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畫家)

梁元(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梁元,江蘇省無錫市人,1956年出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中國畫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高級藝術職稱評審,無錫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曾任無錫市書畫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56年11月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無錫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 代表作品:《蠡湖積雪圖》、《雲遊故鄉圖》《清風沂蒙圖》、《疏林待春圖》
個人簡介及藝術成就,藝術活動,藝術評論,寥廓青山霜露重,超越自然質態的意象畫境,故鄉的愛與魂,人物訪談,

個人簡介及藝術成就

1971年至今在無錫市文化局創作組、無錫市書畫院工作。中國畫作品入選第七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入選2000年、2002年、2003年全國中國畫展;98’中國國際美術年——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2005年、2007年中國百家金陵畫展;第三屆、第四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法國秋季沙龍展等。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建國五十周年全國山水畫大展優秀獎;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覽最佳藝術作品獎;2008年中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優秀獎;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獎提名;首屆江蘇省山水畫作品展銀獎。出版有個人畫冊和專著《雪景山水》、《重回自然·梁元中國畫作品選》、《境由心造·梁元中國畫
選》等;作品多次發表於《美術》雜誌;並被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浙江省美術館等各機構收藏。

藝術活動

1989年《搶救千年古運河》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銅牌獎,入選“法國秋季沙龍”
1989年《搶救千年古運河》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7年水彩畫《遙遠的鐘聲》獲“江蘇省第五屆水彩畫展”銅獎
1998年中國畫《寒林積雪圖》入選“98中國國際美術年當代中國畫山水、油畫風景展”
1998年中國畫《寒林積雪圖》獲“首屆江蘇省山水畫作品展”銀獎
1998年中國畫《暮林積雪圖》獲“首屆江蘇省美術節”銅獎
1999年中國畫《疏林待春圖》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1999年中國畫《暮林積雪圖》入選“跨世紀暨建國50周年全國山水畫大展”獲優秀獎
1999年中國畫《靜春》、《靜冬》參加“中華世紀之光中國畫提名展”
1999年中國畫《瑞雪迎春圖》被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2000年中國畫《寂靜冬林》入選“2000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0年中國畫《寒山冬水圖》入選六藝節“國際中國畫大展”
2001年中國畫《沂蒙情》獲“新江蘇畫派七彩世紀中國畫大展”銀獎
2001年中國畫《靜山》入選“新時代中國畫作品展”
2001年受江蘇省美術館邀請參加“江蘇省美術館十人中國畫邀請展”
2001年攜中國畫多幅赴日本參加“無錫·相模原市美術作品聯展”
2001年中國畫《秋水秋山》獲“第二屆江蘇省山水畫作品展”佳作獎
2001年中國畫《沂蒙情》獲“慶祝建黨80周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佳作獎
2001年中國畫《靜春》被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2002年中國畫《靜雪圖》入選“西部輝煌全國中國畫作品提名展”
2002年中國畫《冬山初雪》入選“2002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3年中國畫《秋意冬情》入選“2003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3年中國畫《靜山積雪圖》入選“2003年全國中國畫提名展”
2003年中國畫《靜觀圖》獲“七彩世紀·江蘇中國畫大展”優秀獎
2003年攜中國畫多幅赴台灣參加“無錫市書畫院美術作品展”
