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讀史筆記:認識論、人生論與中國近代史》共分為二十篇,主要分為60年讀史的五條基本啟示;“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與台灣人民的文化情結;觀念落後——晚清以降社會全面落後的癥結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桑榆讀史筆記:認識論人生論與中國近代史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375頁
- 開本:16
- 品牌: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茅家琦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5105524, 730510552X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桑榆讀史筆記:認識論、人生論與中國近代史》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目錄
第一篇60年讀史的五條基本啟示
一、歷史研究的“相對真理性”
二、“實事求是”——歷史研究的指導思想
三、擴大知識面、增強思辨能力與歷史研究
四、培養“打破砂鍋璺(問)到底”的毅力
五、提高人生哲學水平與歷史研究
第二篇歷史發展過程中思想文化的作用
一、體現在傳統文化中的兩種主要精神
二、兩種主要精神對人的自身和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
三、人文精神與世俗欲望
四、人文精神與人性善惡
五、論教育與弘揚人文精神問題
第三篇“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人我和諧”是傳統文化中的主要精華
二、“仁政”思想——“人我和諧”思想向政治層面延伸的成果
三、“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與“仁政”思想
四、“大丈夫”思想與“仁政”思想
五、“仁政”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六、與“迂闊論”的商榷
第四篇江蘇區域文化中的多種文化基因問題
一、幾組概念的界定
二、蒙文通先生的先秦文化三個區域劃分學說
三、南方楚文化的主要內涵——老子、屈原、莊子的思想特點
四、莊子、屈原思想與江蘇區域文化
五、巫文化與江蘇區域文化
六、江蘇區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多種文化基因
第五篇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與台灣人民的文化情結
一、中華傳統文化經福建移植到台灣
二、文化情結與反日據武裝鬥爭
三、文化情結與反“皇民化運動”
四、日據時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旗手——連橫
五、兩岸人民的文化情結
第六篇試釋“清軍入關的非正義性質”
一、從歷史上看明、清(後金)關係特點
二、清軍入關的非正義性質
三、“清朝先進,明朝腐敗”論辨析
四、民族專制、壓迫政策長期延續下清皇族的孤立
第七篇清代今文經學常州學派和它的認識論體系
一、關於題目的一點說明
二、今文經學常州學派形成的歷史背景
三、今文經學常州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
四、新認識論體系的形成
五、新認識論體系繁榮了清代常州地區的藝、文、學術研究
六、新認識論體系與戊戌維新運動
第八篇觀念落後——晚清以降社會全面落後的癥結
一、問題的提出
二、歷史的啟示
三、中國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遲來與主導思想的轉變
四、晚清以來市場經濟的曲折發展
五、觀念轉變導致中國崛起
六、餘論——關於“人的認識”與“社會制度”變革之間的關係問題
第九篇不同的“皇權主義”,不同的歷史結局——洪秀全與朱元璋的比較研究
一、兩種不同的“皇權主義”
二、不同的社會實踐:弘揚傳統文化與強制推行“拜上帝”
三、不同的社會實踐:保護私有制與廢除私有制
四、不同的社會實踐:精心研究,慎重決策與“言天言地,不以國為事”
五、不同的社會實踐:嚴懲貪腐與縱容貪腐
六、失敗了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
第十篇洪仁殲“革故鼎新”思想的歷史價值
一、洪仁開“革故鼎新”思想的主要內容
二、《資政新篇》在太平天國沒有得到實施的原因
三、曾、左、李的洋務思想並未達到洪仁開的認識水平
四、評價“革故鼎新”思想涉及的兩個問題
第十一篇“忠王不忠”辨析
一、農民戰爭與人道主義、皇權主義思想
二、“忠”的概念辨析
三、李秀成的人道主義思想的表現
四、《收齊章程》體現人道關懷
五、“要防鬼,反為先”、“勸曾國藩做皇帝”,體現了反侵略、反“民族壓迫”的時代精神
第十二篇張之洞、嚴復、梁啓超與晚清思想啟蒙
