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典總論

梁典總論

《梁典總論》為中國古代隋朝何之元著作。

從梁朝如何取得政權談起,繼而論說興衰經過及滅亡原因,以“總論”形式對一朝的治亂得失進行概括。以變化的觀點來分析歷史現象。梁朝的滅亡“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長期以來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弊端積累所造成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梁典·總論》
  • 作品別名:史書總論
  • 創作年代:隋朝
  • 作品出處:史書總論
  • 文學體裁:古文
  • 作者:何之元(522-593)
  • 數量:三十卷
特點,主旨,
夫根深者葉茂,源廣者流長,故聖王欲其茂長,前為深廣,是以擇沃壤以置王畿,國都圜於六鄉,封域號於千里,其外則布之以五等,列之以萬國,分疆畫野,立樹黨閭,境隴以懷其仁,桑梓以安其俗,諸侯守境土,以事於上,天子執賞罰,以臨於下,有功則褒,無道則廢,二伯於內朝,九牧佐於外政,間之以賢戚,參之以懿親,弘仁義於區中,被禮樂於遐表,忠信之禮達,謙讓之風行,爾乃覬覦之心絕,兵戈疊息(疑當作兵戈之息),刑辟靡用,獄訟罔興,然後龜龍游於池沼,鸞鳳棲於苑囿。及其末世,雖主昏於上,民亂於下,猶晉鄭有依,桓文是相,絕而更續,顛而必扶,數百年內,方至於滅。周道既沒,斯風漸喪,洎於後代,其弊尤甚,罔恤民之不存,而憂士之不祿,蒞民之長,守次更為,前人未安,後人便及,迎新送故,疲於道途,為君者甚多,為民者甚少,由是君臣之義薄,狡惡之萌興,下上遞憎,甚於仇敵,百城恣其暴奪,億兆困其徵求,損棄舊卿,奔亡他縣,地荒邑散,私少官多,於是倉庫既空,賦斂更重,天示譴禍,地出妖祥,飢疫互生,水旱交至,民不堪命,轟然土崩,數十年間,還為黎庶。高祖博覽今古,備觀興亡,猶復躡其遺風弊法,澆薄逾甚,淆紊日滋。梁氏之有國,少漢之一郡,大半之人,並為部曲,不耕而食,不蠶而衣,或事王侯,或依將帥,攜帶妻累,隨逐東西,與藩鎮共侵漁,助守宰為蝥賊,收縛無罪,逼迫善人,民蓋(疑作盡)流離,邑皆荒毀,由是劫抄蜂起,盜竊群行,陵犯公私,經年累月,抵父者比室,陷辟者接門,眚災亟降,囹圄隨滿,夕散朝聚,有若市塵。加以朝霧內叢,而官方外曠,有其位而無其職,非其事而侵其官,四海至殷,機事輻湊,人君雖敏,有所不周,人君雖明,有所不照,豈可專於親覽,忘彼責成?就此而言,大失有二,習守膠之弊,棄更張之善,屈子投江,寧論其痛,賈生慟哭,豈喻斯悲。自五胡競逐,晉室權寓江濱,遂淹時代,桓伐燕秦而不振,劉克函洛而還亡。至於宋齊,疆場侵蹙。高祖躡斯頹運,有志吞併,斯實王者之宏材,有國之通準。然六納魏主,一入洛陽,竟無所成,得不補失,民既勞止,訖可小康,昔勾踐之欲滅吳,前為其政,兵強國富,然後用之,一舉而虜夫差,再舉而霸中國;高祖進不擇將,退不教民,雖慕古人,安能有濟?孫子曰,「善戰者前勝而後求戰,善勝者前戰而後求勝」。明者出師,必前料敵,豈可暗茲人事,幸彼天時者哉?且國有累卵之憂,俗有土崩之勢,開幸人之志,兆亂臣之心,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驅我入而圍天闕,勢如破竹,易若轉圜,萬里靡沸,四方瓦解,社稷淪胥,龜玉毀廢,事非一夕,其所由來漸矣。太宗孝慈仁愛,實守文之君,惜乎為賊所殺,至乎文章妖艷,隳墜風典,誦於婦人之口,不及君子之聽,斯乃文士之深病,政教之厚疵。然雕蟲之技,非關治忽,壯士不為,人君焉用。世祖聽明特達,才藝兼美,詩筆之麗,罕與為匹,伎能之事,無所不該,極星象之功,窮蓍龜之妙,明筆法於馬室,不愧鄭玄,辨雲物於魯台,無慚梓慎,至於帷籌將略,朝野所推,遂乃撥亂反正,夷凶殄逆,紐地維之已絕,扶天柱之將傾,黔首蒙拯溺之恩,蒼生荷仁壽之惠,微管之力,民其戎乎?鯨鯢既誅,天下且定,早應移鑾西楚,旋駕東都,祀宗礻方,清蹕宮闕,西周岳陽之敗績,信口宇文之和通,以萬乘之尊,居二境之上,夷虜乘釁,再覆皇基,率土分崩,莫知攸暨,謀之不善,乃至於斯。敬皇世祖之裔,允膺下武,而貞陽以旁枝外入,濫屍非次,陳武興勤王之師,至正當口璧之後,驅斥潛王,誅Θ亂臣,國亡重康,彝偷復敘。既而天不福善,早世登遐,土德代興,火行告謝,驃騎王琳,懷申胥之志,蘊荀息之忠,爰納嗣君,更紹頹運,於是嘯命方岳,大興師旅,龍虎,水潰山崩,君臣播越,寄命齊土,若乃萇弘興周而速咎,王永復秦而延殃,天欲亡之,非人能救。夫創天下者,至明者也,喪天下者,至暗者也,是以禹湯興其功,桀紂廢其業,莫不得之者前主,失之者後君,逮茲梁室,有異於此,何則,高祖撥亂除殘,反身招於禍亂,世祖復讎雪恥,翻手命於寇讎,敬皇繼祀而鼎移,後嗣紹基而祚徙,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自天所,歸於有德。之元官自有梁,備觀成敗,昔因出軸,流寓齊都,窮愁著書,竊慕虞子,但梁室極促,簡牘多闕,所得遺逸,略不盡舉,未獲旋反,更窮搜訪,采其聞見,撮其眾家,一代之事,可得觀矣。(《文苑英華》七百五十四。)
梁典總論

特點

1、剖析蕭梁皇朝的敗亡原因時,也認為其敗亡“事非一夕,其所由來漸矣”。以這種變化的觀點來看待朝代的興亡成敗,便於從較深層次揭示社會矛盾,尤其是政治統治的經驗教訓,而不致於過分誇大歷史演變中的偶然因素。
2、從評論方法上看,運用了歷史比較的方法,即“以曩求今工拙可見”。不僅將蕭梁的歷史同前代皇朝作了對比,還進一步將梁武帝在前後不同時期的政治統治進行了對照。這種比較的方法,既顯示出作者具有開闊的視野和遠見卓識,也使其論述更具歷史感和時代感。
3、具有明確的以史為鑑的著史目的。總結蕭梁一朝的興衰為其撰述宗旨,並期望通過考察本朝的“興亡之運,盛衰之跡”,以達成“垂鑑戒,定褒貶”,遂“究其始終”的目的。反映出以史垂鑒的史學目的和史學家的歷史使命感。是中國古代史學優良傳統在東晉南朝的具體表現。

主旨

重恤民教民。著重強調了民眾在皇朝興衰中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何之元具有深厚的“民本”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