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的婚俗中,竹葉帳是引人注目的。抬花轎的年代,有竹葉帳送親;騎馬行、坐拖拉機迎親的年代,也有竹葉帳送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桐柏婚禮習俗
- 對象:竹葉帳
- 對應:抬花轎
- 屬性:坐拖拉機迎親
婚嫁禮,婚前禮。,婚日禮。,扛竹桿,搶尿罐,祝米,
婚嫁禮
婚前禮。
婚前禮。
婚前禮,即婚禮之日前的有關婚姻的常行禮儀,包括提親、合婚、定婚、下聘、添箱等五個部分。
1、提親。提親俗稱“提媒”、“說媒”、“說人”、“說婆家”。多是男女雙方請媒人來說,也有媒人主動來說的。民間有“中人是央的、媒人是竄的”說法。民間專門說媒的人,一般由婦女充任。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巫婆)中就有媒婆。媒人的稱謂很多:“媒婆”、“媒紅”、“說媒的”、“月老”、“大紅葉”等。在這些稱謂中,不少都是有來歷的。如“媒紅”、“紅”即“紅娘”。源自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經紅娘從中撮合,崔相國的女兒鶯鶯和書生張君瑞二人成婚,後人便稱說媒的女性為“媒紅”或“紅娘”。“月老”也稱“月下老人”,傳說唐朝有個叫韋固的人,一次在月夜裡路過宋城,遇見一個老人坐著翻檢書本。韋固往前去偷看,一個字也不認得,向老人詢句後,才知道老人是專管人間婚姻的神仙,翻檢的書是婚姻簿子。以後叫說媒的男性叫“月老”。“大紅古時,“男女授受不親”,雙方連面都不能見,自己的婚事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在男女婚事作用相當大。誰家的女,誰家的男,啥年齡,啥長相,以及雙方家庭情況心裡早有譜了。如果有媒人提親,因為多數媒人說媒只說好的不說壞的,所以媒人走後,雙方都要想辦法法去打聽,打聽對方。
一是向自己的親戚、朋友和熟人打聽,這些人在一起關係好,說實話,能摸著底,更不會打岔、壞事。打聽的內容主要是說的這個娃(妮)兒好不好,家裡咋樣,地有多少畝,房有多少間等。
二是裝扮成過路的、找人的,到對方村里向遇到的人打聽。有的甚至裝成找水喝,直接到對方家裡實地看一看。
打聽主要是父和母去做,以示對兒女婚事的重視。特別是女兒,如果給她說的婆家不好,會連累自己一輩子。
男方打聽女方的情況,主要是看女方的長相,是俊、是醜。雙方都打聽過了,沒什麼事,那就請媒人進行下一個程式,合婚。民間也稱“討八字”、“送八字”、“合八字”、“合命”等。從某種意義說,合婚是婚姻程式中關鍵的一環。因為從前人們迷信命相合了,才能訂婚,命相不合,即使雙方家庭和人品再好也無濟於事,不能訂婚,這樁婚事也就散了。
合婚時,男方托媒人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後,再請陰陽先兒占卜男女的生辰八字,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八字,是星相家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相配成64對,128個字,人生時的年、月、日、時各配二字,謂之八字,即年庚。女方將此八字寫在紅紙上,送給男方,讓合八字。合八字,首先合屬相,屬相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若屬相合,為“大相擱(即能擱合到一塊兒)”不合,為“大相不擱(即擱合不到一塊兒)”。
大相不擱的有如下幾種:
自古白馬畏青牛,
羊鼠相逢一時休。
蛇見猛虎即兩斷,
豬遇猿猴不到頭。
兔逢青龍如刀刮,
金雞遇狗淚交流。