2004年中國畫《雲遊故鄉圖》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04年中國畫《雲遊故鄉圖》被浙江省美術館收藏
2004年宣傳畫《刻不容緩》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04年中國畫《湖邊作品》獲江蘇省“現代·都市水墨畫展”優秀獎
2004年參加江蘇文化代表團訪問北非摩洛哥·突尼西亞作品參加“中國無錫美術作品展”
2005年中國畫《雲遊家園圖》獲“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覽”最佳藝術作品獎
2005年中國畫《靜山秋水圖》入選“2005年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
2005年中國畫《松隱雲淡圖》、《靜秋圖》入選“現代金陵水墨展”、“現代金陵水墨傳媒展”
2005年中國畫《冬山無聲》獲江蘇省“美在新江蘇畫展”優秀獎
2006年中國畫《靜觀圖》等2幅作品參加“中國江蘇現代水墨畫展”赴義大利展出
2006年中國畫《南山雲溪圖》獲“第三屆江蘇省山水畫作品展”銅獎
2007年中國畫《冬山心觀圖》入選“2007年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
2007年中國畫《悠然冬山圖》入選“第四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覽”
2008年中國畫《幽冬疏林圖》獲“中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優秀獎
2008年中國畫《雲淡風輕太湖新觀圖》獲“江蘇省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美術展”創作獎
2009年中國畫《清風沂蒙圖》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獲提名獎
2009年中國畫《清風沂蒙圖》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9年中國畫《經春歷夏又秋冬》入選“第五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09年中國畫《松風清心圖》等4幅作品參加南京養墨堂“多元畫時代—江蘇畫家邀請展”
2009年中國畫《冬水無聲》等5幅作品參加“江蘇當代·09年泰州中國畫邀請展”
2010年攜中國畫多幅赴加拿大參加“中國無錫市書畫院繪畫展”
2010年中國畫《冬山蒼茫圖》入選“第六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10年中國畫《東林書院》等4幅作品參加“江蘇2012中國畫南通邀請展”
2011年中國畫《遠山積雪圖》入選“第七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11年中國畫《百年勝水橋》等多幅作品參加“江蘇當代·2011年連雲港中國畫展”
2011年應邀赴台灣中國畫《清風故園圖》等3幅作品參加“情系大運河—兩岸名家邀請展”
2012年中國畫《雲遊家園圖》等4幅作品參加“傅抱石獎·江蘇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中國畫《二泉積雪圖》等3幅作品參加“重返自然·2012南京山水年度展”
2012年中國畫作品《阿里山環潭步道》等3幅作品參加台北“兩岸名家阿里山寫生展”
2012年中國畫《二泉映月圖》等2幅作品參加“江蘇百名畫家畫江蘇寫生展”
2013年“境由心造——梁元中國畫展”在無錫市美術館開幕
2014年中國畫《蠡湖松雪圖》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14年中國畫《冬山心觀圖》等6幅作品參加“江蘇省中青年中國畫作品展”晉京展
2014年中國畫《東林書院》等3幅作品參加“2014全國中國畫名家(蘇州)邀請展”
2014年中國畫《水墨庭園》等4幅作品參加“南通全省畫院院長作品邀請展”
2014年參加江蘇“中國夢”江蘇新篇章中青年美術家蘇州創作採風活動
2014年中國畫《東山頭村》參加“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成立大會暨作品展”。
2014年中國畫《百年勝水橋》被蘇州美術館收藏。
2014年中國畫《天下第二泉》等3幅作品參加“2014年全國中國畫名家蘇州邀請展”。
2015年中國畫《怡園七月》等2幅作品參加“多彩生活中國畫名家全省巡迴展”。
2015年中國畫《蠡湖松雪圖》獲“第二屆江蘇省文華獎提名獎”。
2015年中國畫《佳縣香爐寺》參加“江蘇省書畫精品大展”。
2015年中國畫《寄暢古園積雪圖》等2幅作品參加“中國風雅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巴黎提名展”。
2016年中國畫《補秋舫》等3幅作品參加“文脈心跡——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名家作品展”。
2016年入選“江蘇省優秀美術家系列展”,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山林·園林——梁元中國畫作品展》。

