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菌核病

桑葚菌核病

桑葚菌核病一般有三種類型,分別為桑葚肥大性菌核病、桑葚縮小性菌核病以及桑葚小粒性菌核病,病原依次為白杯盤菌、白井地杖菌、肉阜狀杯盤菌。該病主要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孢子侵入雌花,寄生於桑果內,產生大量菌絲,果肉腫脹,呈乳白色。

桑葚菌核病在中國蠶區分布廣泛,四川、江蘇、遼寧、浙江、安徽和台灣等地均有發生。該病病勢猛,流行頻率高,極易擴大傳染,並有連年暴發的特點,對桑樹特別是果用桑樹的危害非常大,如不及時防治,嚴重的可導致桑園顆粒無收,給桑農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桑葚菌核病的防治需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蟲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葚菌核病
  • 別名:桑白果病、桑椹菌核病
  • 病原:白杯盤菌、白井地杖菌、肉阜狀杯盤菌
  • 危害作物:桑
  • 危害部位:雌花、青果、新梢和嫩芽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桑葚菌核病一般有三種類型,分別為桑葚肥大性菌核病、桑葚縮小性菌核病以及桑葚小粒性菌核病:
  • 桑葚肥大性菌核病病菌為白杯盤菌(學名:Ciboria shiraiana P.Henn.),異名桑實杯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盤肉質,碗形或漏斗形,盤部褐色,直徑5—10毫米,分生孢子梗叢生,基部粗頂端細小,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卵形,無色。菌核萌發產生1—5個子囊盤,盤內生子囊,側絲細長,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無色單胞,具隔膜1—2個。
  • 桑葚縮小性菌核病病菌為白井地杖菌(學名:Mitrula shiraiana (P.Henn.) Ito et lmai.),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細絲狀,具分枝,端生卵形至橢圓形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從菌核上產生子實體,單生或叢生。子實體有長柄,柄部扁平,有的稍扭曲,灰褐色,生有茸毛。子實體頭部長橢圓形或紡錘形,上端圓形,具數條縱向皺紋,淺褐色,子囊生在頭部外側子實層里,內生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
  • 桑葚小粒性菌核病病菌為肉阜狀杯盤菌(學名:Ciboria carunculoides Siegler et Jankins),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個菌核能生出1至數個子囊盤。子囊盤碗形,直徑4—12毫米,有長柄,長15—2毫米。子囊圓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腎臟形,有半球形小體附著。側絲有分枝,有隔或無隔。

為害症狀

桑葚菌核病一般有三種類型,分別為桑葚肥大性菌核病、桑葚縮小性菌核病以及桑葚小粒性菌核病:
  1. 桑葚肥大性菌核病:該病產生後,可以發現已經成熟的桑葚為紫色,果實的杯盤受到感染的桑葚逐漸膨大,其花也比較肥腫,期間為乳白色或者灰白色,如果將其壓破後,會出現臭氣。所以說,這種病菌的侵入會導致呈現黑色、乾硬的菌核。
  2. 桑葚縮小性菌核病:發病的桑葚逐漸縮小,比較堅硬,並且呈現灰白色。在表面上存有細紋,同時為暗褐色的細斑點,在桑葚的內部容易產生一種灰色、乾硬化的菌核。
  3. 桑葚小粒性菌核病:在該階段,各桑葚都易受到侵染,導致一些病小果實逐漸膨大,呈現灰黑色,產生脫落留下果軸的現象。其中,病小果子房更肥大,內部存有大量並其小型的分生孢子,進而形成小型菌核。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休眠越夏、越冬,到翌年桑樹開花期間,遇適宜環境條件時,土壤中的菌核萌發抽生出子囊盤,子囊盤上的子實層生出子囊和子囊孢子,借風力傳播到雌花上,引起初次侵染。在侵染約20天后,出現一些灰白色且較肥大的小果,似爆米花狀,最後由菌絲形成菌核,隨病果掉落土中。
桑葚菌核病
侵染循環
在中國廣西,當地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晚冬旱春,遇到長時間的低溫陰雨和潮濕天氣,非常有利於菌核萌發,每年從12月下旬至2月菌核均可抽生出子囊盤。子囊盤從抽生到凋萎失活,氣候適宜時可長達40天,但如果遇到20℃以上的晴天,則子囊盤很快凋萎。產孢期覆蓋整個桑樹開花期,子囊孢子在空氣中隨風傳播,侵入桑樹雌花而引起發病。病果於2月下旬至4月下旬成熟後掉落土中,成為翌年的侵染源。

流行規律

上一年發病輕的桑園如不及時處理,病情會逐年加重。通風透光差、地勢低洼的桑園發病重,有擋風牆的田塊擋風角發病重,上風口發病重於下風口。桑樹發芽開花期間長時間陰雨,土壤濕潤,天氣暖和,有利於土壤中的菌核萌發和子囊盤抽生,則該病害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品種選擇:選擇中晚熟品種,果桑花期與菌核病子囊盤孢子發育錯開。若鮮食用,可少量栽植早熟品種大10。若加工用,可選擇遲熟品種嘉陵30號。不同品種要分區栽植,不宜混栽。
  • 地勢選擇:要選擇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勢較高,向陽,通風透光,便機械耕作的地塊建園。桑園周圍不要有雜樹等。
  • 栽植密度:栽植規格以8×4,每畝栽200株為宜,養成中乾樹型。做到枝條與枝條之間保持一定間隔,有利通風透光和機械耕作。栽植過密需抽株抽行。
  • 開溝降濕:果桑園內外溝系暢通,保證雨停園乾,無積水,降低園內濕度,減少病菌的繁殖機會。
  • 施肥原則:春季采果結束後,施肥以速效性肥料為主,配施適量的豬糞、雞糞等農家肥。入冬後至發芽前,施肥以複合肥為主,適量增加磷肥、鉀肥。
  • 翻耕清園:果桑桑園以淨作為主。在桑果園建立早期,除油菜、豆類外,可間作一些低乾作物,但後期不宜間作任何作物。采果結束後,結合施肥,用機械或人工的辦法對土壤進行第一次翻耕。在冬季結合桑樹冬管再進行第二次翻耕,不留死角。每次翻耕都要除去桑園及周圍雜草、落葉。及時燒毀,埋壓菌核。早期發現白果病,採用摘除白果,集中處理。病果多時,可組織專業隊伍摘除病果,統一深埋處理。

物理防治

  • 薄膜覆膜:準確把握覆膜時機。因氣候差異,南充果桑一般在3月上旬至下旬開始開花。在果桑開花前,即3月上旬用地膜滿園全覆蓋,切斷子囊孢子傳播途徑。同時可以防治雜草滋生,增加地溫,提早桑果上市時間。
  • 燈光誘殺:在果桑桑園安裝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等物理器械,誘殺葚癭蚊。

化學防治

重點是準確把握防治時機。在果桑開花前後,主要用70%甲基托布津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灑樹體。用藥時一定要周到、細緻,做到頂上枝條與下部枝條、葉片與桑花、葉片正面與反面、樹上與地面都要均勻噴灑。甲基托布津、多菌靈交替使用。每隔7天1次,共噴2—3次。甲基托布津、多菌靈務必購買正廠正品藥物,保證藥品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