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管五傑

齊桓公時由管仲輔助,齊國稱霸,是因為齊桓公和管仲用了五個人:寧戚王子成父賓須無隰朋東郭牙

史書中還稱賓須無、管仲、隰朋、鮑叔牙、寧戚五人為齊國“五賢人”。在齊國,“五賢人”皆直接聽命於國君,對國君負責,故“五賢人”當屬位列三公。其事跡主要見於《左傳·昭公十三年》、《史記·齊太公世家》、《管子》之《大匡》、《小匡》、《戒》、《小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桓管五傑
  • 主要人物:寧戚,王子成父,賓須無,隰朋,東郭牙
  • 所處時期:戰國
人物介紹,甯戚,王子成父,賓須(胥)無,隰朋,東郭牙,五傑人才,

人物介紹

甯戚

甯戚(生卒年月不詳),春秋時齊國大夫。甯戚仕齊40餘年,早年懷才不遇。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招才納賢,勵精圖治。甯戚賃車為商賈,前往齊都臨淄。天晚,露宿城門之外。齊桓公夜間到郊外迎客,開城門,舉火把,從者甚眾。甯戚在車下餵牛,望見齊桓公,便敲著牛角放聲高歌:“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聽後,當即對從者說:“異哉,此歌者非常人也!”於是便把甯戚載回城中,並當夜接見。甯戚對桓公縱論天下大勢,並陳述了對治理齊國的見解,桓公極為讚賞。次日,桓公再次接見甯戚,並力排眾議,主張君主用人只取其長,即拜甯戚為大夫。
後來,甯戚長期任齊國大司田,成為齊桓公的主要輔佐者之一。他管理農事,獎勵墾種,薄取租賦,使齊國很快富裕起來,對齊桓公完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起了重大作用。

王子成父

周桓王次子,生於桓王三年甲子(前717年),原為東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古文通假稱為成父,相當於現代的首都市長警備區司令員),故尊稱為“王子成父”,避“子克之亂”奔齊,齊桓公於公元前681年在管仲的輔助下使齊成為強國,管仲曾推薦成父為齊國大夫,後遷大司馬,成為齊桓公手下第一大將,遂定居齊國都城臨淄。 西漢劉向《說苑-君道》里記載一代賢相晏子對他評價很高。他為琅琊王氏開族始祖。

賓須(胥)無

公元前685~前641年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其為史書記載的賓氏最早一人,現被賓氏後人尊為賓氏始祖。賓須無曾與管仲、隰朋、鮑叔牙等輔助齊桓公稱霸,史有齊桓公始霸的詳細記載。《東周列國志》第19回,多處記述有齊大將軍賓須無常帶兵作戰的紀實。該書亦記述有齊桓公在冊封功臣官爵時,管仲對賓須無的評價:“決獄執中,不殺無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須無,請立為大司理”。

隰朋

姜姓出生於齊國公族。是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朋氏鼻祖。
隰朋自幼接受了優良的教育,從而知書達理,聰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辦事周到細緻,所以特別擅長待人接物。
在史籍《管子·小匡》中記載,齊桓公繼位後,不計一箭之仇,起用管仲為相。管仲在為齊桓公分析朝堂上各位大夫的特長和優點時,是這樣評價隰朋的,“升降揖讓,進退閒習,辯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意思是說,舉動講規範、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行,負責外交。

東郭牙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諫臣,是齊桓公時期的五傑之一,由齊國名相管仲所推舉。管仲在推舉東郭牙時曾說:“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出自《管子》,亦見於《呂氏春秋·審分覽》)

五傑人才

“桓管五傑”中的寧戚主管的是齊桓公稱霸時所需的糧草,可是寧戚一死,管仲便說齊國霸業要衰了;王子成父掌管齊國的軍隊,王子成父能讓齊國士兵勇猛善戰,可是王子成父一死,齊國軍力迅速衰退;賓須無掌管齊國的刑法,他能讓齊桓公稱霸時穩定齊國,讓齊桓公無後顧之憂,可是賓須無一死,齊國迅速奸佞橫行;隰朋主管齊國的外交,他能讓齊桓公稱霸時無須擔心各國諸侯的討伐,並能得到大批諸侯的支持,可是隰朋一死,各國諸侯便紛紛認為齊國即將大亂,於是就沒有人再對齊國有信心了。
在等這些人才相繼去世之後,齊國堅如磐石的稱霸基礎就迅速動搖了,再到齊孝公即位,就無人能像“桓管五傑”一樣,能高明地發揮齊國政治體制的優越性了,因此齊國的衰敗重點是後繼無人、人才匱乏。主要原因就是齊桓公晚年寵信奸佞,沒有妥善地安排好身後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