藝術評論

寥廓青山霜露重

吳宇華-記梁元和他的山水畫 2013.4
梁元是當今中國畫壇的優秀畫家,他的山水畫於沉雄中寓冷逸之姿,風格獨特,個性鮮明,具有很強的現代感。2013年元月臨近春節的一個下午,“境由心造·梁元中國畫作品展”在無錫書畫院舉辦,集中展示了他近幾年來的作品。步入展廳,那沉靜清俊的畫面和直抒胸臆的筆墨,予我以深刻的印象。
認識梁元先生已經多年了,作為一直關注他的同道中人,對他的繪畫和藝術成就自然是頗為了解的。細讀他的這些作品,首先使我感受很深的是他對於藝術的勤勉和探索精神,其次是他對於繪畫形式語言的自在把握。一個真正的畫家,除了具備美感的天賦還需擁有勇氣、毅力和善於思考等方面的基本品質,在我看來,除了具備以上素質以外梁元還兼具開放和內斂的個性,他的這些特質使他一方面能汲取多種藝術的養份同時又能自出機杼凝鍊出自己的風格特色。
藝術家的從藝歷程是曲折的,有一句話叫“痛並快樂著!”正是畫家們的常態。目標的達成過程就是一個求道證道的過程。梁元在繪畫上是個多面手,有著很好的基本功,七十年代他畫過油畫人物、風景,水粉、水彩,八十年代畫過水墨寫意人物、工筆人物和連環畫,在多個繪畫門類均有不俗的表現,但並非以山水專長。在長期的繪畫實踐和內心情感的指引下,最終他把目光投向了家鄉的丘壑雲水,泉石園林,運河人家。從1989年他的《搶救千年古運河》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銅牌獎以來,作品《疏林待春圖》、《雲遊故鄉圖》、《清風沂蒙圖》連續入選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美展(獲提名獎),其它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獎,可謂成績斐然。
在中國畫諸門類中,山水畫歷史綿長,傳統深厚,歷來大家輩出。山水畫與山水詩文最能表達中國人的自然觀,所謂“仁智之樂”、“澄懷觀道”,都是指山水予人的豐富感受。無錫是一個山水人文富有內涵和傳統的地方,一方水土對畫家心靈的滋潤自然會生髮出具有個性之美而又契合於斯的意境。梁元的山水畫以表現江南山水見長,長期以來,他不斷探索山水畫的表達形式,在傳統的背景下,一方面深入生活,求得生活的蒙養,另一方面融匯中西方的優秀語言,形成了沉靜冷逸中寓超邁之情的繪畫品格。從梁元前些年的重要作品來看,他似乎偏愛表現江南的秋冬寒林,山巒積雪。在層層的皴擦積染中,畫幅上煙雲變滅,蒼紫交融,於無言的靜謐中盡現自然豐富生動的肌理。
作為一個不斷進取的畫家,梁元並不滿足已經取得的成功,近幾年來,梁元從傳統和當代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理念和手法,積累了大量的寫生畫稿,在此基礎上,他推出了一批以家鄉為主題的新作。這些作品多取無錫名勝景觀為表現對象,如《東林書院》、《寄暢古園》、《潛廬積雪》、《碧山吟社》、《二泉積雪》、《五里湖畔》等等,較以往更加注重畫面構成的個人符號和寫意性的水墨表現,景物的描繪愈顯簡潔單純。筆墨語言的加強,主觀意象的拓展,使得作品意境的表達更加直接,由此完成了他對自身藝術的又一次嬗變和超越。
一個畫家的繪畫品格、意境生髮、形式語言乃至繪製手法都是一個自身不斷選擇的過程,可以說這一連串選擇都是畫家當下全部能力的體現,關連於畫家的個性、思想、審美觀、藝術修養和對於生活的認知。這樣說來,梁元的中國畫正是他對於藝術認知和選擇的呈現。

