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陽縣城東7公里處的桑木關,是古代播州通向正安、連線四川的重要通道。桑木關高數百丈,兩邊懸崖如天梯筆立,中為千尋鳥道,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明史》稱之為“軍事險隘”,為兵家必爭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木關
- 地理位置:綏陽縣城東7公里
- 意義:古代軍事要道
- 評價:軍事險隘
古代,近代,
古代
明萬曆25年(公元1597)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叛亂,明王朝調遣24萬大軍,命川湖總督李化龍為統帥,分兵兩路進軍播州。川南路將領馬千乘率軍由南川經道真入播。其妻秦良玉“另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行至綏陽桑木關,守關播軍據險發射“藥矢”(毒箭),與官軍拚死相抗。秦良玉聯合酉陽諸軍,分左、中、右三路攻關,經過激烈戰鬥,終於攻下桑木關,為明朝川南路大軍平播立下首功。這場戰鬥,被載入了《明史》。
清朝鹹同年間,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桑木關又籠罩著戰爭的煙雲。為增強防備,扼止義軍攻占縣城,鹹豐8年,綏陽縣令江炳琳在縣城古城牆上添築睥睨(城牆上的小牆)的同時,又在桑木關的關口修築一道石牆,石牆正中開一道門,門楣為一塊三米長的條石,條石上陰刻“綏正鎖鑰”四個大字。但是,這“鎖鑰”並未能鎖住階級矛盾演繹的一幕幕戰爭戲劇。同治二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將李輔成率義軍萬餘人進入綏陽縣,攻陷桑木關,抵達旺草,在渡頭河與“欽命貴州督辦軍務大臣”勞崇光率領的清軍激戰八晝夜,突破擦耳岩諸險隘,使清朝“練勇傷亡過半”,然後經正安入四川。 同治三年,湄潭把總吳元彪反叛清朝,攻陷綏陽縣城自立“總鎮都督府”。四川布政司劉岳昭奉命統四萬官軍征討吳無彪。先鋒李嘉福取道川南先期到達旺草,綏陽把總廖鎮儒帶團練數百人為嚮導駐紮桑木關,並設糧台。李嘉福於是率先鋒、右翼,護後三營進屯桑木關,拉開了攻打綏陽縣城的戰幕。接著,劉岳昭率大軍入綏,在黃土坎至千工堰一帶壘土築堤灌城,迫使吳無彪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近代
解放初,土匪猖蕨,桑木關烽煙再起。1950年1月18日,解放軍指導員王保臣帶領工作隊到桑木關下的桑木鄉公所接管偽政權。偽鄉長譚西民勾結40多名土匪攻打鄉公所,工作隊突圍時,指導員王保臣和工作隊員褚明義犧牲在桑木關下。1950年3月,解放軍16軍136團機炮連槍榴彈班12名戰士,在團後勤處管理員賈玉銘帶領下,前住何家壩鄉發動民眾征糧支援大西南前線。“川黔湘鄂反共救國軍第九縱隊司令”雷三匪部支隊長王少清得到密報,糾集240名土匪預無埋伏在桑木關內和兩面大山上。當解放軍行進到離關口30米時,土匪響起了密集的槍聲。解放軍英勇還擊,用槍榴彈壓制匪徒的氣焰。後來營長郭篤德率領增援部隊趕走,向關口發起衝鋒,敵人才愴惶逃竄。在這次戰鬥中,因開始敵眾我寡,槍榴彈班戰士孔祥科和龔興修光榮犧牲。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他們的鮮血灑在了桑木關下……
56年過去了,408年過去了,那道“綏正鎖鑰”的石門,不知人間滄桑巨變,依然在夕陽的餘輝里,鎮守著這道千古雄關。
桑木關作為軍事遺址和古戰場的旅遊資源,尚鮮為人知。其實,到桑木關參觀軍事遺址,憑弔古戰場,緬懷為綏陽解放事業犧牲的先烈,同時欣賞這裡“喬木勢參天,青山拖白練”的山水風光,開展觀光與探險旅遊,倒是十分理想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