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黃化型萎縮病

桑黃化型萎縮病

桑黃化型萎縮病,別名:萎縮病、癃桑、貓耳朵、塔桑

病原中文名:類菌原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黃化型萎縮病
  • 病原拉丁學名:Mycoplasma like organism
  • 病害類型:病毒
  • 主要危害作物:桑
  • 病害類型:病毒
  • 主要危害作物:桑
  • 主要為害部位:葉
  • 病原中文名:類菌原體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發病,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桑黃化型萎縮病
別名:萎縮病、癃桑、貓耳朵、塔桑
病原中文名:類菌原體
病原拉丁學名:Mycoplasma like organism簡稱MLO
病害類型:病毒
主要危害作物:桑
主要為害部位:葉

為害症狀

又稱萎縮病、癃桑、貓耳朵、塔桑等。分布在全國各植桑區,70年代以後不少地區暴發成災。多發生在夏伐後,早的5月上旬始發,6~8月進入發病高峰。病樹2、3年後死亡,嚴重的病株率達60%,使成片桑園被迫毀掉。發病輕者桑枝頂端桑葉縮小變薄,葉脈細,略向背面捲縮,葉色黃化,腋芽早發。發病中等者葉縮小更明顯,向後捲縮更嚴重,色黃質粗,節間短縮,葉序變亂,側枝細小且多,不座桑果。發病重者葉瘦小似貓耳朵,腋芽不斷萌發,細枝成簇叢生,似帚狀。一般先由單枝發病,後向全株擴展。

病原特徵

Mycoplasmalikeorganism簡稱MLO,稱類菌原體。電鏡下可見篩管細胞中存在有類菌原體,大小不一,圓形至橢圓形,大小約80~950nm,無細胞壁,細胞膜為單位膜,厚約10nm,內部充滿有核質樣的纖維狀物質,該病由桑擬菱紋葉蟬(HishimonoidessellatiformisIshi—hara)和凹緣菱紋葉蟬(HishimonassellatueUhler)傳毒。

傳播發病

病原在桑樹主根里越冬,翌年5月到達枝葉,通過傳毒媒介昆蟲凹緣菱紋葉蟬及擬菱紋葉蟬傳播蔓延。在桑樹生長期內進行嫁接,不論砧木還是接穗,只要帶病均可傳播。菱紋葉蟬傳毒過程是:病株里的類菌原體被菱紋葉蟬吸入食道,通過胃到達腸部,然後滲過腸壁進入血淋巴,再到唾液腺,當菱紋葉蟬把口針刺入桑樹健株細胞內或細胞間隙時,唾液呈膠狀,圍著口針成為涎鞘,口針拔出,涎鞘中的病原即進入桑體內,經過增殖達到一定量後顯症。一般兩種菱紋葉蟬的三齡以上若蟲和成蟲在病桑樹上吸汁2~4天即可獲毒,再經20天左右增殖後開始傳病,一旦獲毒則終生傳毒。在桑園中擬菱紋葉蟬傳毒力強,全年4代均具較高傳毒率,其比例達36.6%~72.7%。凹緣菱紋葉蟬1、4代傳毒率為2.4~19.3%,2、3代傳毒率低或不傳毒。生產上從6月中旬~10月均可傳播,其中9月中旬進入傳毒高峰期,潛育期20~300天。一般夏季或早秋染病的當年顯症,出現初期症狀,到翌年夏伐後出現嚴重症狀。中、晚秋染病的,當年隱症或不發病,潛育到下一年夏伐後才表現症狀。潛育期長短、發病輕重,與桑樹品種、氣溫高低、桑樹採伐時期及程度有關。紅皮大種、火桑、湖桑32發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強苗木檢疫,對無病區或無病桑園進行嚴格保護。(1)嚴禁把帶病苗木及接穗、砧木運進無病區和新植桑區。新建桑園要自己育無病苗木。(2)選栽適合當地的抗病品種如長江以北植桑區可因地制宜推廣選792。江蘇、浙江、安徽可選用育2號、育237、團頭荷葉白、湖桑199等抗病品種。(3)採用脫毒技術,培育桑苗。(4)加強桑園管理,如春伐復壯,適量採用夏秋葉,增施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科學施用氮磷鉀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發病率低於30%的桑園,於7~9月,巡迴檢視發病情況,發現病株及時挖除。同時要嚴格防治擬菱紋葉蟬和凹緣菱紋葉蟬,重點做好冬季剪枝滅卵工作。(5)適時噴藥消滅傳毒昆蟲,切斷傳染途徑。第一次用藥一般在4月中下旬,噴灑80%敵敵畏乳油和50%馬拉硫磷乳油1500倍混合液,防治一代葉蟬若蟲。第二次用藥應在夏伐後,及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3000倍液防治1代成蟲。第三次在9~10月,中、秋蠶結束時,用90%晶體敵百蟲2000倍液防治3、4代成蟲。(6)發病株率高於30%的桑園則應考慮刨除舊病樹,然後重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