超越自然質態的意象畫境

可言——品讀著名畫家梁元的山水畫
梁元先生是當代梁溪畫壇的翹楚,亦是在國內美術界具有一定影響的重要畫家。拜讀梁先生的畫,在筆者看來始終是一件怡情養性修心之快事,因此多年以來但有梁先生大作面世,筆者總要一睹為快,並痴想也從中為自已點染丹青尋獲一些靈感與裨益。
筆者與梁先生結識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二十多年中與先生可謂聚少識深。梁元先生是典型的江南才子類畫家,出身科班,天資聰穎,又用功極深,因而才情縱橫,學養深厚,平實之中見奇崛,練達之中顯率真。先生每及談畫論藝,看似信手拈來,隨意布陳,但卻每每獨出機抒,語驚四座。憑著這份真性情、真才情,他卓然而出於同輩畫家是不難理解的。
中國山水畫自隋唐起成為獨立的專門學科,宋代以後進入全面成熟時期,元代山水畫家不迷戀糾纏於再現真山真水,於筆墨中抒發個人情感與心志,明代山水畫壇趨於雅俗共賞,清代山水畫則明顯呈現出正統派與野逸派之分,近現代以來的中國山水畫大師又約略可劃為堅守傳統筆墨與力求中西合璧的兩類。在中國山水畫一千餘年的風雨歷程中可謂精采紛呈,大師輩出。各種流派風格孰優孰劣,在山水畫界歷來是各執所言,莫衷一是。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何開宗立派、創立自身面目是每一位畫家執著以求的。
梁溪為中國山水畫界之重鎮,從蒙元時拒仕隱逸、品行高潔的倪瓚,到現代新金陵畫派的領軍人物錢松岩,被亞明先生稱為“當代畫聖”的山水畫一代宗師秦古柳,這些彪炳畫史的大師滋養影響了眾多繪者。梁元先生當然也不例外。但難能可貴的是,他更注重從這些先賢大師身上傳承其品行、境界、精神、學養,而不是囿於技法層面的簡單仿效,因而其畫與當今梁溪畫壇眾多畫家拉開了距離,自成面目,獨樹一幟。他的作品入選第七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獲銅牌獎和提名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及海外美術機構收藏。
梁元先生是一位涉獵甚廣且建樹頗豐的多面手。早年畫過連環畫、宣傳畫、水彩油畫,再從中國畫人物到寫意山水,筆者認為其最擅長、最精粹的是意象山水。或疏林待春,或寒山積雪,或靜山秋林,他為讀者營造的是一抹抹靜謐、肅穆、潔淨、幽遠的心靈淨土,是一方方超越自然質態並極富思想內涵的精神家園。檢閱他的意象山水,不難發現他追古而不泥古,他的山水直追宋元名家山水的簡雅高古之意,同時又具有當代繪畫的藝術語言和表現之力。在他的意象山水中,全然不受傳統山水程式的羈絆,以現代藝術家的全新視角縱橫筆墨點染丹青,沒有傳統山水技法的程式但具筆墨意韻情趣,現實世界無從尋覓而又融注濃濃鄉情。在他的筆下,蕭瑟扶疏的樹木,倔犟挺立的殘荷,平靜如鏡的池塘,蜿蜒曲轉的小徑,巍然峙立的雪峰以及空曠潔淨的天空,如真如幻,亦畫亦詩。站在他的畫前,是可以讓人遠避塵世的喧囂,安享自然的清靜,從而獲得心靈的慰藉的。透過他的畫作,同樣可以敬畏生命的偉大,感受萬物的壯觀,激發起直面人生、超越自我的豪情。
筆者向來認為,藝術活動就其水準和發展階段而言不外乎技、藝、道三個層面,前者為初學和入門階段,中者是能為客群帶來感觀上美的享受,後者則是形於外而神於中,兼具娛人耳目和啟人心智功用,梁元先生的山水畫藝術無疑己完成了由藝及道的跨越,在梁溪美術史上留下了獨特的一筆。