大相擱,還要合命。命,即是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人出生的那一年是五行的什麼年,人即是什麼命。五行講相生相剋。相生即: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相剋即: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命相為小相。如男女命相生即可成婚,相剋則不宜婚配。如火命與水命,為“水火不相容”,相剋。有些即是不相剋也要避忌,如男女都屬金,則為“一家兩個金,一輩子叮叮叮”,還有同命而不同月生的,為之“同年不同月,一輩子肯打鐵”。意即好吵架生氣。從地理方位上說,也要注意。方位即東、南、西、北、中央。如:南方屬火,屬金命的就不宜往這個方位說親,因為“火克金”,其他亦然。
傳說葉”說的是唐代僖宗時,有一個叫於佑的人到長安應舉,偶從御花園流出的水中拾到一片紅葉,上有小詩一首:“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於佑即和詩一首,從上流投入。後宮女韓氏出宮,正好嫁給於佑、韓氏即紅葉題詩的宮女。韓氏又題詩道:“一聯佳句隨流水,十載幽思素懷還。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緣”。由於紅葉題詩促成姻緣,所以後人就把媒人比做紅葉了。媒人是男女雙方婚事的穿針引線人,所以有“千里姻緣一線牽”之說。
說起來令人費解,人有千千萬萬,而屬相只有十二個,命相五個,為什麼要拿千千萬萬來套這個“十二”和“五”呢?但傳統的婚姻必須要過這個高門檻。這么套來套去,多少好姻緣就被“套”掉了。
另外,男女婚配在年齡上也有很多規矩和禁忌。一般是男大女小。“寧讓男大七,不許女大一”。說法是“女大一,孤淒淒”。但女大也有好的,如“女大倆,黃金長”;“女大三,抱金磚”。還有家庭娶年齡大的媳婦,主要是男家人少,早娶過來讓她幹活的,也含有早得孫子的意思。
3、定婚。訂婚,即男女訂立婚約。合過八字,雙方滿意,即擇吉日換庚帖,謂之“傳庚”,俗言“換帖”。
“換帖”即男女雙方互換婚書帖。男用“龍帖”,女用“鳳帖”,謂之“龍風帖”。帖上印有精美的龍鳳圖案,有的商鋪賣這種帖。帖子買回後,請人寫帖。
“龍鳳帖”的寫法很講究,很認真,而且很慎重,不得有半點紕漏。帖寫十頁(折),為之全帖,也稱“十幅全柬”,以取十全十美之意,字須是雙數,忌單字,所以在寫時先算字數後寫。
訂婚要送彩禮。送彩禮可顯示男方的地位和財富。換帖的日子,女方設盛宴招待媒人,並請村中或親朋中有名望的人出席作陪。此時的媒人最風光,兩家吃請。至此,媒人的腿也算跑的差不多了。以後,男女雙方還要請來媒人酬謝他,除吃喝外,還要送封子錢,有的送衣料。等新人接來,媒人的事就算辦完了,“新人進了房,媒人撂過牆”;“說媒三家好,婚後兩家親”。
“換帖”後,兩家便為聯姻,互稱親家。但這並不等於成就婚姻。因為訂婚之後,離接親還有一段時間,由於多種原因,很容易使這樁婚姻不成。若日後一方變卦,稱為“退婚”、“退親”、“昧婚”,便被人們視為不光彩的事。退親為男方的,則所送的訂婚彩禮不能索要;是女方的,則交媒人送還對方所給的彩禮。
4、下聘。訂婚後,操辦喜事議事日程。第一件事是定婚期,俗稱“擇日子”、“看日子”。有的雙方在訂婚時就約定了婚期的大致時間,定婚期一般男方主動,謂之“要人”。男家請陰陽先兒擇日子,一般擇兩個日子,一個近日子,一個遠日子。男家先把近日子通報給媒人,媒人告知女家,問問這日子中不中。當然女方不會馬上同意,要推託一下,說日子太近了。理由多是:女還小,不懂事,再長二年;嫁妝準備不及;爹或媽身子不好,等好些了再辦等等。媒人再把女家的話傳給男家,男家如認為說得有理,就把遠日子說給媒人,並交待這是本年最後一個好日子。媒人過了一般時間再去女家商量下了日子的事。事不過三,女家還會說些難辦的話,但最終還是應允了。
有的女家在男方提日子後,也去請陰陽先兒再合一合,如果沒什麼妨礙,也就算了,有妨礙,找媒人到男家說明,兩家再商量,一直到雙方滿意為止。
也有女家主動讓男家擇日子的,其中的原因多為女家爹或媽病重,想親眼看著把女兒的事辦了;也有女兒是大的,打發了女兒,下一年能給兒子辦喜事,還有的女家女兒“出了醜”,訂婚時瞞過,怕日子長,露了,越早辦越好等。
民間認為,婚期定的好壞,關係極大。它會影響到夫妻和不和睦,生不生兒女,辦事順不順,甚至能不能發財等諸多方面。所以擇日子是十分慎重的。
擇日子論年論月論日。如“黑年不接親”。“黑年”即農曆全年沒“立春”的年份。
