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桔梗枯萎病
- 病原:尖孢鐮孢菌、腐皮鐮孢菌
- 為害作物:桔梗
- 為害部位:莖、葉、根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桔梗枯萎病病原為尖孢鐮孢菌(學名: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t),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有大小兩型;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具隔膜3-5個,以3個隔膜的居多;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腎形,單胞或雙胞,無色,大小為5-26微米×2-4.5微米。病菌可產生厚壁孢子。2012年,在中國貴州的桔梗產地,桔梗生長期的莖葉、根處都可檢測出該病原菌。
此外,吳悅明等(2008)報導,桔梗枯萎病病原菌為腐皮鐮孢菌(學名:Fusarium solani)。腐皮鐮孢菌大型分生孢子無色,紡錘形,基端稍彎,一般具隔膜3個,偶有隔膜4個,大小為30.5-40.5微米×4.5-5.5微米;小型分生孢子無色,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單胞,大小為8-12微米×2-5微米;有時,菌絲或大型分生孢子可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串生、單生或間生。
另有報導,該病害為多種鐮孢菌複合侵染所致。
為害症狀
桔梗枯萎病主要為害桔梗的莖和葉。染病苗地上部莖葉初期呈萎蔫狀,較健株矮小。染病的莖初期出現黑褐色條斑。嚴重者全株枯萎死亡。染病根部初期病部外觀正常,但手輕壓病部則見軟狀;切開病部後,根內部呈黑褐色的軟腐。濕度大時,染病組織出現白色菌絲。維管束變褐色,潮濕時長有粉紅色霉。幼苗受害也出現爛根倒頭枯萎。
侵染循環
病菌屬土壤棲居菌,可在土中長期腐生存活。病菌以菌絲、厚垣孢子等在種苗、土壤和病殘體中越冬,成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藉助風雨、地下害蟲,農事操作等傳播危害,通過蟲傷,機械傷等傷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
流行規律
連作多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施用未腐熟的病殘基肥,以及地下害蟲活動猖獗等原因造成根系發育不良或產生的傷口均易誘發病害。該病通常自5月下旬開始發生,隨著溫度升高病害大量出現,6-8月危害嚴重。
防治方法
- 實行輪作:選用與非寄主植物輪作2年以上,以此降低土壤帶菌量,減輕發病程度。
- 加強栽培管理:加強田間栽培管理,增施腐熟有機肥;雨季注意排水,提高桔梗植株的抗病能力。
- 及時清潔田園:田間栽培管理時,若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並燒毀,並在病穴處澆注10%的石灰水進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