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細茵性疫病

桑樹細茵性疫病,分布區域是全國各植桑區,主要危害新梢和嫩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樹細茵性疫病
  • 別稱: 
  • 分布區域:全國各植桑區
  • 主要危害:新梢和嫩葉
症狀,病原,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症狀

又稱細菌性黑枯病、縮葉細菌病、爛頭病等。分布在全國各植桑區。主要為害新梢和嫩葉,使葉片出現褐斑或腐爛、捲縮,頂芽枯萎或新梢變黑,致減產20%。常見有黑枯型和縮葉型兩種。黑枯型 常因侵染部位不同,產生不同類型症狀。病菌由葉片氣孔侵入後引發點狀黃褐色斑,四周葉肉略褪綠;病菌從葉柄或葉脈處的傷口侵入維管束,葉片上出現多角形不規則斑,初油漬狀,後呈黃褐色,有的融合成一片,造成葉片變黃或脫落;病菌從葉梢侵入時,致嫩葉或嫩梢變黑腐爛,成為爛頭狀,濕度大時,病部溢有淡黃色菌膿;病菌從枝條表皮侵入,病部隆起,現長條或梭形斑,上部較多;病菌從韌皮部侵入至木質部或髓部時,出現的條斑多為棕褐色。縮葉型 染病葉片現褐色近圓形斑點,後病部穿孔,葉緣褐變,葉片爛腐或四周組織褪綠;葉脈染病,病葉向背面捲縮似縮葉狀,嚴重時脫落;新梢染病現龜裂狀梭形黑色大斑,頂芽枯萎變黑。上述兩型在高溫多濕條件下,病部溢出淺黃色粘附物——“溢膿”,乾燥後菌膿凝結成有光澤的小珠或呈菌膜狀。

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mori (Boyer et Lambert) Young et al.稱丁香假單胞菌桑致病變種,屬細菌。菌體短桿狀,大小1.4×3.2(um),兩端鈍圓,極生1—10根鞭毛,無英膜,不產生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在肉汁瓊脂培養基上,菌落乳白色,半透明,圓形,中間凸起,邊緣較整齊。生長溫限2—35℃,生長適溫25—30℃。濕熱致死溫度48℃,10分鐘,乾熱90℃致死,適應pH5—9,最適pH6.3—8.0。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在桑樹枝條、冬芽活組織中越冬,有報導也可在土壤中腐殘枝上越冬。翌春病原細菌大量繁殖,侵染新萌發的芽和葉,造成芽葉發病,成為早春初侵染源。濕度適宜時病部溢出菌膿,經風雨、昆蟲、枝葉等接觸後傳染到嫩梢或嫩葉上,從傷口或氣孔侵入進行再侵染。帶病樹苗、接穗進行遠距離傳播。高溫多濕,暴風雨多的季節,氣溫驟升或蟲害猖獗,傷口多時易發病。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偏施過施氮肥發病重。白皮火桑、毛葉大種、桐鄉青、延農55號、黃魯頭、湖桑7號易染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湖桑13號、湖桑199、6301、580l、鳳城l號、農桑8號、農桑18號、育2號、育151、南1號、梨葉桑、大種桑育2號、黑魯桑等抗病品種。(2)冬剪病梢,春剪病芽、病枝,減少菌源。(3)嫁接時嚴格選擇接穗,發現有病接穗及時汰除,苗地發現病苗及時挖除,並噴灑0.7%波爾多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消毒。(4)發病初期用土黴素300—500mg/kg或鏈黴素100mg/kg或15%鏈黴素與1.5%土黴素混合液的500倍液噴灑嫩梢、嫩葉,隔7—10天1次,連續
3—4次可控制病情擴展,如用0.1%銅氨液(50g硫酸銅加12%氨水500m1,對水50kg)隔2天1次;連防2次也有較好預防效果。(5)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同時再用500倍液灌根,也可抑制該病擴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