故鄉的愛與魂

畫家梁元水墨意趣里的故鄉情懷
陶潔 - - -晚報記者
梁元,1972年畢業於無錫藝校,曾進修於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無錫市書畫院副院長,無錫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藝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作品入選獲獎於第七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出版有個人畫冊和專著,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浙江省美術館以及海外美術機構收藏。
涉獵廣泛帶來更多觸覺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從事美術工作到現 在的40多年裡,畫家梁元始終活躍在和美術創作有關的藝術領域裡,涉獵連環畫、宣傳畫、水彩、油畫等多個方面,且各自取得了優秀成績,為後續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諸多營養。梁元從中國畫人物,再到為其帶來無數讚譽的意象山水,自成面目,獨樹一幟,是無錫畫家中,罕見地五幅作品入選全國美展並斬獲獎項的當代知名畫家。
在當代眾多畫家中,梁元被人認知並不僅僅在於那些成績斐然的獎項和卓越畫功,更有背後多年來在中國畫界探索耕耘的孜孜努力。中國山水畫歷史綿長,傳統深厚,梁溪歷來大家輩出。作為“太湖畫派”的傳人,中年以後,梁元認為隨著自己的心性修煉、藝術積累以及認識的淨化和提升,開始更專情于山水畫領域,用他的話來講就是“重回自然”。經過較長時間的藝術磨礪和融匯創新,梁元對山水畫有了更加獨立的見解和風格清晰的藝術表現,目光傾情於家鄉太湖邊的丘壑雲水、冬林春山,從1989年他的《搶救千年古運河》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銅獎以來,作品《疏林待春圖》、《雲遊故鄉圖》、《寒林積雪圖》、《蠡湖松雪圖》等系列作品以其清新練達、平和悠遠的意境,描述了一位對家鄉飽含熱情的赤子眼中最具江南氣息的景和物,畫中恣肆的濃濃鄉情,以及對生命的真摯禮讚,令觀者真切動容。
梁元筆下的山水,畫面設色淡雅、構圖平遠,可見融匯中西方的優秀語言,亦有雲林山水聊寫胸中逸氣的品格,他不斷探索山水畫的表現形式,寫生足跡遍布故鄉和異域。作品形成了沉靜冷逸中寓超邁之情的繪畫風格,他偏愛表現江南秋冬寒林、山巒積雪,在層層墨色積染中形成個人圖式,於無言的靜謐中盡現自然豐富生動的肌理。
故鄉元素是創作無盡的源泉
這么多年來,梁元不斷跋涉於變革之途,於緘默之中尋求時代的熱切觸角,凸現內心的當下真情,他將深沉的生命意識和對現實生活之愛,淋漓盡致地通過家鄉的山川草木來表達,在這樣一個急功近利的浮躁時代,梁元始終堅定自我,以強大的個人體驗作為創作原動力,推進著個性藝術語言的拓展。無錫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一方水土對梁元心靈的滋潤自然會生髮出符合其個性又契合於斯的意境。在其近幾年來的創作中,他推出一批以家鄉為主題的新作,這些作品多取無錫古典園林為表現對象,如《清風寄暢園》、《二泉映月》、《東林書院》、《潛廬積雪圖》等等,用墨淡雅流動,行筆健而不張。庭園假山草木皆生髮於寫生,但又是心性中無我交融的自然流露,空靈淡遠,清麗野逸,主要體現在“淡”、“靜”之中。“淡”是一種“雅正”之“格”,能表達無盡的想像空間,“靜”可使畫面意境深遠,是作者筆墨與修養的一種展現。他的新作參加《傅抱石獎·江蘇中國畫大展》、《中國江蘇近代水墨展》、《中國百家金陵畫展》、《江蘇中青年中國畫家晉京展》,並攜作品赴台灣參加《情系大運河·兩岸名家邀請展》等等。
同樣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作為無錫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的梁元和他的團隊,近幾年策劃了《水墨境界·無錫中國畫大展》、《無錫首屆雕塑展》、《無錫百年油畫展》等有影響的本土美術大展,此舉向世人彰顯梁溪美術的雄厚實力,對進一步弘揚家鄉美術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擁有自己的繪畫語言很重要”談及全國美展入選獲獎經歷,梁元認為,天賦之外,更應保持自己獨特的藝術見解和姿態,堅持原創和圖式的不可取代性,摒棄一切人云亦云,不必一動筆就追求“名山大川”,寧願選取自己熟悉和身邊的題材,以更小但更質樸感人的切入點表達簡淡、平和、從容的理想情懷。