一、張之洞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要缺陷及其實踐的相對性
三、嚴復“開民智”和梁啓超“新民說”的主要內容
四、思想啟蒙與“弘揚理性”、“弘揚人道”
第十三篇晚清十年“新政”與“南洋勸業會”
一、晚清十年“新政”的具體內容
二、“新政”為“南洋勸業會”的舉辦提供基礎
三、端方、陳琪為舉辦“南洋勸業會”作出重大貢獻
四、“南洋勸業會”實際上是“中國首屆世博會”
五、體現求實、進取精神的“評獎結果”和“研究會報告書”
第十四篇晚清“督撫專政”與“南北議和”
一、晚清的“督撫專政”現象
二、“督撫專政”導致三種新社會力量的出現
三、“皇族內閣”出台與“皇族”的孤立
四、武昌起義以後各種社會力量的“博弈”
五、“和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真諦
六、中國歷史上代價最小的全國性政權更迭
第十五篇“三民主義”理論與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實踐
一、中西民主思想精華的創造性結合——民權主義
二、‘“民族”概念定位的混亂——民族主義
三、社會發展因、果關係的顛倒——民生主義
四、“三民主義”理論得失的認識論根源
五、孫中山民主革命實踐的歷史功績——“五族共和”
第十六篇中國資產階級主體的轉變
一、中國資產階級的形成
二、早期中國資產階級的主體問題
三、中國同盟會成員及其綱領的階級屬性
四、中國資產階級主體的轉變
第十七篇“聯邦制”與“聯省自治”思潮在中國近代的興衰
一、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與“聯邦制”
二、“聯邦制”演變為“聯省自治”及其歷史背景
三、軍人統治省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四、軍人統治省區與全國人民共赴國難英勇抗敵
五、當年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實事求是的選項
第十八篇俄共(布)、共產國際和中國國民黨
一、俄共(布)、共產國際鎖定中國國民黨和孫中山
二、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作出的關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
三、“一大”標誌著中國國民黨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準支部”
四、孫中山的思想與中國國民黨“一大”精神的主要差異
五、割斷聯繫,中國國民黨成為獨立的政黨
六、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歷史影響
第十九篇張謇的事業和他的人生論、認識論
一、張謇創建的歷史業績
二、創建歷史業績的人生論、認識論基礎
三、導致重大決策失誤的人生論、認識論根源
四、結束語——值得重視的歷史啟示
第二十篇學習《羅爾綱全集》的心得體會
一、豐富的內容——十大類、十六開本二十二冊
二、羅先生的學術風貌
三、閱讀《全集》以後的具體收穫
四、一代宗師的時代烙印
心境高遠學境無涯——讀茅家琦先生新著《桑榆讀史筆記:認識論、人生論與中國
近代史》感言
一、歷史研究的“相對真理性”
二、“實事求是”——歷史研究的指導思想
三、擴大知識面、增強思辨能力與歷史研究
四、培養“打破砂鍋璺(問)到底”的毅力
五、提高人生哲學水平與歷史研究
第二篇歷史發展過程中思想文化的作用
一、體現在傳統文化中的兩種主要精神
二、兩種主要精神對人的自身和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
三、人文精神與世俗欲望
四、人文精神與人性善惡
五、論教育與弘揚人文精神問題
第三篇“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人我和諧”是傳統文化中的主要精華
二、“仁政”思想——“人我和諧”思想向政治層面延伸的成果
三、“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與“仁政”思想
四、“大丈夫”思想與“仁政”思想
五、“仁政”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六、與“迂闊論”的商榷
第四篇江蘇區域文化中的多種文化基因問題
一、幾組概念的界定
二、蒙文通先生的先秦文化三個區域劃分學說
三、南方楚文化的主要內涵——老子、屈原、莊子的思想特點
四、莊子、屈原思想與江蘇區域文化
五、巫文化與江蘇區域文化
六、江蘇區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多種文化基因
第五篇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與台灣人民的文化情結
一、中華傳統文化經福建移植到台灣
二、文化情結與反日據武裝鬥爭
三、文化情結與反“皇民化運動”
四、日據時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旗手——連橫
五、兩岸人民的文化情結
第六篇試釋“清軍入關的非正義性質”
一、從歷史上看明、清(後金)關係特點
二、清軍入關的非正義性質
