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澤型葡萄膜炎

桐澤型葡萄膜炎概述,桐澤型葡萄膜炎病因和發病機制,桐澤型葡萄膜炎臨床表現,急性期,緩解期,晚期,桐澤型葡萄膜炎診斷與鑑別診斷,診斷,鑑別診斷,桐澤型葡萄膜炎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桐澤型葡萄膜炎概述

桐澤型葡萄膜炎是浦山(Urayama)1971年首先報告的。為嚴重葡萄膜炎伴有視網膜血管炎和視網膜壞死,最後視網膜脫離稱為桐澤型(Kirisawa)葡萄膜炎,以後又稱急性視網膜壞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

桐澤型葡萄膜炎病因和發病機制

桐澤型葡萄膜炎與皰疹病毒感染有關,開始發現眼內有皰疹DNA病毒或皰疹病毒顆粒,現已由眼組織培養出皰疹病毒I型或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繼而由於發生免疫複合物性:病變.引起視網膜血管炎而使病情惡化,導致一系列臨床改變:

桐澤型葡萄膜炎臨床表現

急性期

(1)前節炎症:突然發病,視力減退,先出現前節炎症,中等睫狀充血,多為細小KP,少數病例有羊脂樣KP,前房大量浮游物,瞳孔緣有時出現灰白色結節。
(2)後節炎症:玻璃體有較多塵埃樣混濁。眼底首先出現視網膜血管炎,動脈變細伴白鞘,嚴重者僅見動脈主幹,小分支閉塞消失,特別是周邊部,或動脈壁散在黃白色浸潤點,呈節段狀;視網膜靜脈擴張。繼而眼底周邊部出現散在的灰白色或白色混濁,很快融合成大片灰白色滲出。這種灰白色病變有時先出現在中周部。1~2周后周邊部濃厚混濁從周邊部呈偽足樣向後極進展,嚴重者全周邊部受侵犯,在視網膜炎的高峰期有時可出現暫時性滲出性視網膜脫離。本病可發生視乳頭炎或後極部有邊界較清楚的視神經視網膜炎呈弓形與中心旁神經纖維束走行一致。由於視神經病變或動脈栓塞,視力可突然下降。

緩解期

發病20~30天后自覺症狀好轉,前節炎症減輕,視網膜血管浸潤逐漸消退,往往遺留變細的動脈;視網膜灰白病變逐漸吸收,視神經乳頭色變淺。但玻璃體混濁加重。

晚期

發病1.5~3個月後眼底周邊部視網膜萎縮變薄,在其邊緣部常發生多發破孔,突然視網膜脫離,甚至全脫離,視力完全喪失。

桐澤型葡萄膜炎診斷與鑑別診斷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發病急,周邊部大片灰白色滲出;動脈壁有黃白色浸潤,動脈變細閉塞,玻璃體高度混濁,晚期視網膜脫離。並應注意皰疹病毒感染史。也可查房水的HSV和HZV抗體。

鑑別診斷

(1) Behcet病:也可發生閉塞性視網膜血管炎,但不易發生視網膜脫離,並有特殊全身改變。
(2)限局性中間葡萄膜炎:周邊部可發生灰白色大片雪堤狀滲出,但無高度玻璃體混濁。

桐澤型葡萄膜炎治療

藥物治療

(1)抗病毒治療:主要用無環鳥苷靜脈注射7.5~10m查/kg每日3次,或500mg每日2次靜點1≈2周,活動病變控制後改為口服200~40Qmg每日5次持續用藥4~6周。球旁註射阿糖胞苷(0?2%),每次0?3~0.5ml,並可肌注聚肌胞隔日一次。
(2)抗凝治療:腸溶阿司匹林40mg,每日1~2次。
(3)皮質激素 早用無益,最好在抗病毒治療後視網膜炎開始消退時,眼周圍注射或每早口服強的松30~40mg,以減輕玻璃體炎症反應。

手術治療

(1)雷射治療:為預防視網膜脫離,最好在炎症開始吸收時,從後極部到壞死區做36σ光凝。
(2)玻璃體切割術:嚴重玻璃體混濁,視網膜玻璃體有牽引者應考慮此手術。又有人提出在視網膜光凝或玻璃體切割的同時向眼內注入無環鳥苷10~40ug/ml。
(3)視網膜脫離手術:對已發生視網膜脫離者,一般做鞏膜環扎術或同時做玻璃體切割,有人強調用玻璃體切割和氣體交換術加光凝,不做鞏膜縮短術也較有效(Blumenkranz,199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