人物訪談

2014年第8期鳳凰城市周刊
寧靜致遠幽謐無聲對話畫家梁元
記者---李彥
多雨的午後,我們來到位於無錫蠡湖苑的梁元寓所。油畫和水墨畫作品交錯地擺放著,不同的風格鮮明卻和諧。梁元的畫風經歷三次轉變,愈發突出他的性格和內心。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這是不多見的,然而梁元在平日的創作中卻沒有對於評獎標準的迎合和設計。他說;“我是平常人,就畫平常的畫。”
鳳凰周刊-城市:回顧一下您的繪畫歷程。
梁元:我從十幾歲開始畫畫,國小畢業以後文革開始,通過考試進入當時的文藝學習班,就踏入了文藝方面的工作崗位,細分下來便專注於美術繪畫。文革結束以後,我到南京藝術學院進修,並一直待在無錫市文化局文藝創作組,幾經更名至今。
鳳凰周刊-城市:最初的繪畫風格是怎樣的?
梁元:剛開始,連環畫、宣傳畫我都有涉及。改革開放以後,繪畫創作納入正軌,我所在的無錫市書畫院就開始細分畫種,那時我比較喜歡西洋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我愈發喜愛國畫,再加上書畫院中畫國畫的人居多,所以我就漸漸轉變了方向。畫中國畫一開始是畫人物,不是現 在所畫的山水,我畫了很多年人物畫。人物畫屬於直接表達性強,加上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去農村寫生積累了很多人物畫的素材,然後歸納整理,再構思,再創作,這直接導致我早期人物畫創作的比較多。
鳳凰周刊-城市:為什麼會從人物畫轉向山水畫創作?
梁元:從人物畫到山水畫,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很多人一生的愛好是慢慢變化的,是基於自己各方面的生活體驗、經驗以及閱讀對象、眼界拓展的綜合積累,繼而一步一步完善自己。每個人的特點不一樣,有的創作和西畫結合,有的創作和傳統結合,有的創作和民間結合。
鳳凰周刊-城市:不同的創作對象和題材,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梁元:最大的不同在於,山水畫比人物畫更難打動人。在技術層面,人物畫對於準確性和協調性要求更高,但在情感的表達上,山水畫更難。因為人物畫往往可以通過所創作人物的動作、表情等傳遞作品想要表達的思想,而山水畫往往需要作者賦予靜態的山水以情感和內涵,並讓觀者讀懂,這是有難度的。技術上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思想層面的才最能打動人。
鳳凰周刊-城市:您之前畫油畫,畫人物,然後轉到山水畫,油畫對您的水墨畫創作有借鑑和影響嗎?
梁元:是有借鑑的。油畫的用筆、用色、造型等元素,在我的山水畫裡是有吸收和借鑑的。西洋風景畫是對景寫生,而水墨畫的創作過程重在感悟,是寫意的過程,畫出意境而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中國畫要進行取捨,並不是看到什麼就畫什麼,而是要畫出作者認為能表現內心的東西,是更注重精神層面的二度創作,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作者的個人面目。
鳳凰周刊-城市:您的中國畫作品連續入選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並獲第七屆的銅獎、第十一屆的提名獎,您如何看待這些獎項和成就?
梁元:得獎當然是對自己繪畫創作的肯定。1989年,我的作品第一次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這是對我藝術創作的一種肯定。我喜歡安靜,我的個性決定了我創作對象的變化。我不喜歡應酬,每天畫家鄉的山山水水內心就很愉悅,那是最適合我的藝術表現。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就開始做減法,放棄不必要的東西,而這集中體現在我的山水畫創作中。我畫山水畫,一方面向傳統學習,一方面要走向生活,體現生活感悟,還要大量閱讀,方方面面綜合起來,山水畫必定會有成就。個人想法形成以後,就會創作出具有個性的作品。
鳳凰周刊-城市:您入選這么多次全國美展,每次作品縱向比較下來,風格上產生怎樣的變化?
梁元:風格我一直在完善。早期的作品我注重往細里畫,“做”的成分比較多,工筆風格較明顯,一層一層地加,精雕細琢。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喜歡往“寫”的方面靠攏,更加抒發自己的內心,這個是更難的。
鳳凰周刊-城市:最想表現的風格是什麼?
