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污葉病

桑污葉病

桑污葉病是由桑旋孢霉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該病多發生在較老的桑葉背面,嫩葉極少發生。開始發病時,葉背面發生煤粉狀圓形病斑,病斑擴大至10毫米左右時,在葉表面也相應呈現同樣大小的黃灰色或暗褐色病斑,以後繼續發展,布滿葉背,葉表變色,隨之延及全葉。

桑污葉病在中國分布很廣,幾乎所有蠶區均有發生。發病後,病葉背面蒙有一層黑色煤污狀物,葉片硬化快,容易凋萎,葉質低劣,可影響夏秋蠶生產。

桑污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晚秋落葉前摘除桑樹上的殘葉,作為飼料或漚肥;秋蠶期先採枝條下部葉片,以防葉片老化發病;夏伐後及時增施肥料,秋季乾旱年份注意灌溉,延遲桑葉硬化,減輕發病。此外,發病初期噴6.5%代森鋅500倍液等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污葉病
  • 病原:桑旋孢霉
  • 為害作物:桑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桑污葉病病原為桑旋孢霉(學名:Sirosporium mori (H. & P. Syb.) M. B. Elli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匍匐於葉背面,吸盤附在葉面上,以菌絲從氣孔侵入到葉組織內吸取營養。分生孢子梗褐色,多從匍匐菌絲上或氣孔中長出,直立或叢生,圓筒形,大小(33—56)微米×(4—6)微米,頂端生數個小突起,且多在近基部生隔膜2—3個;在每個小突起上產生分生孢子,有的從菌絲上直接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形狀不一,基部大,端部細,著生在分生孢子梗上的有倒棍棒狀的,也有圓筒狀的,具隔膜2—7個,大小(25—37)微米×(4—6)微米;著生在菌絲上的基部細,端部粗,呈棍棒形,具隔膜4—7個,大小(45—65)微米×(3—5.5)微米。
桑污葉病
桑旋孢霉
圖註: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3.分生孢子梗;4.分生孢子萌發。

為害症狀

桑污葉病主要為害桑的葉片,多發生在較老的桑葉背面,嫩葉上很少見到。初生小塊煤粉狀黑斑,隨病情擴展,在對應的葉表面也產生同樣大小的灰黃色至暗褐色變色斑,嚴重時病斑融合或布滿葉背,造成整張葉片變色。
該病常與桑裏白粉病混合發生,在葉背形成黑、白相間的混生斑。

侵染循環

桑污葉病病原菌主要以菌絲在病葉組織中越冬或隨病葉落在地表上越冬。翌年越冬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飛散後引起初次侵染,隨後新的病斑產生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越冬的分生孢子翌年發芽率很低,冬季多雨的年份萌發率更差,萌發時芽管也短,因此不會成為主要的初次侵染源。潛育期與氣溫高低有關,一般為26天。初次侵染到再次侵染間隔21天。

流行規律

秋植新桑園、11月上旬前冬伐的桑園及樹上大量葉片過冬的桑園翌年易發病;采葉批次密的桑園不易發病,采葉間隔時間長、采葉次數少的桑園易發病;桑園蔭閉、通風透光差的桑園易發病;桑粉虱為害重的桑園易發病。

防治方法

  1. 防治桑污葉病的關鍵在於清除殘留的病葉,晚秋落葉前,摘取桑樹殘留葉做飼料或漢肥,減少下年的菌原,在浙江地區應在11月中下旬前,徹底摘去桑樹上所有的病葉和健葉。在室內貯作飼料的,也應在次年4月清明以前處理完畢,防止病菌飛散傳播。又由於本病先發生在桑樹中下部的老葉上,因此,分期養蠶,自下而上摘葉,並注意桑園肥水管理以延遲桑葉的硬化,有利於減少發病。
  2. 加強肥培管理。夏伐後適時增施肥料,秋季乾旱時及時灌溉,使桑葉鮮嫩。
  3. 發病初期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