醒後作詩《梁州夢》。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醒時縈繞心頭情事,由於壓抑往往變得更為強烈,便借夢境或幻覺來表現,這就是所謂潛意識。《牡丹亭》的“驚夢”,杜甫的《夢李白》,都是此種潛意識作用,文學上屢有反映。
此詩為元稹感夢而作。第一、二句“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游”,寫入夢。元稹與白居易中進士後又同於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制舉“拔萃”登科。按唐朝慣例,進士錄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賜宴,然後登慈恩寺大雁塔題名留念。曲江、慈恩寺向為長安名勝,平時更少不了騷人宴飲,墨客流連。元稹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游寺。此詩先把往昔經歷的畫面剪輯成夢。慈恩寺為高宗李治紀念生母長孫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院院”不僅加強“景深”,也深化了偕游情趣。此是虛景,虛中有實。三、四句“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寫出夢。伴隨亭吏的吆喝,畫面從慈恩寺夢中情景,轉為梁州驛亭醒時驚覺。此是實境,實中有虛,前後相映成趣。“排去馬”為此詩藝術構思關鍵,上承“院院游”盎然遊興,下承驚醒時索寞意緒,先讓時間交迭產生錯覺,又把空間拉開擴大距離。此種“大跨度”“大寫意”結構方法,具有跌宕對比的強烈藝術效果。
此詩平平敘事,無驚人之筆,委婉情致全蘊蓄記敘中,體現唐詩“本色”特點。元稹“忽驚身在古梁州”,也同樣表現了渾融真醇情性與蘊藉無盡風流。
名家點評
宋代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布置得法,情味調度,勝白寄作”。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洛陽(今屬河南)人。早年家貧,15歲以明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曾任左拾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後歷通州司馬、虢州長史。後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稹的創作,以詩歌成就最大,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其《鶯鶯傳》為唐人傳奇中的名篇。有《元氏長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