梁元:冬日的寧靜山水畫大概是外界認為比較能夠代表我的風格作品。江南冬日山上的雜樹和殘雪,這樣的山水其實在傳統的水墨畫中是不多見的。從畫家的角度來說,創作要有個人特色的繪畫語言,如果一味地在傳統里,那么突破是遙遙無期的。在創作山水畫時一定要有進入傳統並衝出傳統的理念。我以為我的山水風景畫有些西洋味,並不是山巒迭起有很多層次,也不是複雜的千山萬水,基本是一個平面。
鳳凰周刊-城市:就是看到什麼就畫什麼?
梁元:對,你說得太對了,就是這個意思。我看到的,我直面的,我就把它畫出來,很簡單地畫出來。我追求的就是簡單。我很少畫名山,因為我自認為是個小人物,所以多畫小景,用小景表達情感。比如《雲遊故鄉圖》的構成也就是平常的山石、樹木,這樣的山水是我從生活中抓出來後再重新營造的,在處理上慢慢打磨出自己的東西。這幅畫中我用了肌理效果,沒有傳統的皴法,更多地採用寫意結合工筆的手法,這就和傳統意義中大量使用皴法的中國山水畫拉開了距離。以後我應該也會延續這種風格。
鳳凰周刊-城市:中國畫是否存在從傳統形態轉變到現代形態的過程?
梁元:是有的,並且現 在正處於轉化過程中。藝術總要給當代人看,筆墨當隨時代。比如倪雲林的山水畫,雖然每代人都很敬仰,但每個時代的人看完後的感受是不同的,從過往經典中汲取的養分也是不一樣的。繪畫作品是時代的產物,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鳳凰周刊-城市:在藝術道路中誰對您的影響最大?
梁元:我廣泛的吸收,並不只針對某一位畫家。我走過很多的彎路,早年反應很快,速寫、素描居多。我很羨慕現 在的年輕人,有眾多材料可以借鑑欣賞,我們當時沒有東西可參考,只是畫速寫,可以說是一本一本地畫,沒有白天黑夜地畫。每次採風回來的作品都是厚厚的幾大本,為我打下了很好的創作基礎,這不僅是素材的積累,也是功底的訓練。在我畫連環畫時,每拿到一個腳本,就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形象和場景,這對我的寫生能力、造型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鳳凰周刊-城市:到農村寫生的那段經歷,對您的影響大嗎?
梁元:我過去喜歡農村現 在仍然喜歡農村。過去到農村可以感悟到中國最典型、最廣泛的農業社會,所以青少年時畫田園,畫人物。社會經濟發展以後,看慣了高樓大廈,再到農村一看,原生態的感覺還是我最喜愛的。我一直提倡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我們下農村、下工廠,走的很多,當時沒有照相機,我就一對一地畫,我從蘇北回來,積累了很多蘇北農民的肖像,非常生動。
鳳凰周刊-城市:民居題材在水墨畫中是不多見的。
梁元:是的,居民我很喜歡,也畫過很多了。一方面,我總想找一些不一樣的題材;另一方面,這不是古典建築,也夠不上文物保護的級別,只是老百姓最普通的住房,但在一場雪以後,意境非常悠遠寧靜,高低錯落有致,一塵不染,很有生命力。這樣的景致很能打動我。
鳳凰周刊-城市:有沒有想過讓創作題材變得更寬泛一些?
梁元:我每年都會去各地旅行,遊歷是畫家都喜歡的。但我每次回來後,畫的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畢竟是每天都能夠感受到的創作對象。我提倡畫家就畫自己熟悉的東西,其中有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比如在畫家之間的對外交流活動中,外國畫家來畫江南水鄉,雖然技法沒問題,但表達的情感就很難打動人,因為畫畫一定要講究感情,對於家鄉的感情,你肯定比外人深得多。我畫園林、畫農村,哪怕是一條小河、一顆小樹,所蘊含的情感都是濃厚而不同的。
當然,藝術也需要海納百川,互相交流和碰撞才能形成創新而長久發展。比如我入選的幾次全國美展,二十幾年中全無錫中國畫基本上就是一、二個人入展,這之後我就在總結,是否是因為我的技法出眾?現 在想來是因為我的創作模式很少見。新穎的,有自己特色的,容易在美展中脫穎而出。比如在“2008中國國際美術年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中,我的作品《寒林積雪圖》就入選和收藏了,表現對象就是在江南濕潤的空氣中,無聲的群山,雪後銀裝素裹,蒼蒼茫茫。疏密穿插的樹林,暮秋殘存的紅葉,無一點喧譁,無一絲塵垢,營造出肅穆、平和、悠遠的畫意。五年一次的全國美展我入選過五次,這在無錫美術界是少見的,而入選的原則我總結出來就是你需要具備不同的面貌,這不僅體現在創作手法上,也體現在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