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桑頓·懷爾德,出生在
威斯康星州 的一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曾任駐香港和上海領事,少年時曾在中國念過一年書。
桑頓·魏爾德 1915,歐柏林學院肆業。1917年,轉讀耶魯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役8個月。
1920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在羅馬的美國專科學院繼續深造兩年。
192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法國文學碩士學位。
1930至36年、1950至51年,他分別在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授課。他終身獨居,在小說、戲劇和學術研究三個領域內均取得成就。
1930年,出版的小說《安德羅斯的女人》以公元前的希臘為背景探討新生之前的墮落。1930年,他在紐約觀看了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
梅蘭芳 訪美演出的京劇後,深受影響,後來他在創作《我們的小鎮》時採用了京劇舞台上無布景和極少道具的布置、象徵性的摹擬動作以及時空自由轉換等手法,給美國戲劇增添了一種新穎的創作技巧,而且對他以後的劇作家,諸如T.威廉斯和A.米勒,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31至1936年,在芝加哥大學執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空軍中任情報官員。
1934年的《天堂是我的目的地》諷刺了美國的推銷業和福音傳道。
1948年的《三月十五日》是描述凱撒的故事。此後經過20年之久,他才出版了另一部關於伊利諾斯州南部一個不稱職的煤礦經理被謀殺的事件的結構龐大的小說《第八天》(1967)。
1963年,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1965年,獲美國政府首次頒發的國家文學獎。
1973年,出版了最後一部小說《希奧比留斯·諾斯》,描繪美國小城鎮20年代的風俗面貌。
作品鑑賞 桑頓·懷爾德一生寫過不少劇本,但主要以《我們的小鎮》(1938)、《九死一生》(1942)和《媒人》(1954) 3劇贏得了劇作家聲譽。
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神秘教義》(1926)諷刺了墮落的義大利貴族緬懷往昔偉大的歐洲。第二部以18世紀秘魯為背景的小說《聖路易·萊之橋》(1927)講述了一位牧師試圖在秘魯的一座橋垮塌後揭示五位遇難者生與死的意義,是一部探討命運和機遇的哲理小說,獲1928年普利茲獎。
《我們的小鎮》(《我們牙齒的顏色》)寫20世紀初新罕布夏州一個小城鎮的市民日常生活瑣事,猶如一首讚美人生並勸告人們莫虛度光陰的抒情詩。這是一部實驗劇,開始時無幕也無布景,觀眾入席後,舞台監督出場,安排道具,然後才開始介紹劇情。《九死一生》是一出表現主義的幻想作品,材料大多出自小說家
詹姆斯·喬伊斯 的小說《為芬尼根守靈》。通過美國一個家庭經歷冰河時代、聖經中傳說的大洪水以及現代戰爭 3個階段而倖存下來的夢幻故事,表現人類歷史的演變過程。《揚克斯的商人》(1939年),改寫為《媒人》(1955年),構成了極受歡迎的音樂劇《你好,多莉!》(1964年)的雛形。述一位寡婦多麗·威列太太撮合4對男女的婚事,並諷刺了商人的自私和專橫。 《我們的小鎮》和《九死一生》先後獲1938年和1943年普利茲戲劇獎。
但他的作品的思想不夠深邃,他的創作方法也多半是模仿的。他是一個提供娛樂而毫不說教的作家,又是個老派的樂觀主義者。劇本中也無重大衝突。他曾說生活是輪轉的,人總會戰勝一切,而無需憂慮,這也正是他的喜劇創作的源泉。他喜用東方和古典戲劇的傳統手法以及歐洲神秘劇的技巧。
作品 他其他的作品包括:小說——《卡巴拉》(1926年);
《安德羅斯島的女人》(1930年);
《我的目的地天堂》(1935年);
《三月十三日》(1948年);
《第八日》(1967年);
《西奧菲勒斯北方》(1973年)。
《幼年》;
《童年》和《來自助攻的某人》——一部14場戲劇的獨幕劇本——出版於1962年。
《太陽下的生活》,他最後的、未經刪節的戲劇,1977年出版。《美國特色和其他散文》(1979年)包括散文、講稿和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