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桐湖位於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南部、三羊頭以北,南抵通順河,東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常福新城接壤,北與奓山街、永安街毗鄰,西與北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區相連,南濱東荊河,與武漢市漢南區隔河相望。湖泊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4°0'20.97”,北緯30°23'9.2”,水面面積2.19平方千米。
水文特徵
桐湖湖水經小奓湖注入泛區。桐湖湖底高程16.13米,最低水位17.34米,最高水位20.07米,平均水位17.84米,平均水深1.70米,相應容積370萬立方米。水質為Ⅱ類。
流域特徵
地勢地貌
桐湖湖區地貌屬平坦平原類,是由漢江泛溢沉積而成,為漢水與長江漫灘交匯而構成的低洼地段。
氣候特徵
桐湖湖區氣候屬北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7.0℃,年無霜期269天。年均降水量1327.5毫米,年降水量最大為1868毫米,最小為631.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於春、夏兩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12小時。主要自然災害是洪澇災害。
旅遊資源
香爐山,以形得名,俗稱九真山之“香爐碗”,為方圓百里民間道教朝奉之地。山脈走向由北向南,橫臥沌水,是湖邊獨立山體。原山體較大,後經泛水潮湧和風化沖刷,現山體面積僅6700平方米,海拔高度為40米。新中國成立前,山頂建有道教廟宇,新中國成立後撒廟建校。清末民初,香爐山是內河水運碼頭,因地形特殊,獨處水中,易於管理,聚散自如。相傳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時曾駐蹕於此。1982年,經武漢市文物局普查發掘,香爐山頂出土文物有紅燒土層、繩紋陶片、陶網墜、石斧、三足鼎等,經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現為蔡甸區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在距香爐山以東0.5千米處建集鎮和供銷社房屋挖基時,發掘出大量陶片和基磚遺層,此地為宋代農莊,地名為文嶺。
歷史文化
桐湖的名稱與緊鄰山中的桐油樹相關聯。三羊山,小山生長茂密的桐油樹,盛產桐油果實,可榨取桐油。漁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用山中桐油漆船油家具,防水、防漏、防腐。
社會生活
基礎設施
桐湖辦事處駐地有1條主幹道,一般道路4條,街道道路1條,其中主幹道為桐湖正街。城區道路長度36.03千米,其中水泥硬化車行道34.83千米,人行道1.2千米,總面積12.55萬平方米;下水道1.2萬米;綠化帶4.7萬平方米,綠化率100%;自來水廠1個,鋪設自來水管道1.2萬米,日供水能力2000噸,供水1100戶,供水管網12千米;開挖下水道10千米;垃圾處理場1個;計程車20輛。
湖區交通
桐湖建有香爐山渡口碼頭和桐湖至永安和蔡甸的香爐山客運站。鄉(鎮)道3.8千米,通村公路30.83千米,可通全部的自然村,村組公路硬化里程30.83千米,硬化率達100%。
農副產業
桐湖功能以漁業養殖和農業灌溉為主,周邊耕地以種植玉米為主。經1967年圍墾築堤建設後,桐湖成為封閉型天然養殖湖泊,盛產各類鮮魚。
桐湖湖區建有桐湖農場。桐湖農場位於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西部,東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軍山鎮交界,南臨東荊河與漢南區隔河相望,西與洪北農業示範區毗鄰,北與永安街接壤。桐湖農場國土面積22.2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55.33公頃,水域680.46公頃,其中魚池面積280.46公頃,大湖面積400公頃;境內林木植被主要以速生用材林為主,兼有少量果茶經濟林和綠化林木,林地面積總計433.23公頃,林業綠化覆蓋率達95%。境內有天然植物139種,植物生長繁茂,其中有近666.7公頃天然草場灘涂面積,盛產野生藜蒿、蒙心菜等特色野生菜品。
經濟開發
1956年,成立長河鄉漁業高級生產合作社,1958年9月劃歸東南農場(東城垸農場前身),1959年4月改為東城垸農場長河分場(含王家寨地區)。1978年6月,湖北省農墾局將長河分場改為桐湖養殖場,改隸屬於武漢市,由漢南農場管理局領導。1979年9月,桐湖養殖場劃歸漢陽縣管轄,更名為武漢市國營桐湖農場,由市、縣雙重領導。
1958~1985年,農場累計滅釘螺面積1456.67公頃,墾荒面積826.67公頃,開挖主、中乾渠和支渠各3條、副渠5條,修築碎石公路25千米。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共投工170.2萬個,完成土石方261.2萬立方米,基本上完成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修建電力排灌站3座,其他各種建築90處,擁有排灌動力機械38台(套),1101千瓦。有大、小型拖拉機56台,農業機械總動力2411.5千瓦,每千瓦負擔耕地2480平方米。有機動船3艘,漁用船77隻,載重汽車9輛。
農場經濟經歷由漁業到農業進而到農工商綜合經營的發展過程。1958~1969年,天然水面盛產魚蝦,以天然捕撈為主。1963年,泛水捕魚500多噸。1970年開始人工養殖10.4公頃,產魚10噸,天然捕撈212噸,人工養殖僅為天然捕撈的4.72%。1985年,養殖水面增加到422.7公頃,產鮮魚202.5噸。
1964年以前,糧食產量在1500噸上下徘徊。1964年以後,開始引進新品種和改進耕作制度,以種一季稻為主,兼種雙季稻,糧食產量提高到2200噸。1975年以後,注重水稻雜交制種,將“六九一”種子進行提純復壯,水稻年產量保持在2000~2500噸。1979年以後,農場調整經濟結構,穩定糧食生產,發展多種經營,工副業得到發展。工業在原有耐火材料廠,糧食加工廠的基礎上,又新建食品綜合加工、服裝、五金、地毯、磚瓦、預製品、電鍍、機修等11個工廠。1979~1985年,累計完成工業產值505.1萬元。
1996年,農場試行辦事處體制,加設武漢市蔡甸區人民政府桐湖辦事處,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2004年,按照湖北省國有農場改革政策,實行政企分開,農場下放地方管理,由蔡甸區人民政府設立桐湖辦事處,保留農場牌子,農場歸辦事處管理。辦事處下轄1個社區、5個農業村、1個特養基地,有村(居)民1269戶,總人口41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