三、“清朝先進,明朝腐敗”論辨析
四、民族專制、壓迫政策長期延續下清皇族的孤立
第七篇清代今文經學常州學派和它的認識論體系
一、關於題目的一點說明
二、今文經學常州學派形成的歷史背景
三、今文經學常州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
四、新認識論體系的形成
五、新認識論體系繁榮了清代常州地區的藝、文、學術研究
六、新認識論體系與戊戌維新運動
第八篇觀念落後——晚清以降社會全面落後的癥結
一、問題的提出
二、歷史的啟示
三、中國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遲來與主導思想的轉變
四、晚清以來市場經濟的曲折發展
五、觀念轉變導致中國崛起
六、餘論——關於“人的認識”與“社會制度”變革之間的關係問題
第九篇不同的“皇權主義”,不同的歷史結局——洪秀全與朱元璋的比較研究
一、兩種不同的“皇權主義”
二、不同的社會實踐:弘揚傳統文化與強制推行“拜上帝”
三、不同的社會實踐:保護私有制與廢除私有制
四、不同的社會實踐:精心研究,慎重決策與“言天言地,不以國為事”
五、不同的社會實踐:嚴懲貪腐與縱容貪腐
六、失敗了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
第十篇洪仁殲“革故鼎新”思想的歷史價值
一、洪仁開“革故鼎新”思想的主要內容
二、《資政新篇》在太平天國沒有得到實施的原因
三、曾、左、李的洋務思想並未達到洪仁開的認識水平
四、評價“革故鼎新”思想涉及的兩個問題
第十一篇“忠王不忠”辨析
一、農民戰爭與人道主義、皇權主義思想
二、“忠”的概念辨析
三、李秀成的人道主義思想的表現
四、《收齊章程》體現人道關懷
五、“要防鬼,反為先”、“勸曾國藩做皇帝”,體現了反侵略、反“民族壓迫”的時代精神
第十二篇張之洞、嚴復、梁啓超與晚清思想啟蒙
一、張之洞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要缺陷及其實踐的相對性
三、嚴復“開民智”和梁啓超“新民說”的主要內容
四、思想啟蒙與“弘揚理性”、“弘揚人道”
第十三篇晚清十年“新政”與“南洋勸業會”
一、晚清十年“新政”的具體內容
二、“新政”為“南洋勸業會”的舉辦提供基礎
三、端方、陳琪為舉辦“南洋勸業會”作出重大貢獻
四、“南洋勸業會”實際上是“中國首屆世博會”
五、體現求實、進取精神的“評獎結果”和“研究會報告書”
第十四篇晚清“督撫專政”與“南北議和”
一、晚清的“督撫專政”現象
二、“督撫專政”導致三種新社會力量的出現
三、“皇族內閣”出台與“皇族”的孤立
四、武昌起義以後各種社會力量的“博弈”
五、“和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真諦
六、中國歷史上代價最小的全國性政權更迭
第十五篇“三民主義”理論與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實踐
一、中西民主思想精華的創造性結合——民權主義
二、‘“民族”概念定位的混亂——民族主義
三、社會發展因、果關係的顛倒——民生主義
四、“三民主義”理論得失的認識論根源
五、孫中山民主革命實踐的歷史功績——“五族共和”
第十六篇中國資產階級主體的轉變
一、中國資產階級的形成
二、早期中國資產階級的主體問題
三、中國同盟會成員及其綱領的階級屬性
四、中國資產階級主體的轉變
第十七篇“聯邦制”與“聯省自治”思潮在中國近代的興衰
一、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與“聯邦制”
二、“聯邦制”演變為“聯省自治”及其歷史背景
三、軍人統治省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四、軍人統治省區與全國人民共赴國難英勇抗敵
五、當年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實事求是的選項
第十八篇俄共(布)、共產國際和中國國民黨
一、俄共(布)、共產國際鎖定中國國民黨和孫中山
二、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作出的關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
三、“一大”標誌著中國國民黨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準支部”
四、孫中山的思想與中國國民黨“一大”精神的主要差異
五、割斷聯繫,中國國民黨成為獨立的政黨
六、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歷史影響
第十九篇張謇的事業和他的人生論、認識論
一、張謇創建的歷史業績
二、創建歷史業績的人生論、認識論基礎
三、導致重大決策失誤的人生論、認識論根源
四、結束語——值得重視的歷史啟示
第二十篇學習《羅爾綱全集》的心得體會
一、豐富的內容——十大類、十六開本二十二冊
二、羅先生的學術風貌
三、閱讀《全集》以後的具體收穫
四、一代宗師的時代烙印
心境高遠學境無涯——讀茅家琦先生新著《桑榆讀史筆記:認識論、人生論與中國
近代史》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