論月,六月為焦月、暑月,或因熱,或因忙等,這個月不宜接親。不論哪個屬相的人,都有吉與不吉的月份,同一個月份有的對男方利,對女方不利,有的對女方利而對男方不利,所以擇日子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最終擇一個對雙方都吉利的月份。
有的一方為爭對自己有利的日子,堅持不下,也有因此散了婚事的。也有的認為,陰陽先兒是個吉利蟲,他說利就利。信則有,不信則無,辦喜事還是少生氣為好。
婚期定在每年春天和冬天的為多,尤以二月和臘月為最多。這大概一是因為這兩個月較閒,二是因為離年節較近,此時操辦,既喜慶又節儉。近幾年也有把婚期定在“五一”的。
論日,民間認為每月三、六、九日,都是吉日,皆可婚嫁。有的地方以每月雙日為吉日,含“成雙成對”之意。忌單日,“孤孤單單”不好。臘月“好日子”多,比如“臘八”那天,一個村里會有多家辦事的。婚期既定,男女雙方都必須屬守,不能隨意更改。即使刮黃風,下黑雪也要照禮而行。民間對婚日的天氣好壞與新人關係也有說法:“風拉杈,雨賤人,下雪接的是貴人”。
婚期擇定後,男女兩家都要著手準備辦婚事的物品。女家要為女兒置辦嫁妝。嫁妝陪送的多少,陪送的好壞,這要看娘家的地位和財富。一般人家,嫁妝多是立櫃、桌子(抽屜桌)、箱子、椅子等“四大件”。嫁妝買或請木匠做。置辦不起嫁妝的,要受人恥笑。所以爹媽省吃儉用,也要多陪送女兒的嫁妝。富家大戶有全陪送的,陪送的嫁妝“全”而且質量好。陪送的有櫃、桌、箱,還有衣架、被褥、衣服、帽子、洗臉盆等。20世紀60年代,嫁妝最好的“四大件”:是腳踏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也叫“三轉一響”,80年代後,則是洗衣機、電冰櫃、電視機、組合櫃;21世紀後除上述外,多又加上了機車、電腦、席夢思床等高檔用品。
5、添箱
</strong>添箱是女方的親戚朋友來添嫁妝的儀禮。男方送來期書後,女方遂送帖告知親戚、朋友女兒出嫁的日子及請客(或酬箱)的日子。
親戚、朋友收到請帖,屆時來向待嫁的姑娘送添箱禮。箱,即指女方嫁妝。所送禮品的多少,則根據送禮人財富多寡而定,也看與女家關係遠近厚薄,送禮有多有少。有的地方送物不送錢,有的地方送物也送錢。
添箱禮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舉行。那一天女家大擺筵席酬謝客人。也有的地方,當天不待客,女家請女婿時,再請添箱禮的人來做客,謂之“酬箱”。民間的說法是:此日請客,一是為酬謝,二是讓客人與新客(女婿)互相見面,認識認識,以後好來往,看來這種說法有一些道理。
在此前後,女家還要請人為女兒做嫁衣、縫被子。被子陪的多少,要看女家的家景,家景好的多陪,家景差的少陪。陪多陪少要取雙數,一般人家陪四床,少則兩床,多則六床、八床,甚至十床。“被”諧音“輩”,被子陪的越多,預示將來“後輩人”越多。
出嫁前,女兒要做一雙上轎鞋,20世紀60年代後多是買鞋。這雙鞋穿到婆家即被人脫走了,因為,回娘家不能再穿這雙鞋,說法是“不走回頭路”。
縫嫁衣、套被子要請夫妻雙全的媳婦來做,忌讓孕婦、寡婦做。
裝箱在女兒出嫁頭一天晚上進行,一般由嫂子裝箱。裝的東西有自家置辦的,有客人添箱的。能裝的嫁妝都要裝走,因為出嫁後就是外姓人,不能再隨便來拿娘家的東西。裝箱時,也不能裝嫁妝以外的東西,嫂子裝箱,也含著監看之意。沒有嫂子的,只好自己裝,或請女兒相好的女孩幫助裝。
箱裝好後,用鎖鎖起來,鑰匙在出嫁時交給送親人帶到婆家。每件嫁妝上都綁一塊紅布尖或紅絨繩,以示喜意。
家裡人還要忙碌著準備第二天女兒出嫁時所需的東西,請好送親人。送親多是三輩人:爺、叔、兄弟,也有的地方娘家送親的人越多越好。三輩人中,爺是主送親人,是拿鑰匙的人。主送親人一般請有名望,懂禮法的人來擔任。
婚日禮。婚日迎婚大禮是人生最顯耀的,人們特別注重操辦。
婚日禮。
1、接親,在男方,統說“接新人”、“接媳婦”、“接老婆”。女方,則說“出閣”、“出門”、“打發閨女”等。
接親前,要請廚師,請陪客,備轎、備車、貼對聯、寫請貼等。
請廚師。接親待客過去要請廚師來做菜(現在多在食堂賓館訂餐),預計能待多少桌客,請幾個廚師。加端盤子、洗碗、幫廚的,幾天忙過,主家要酬謝廚師,除酒菜外,還要給錢,有的按天,有的按桌,無有定規。
請知客。知客也稱“照客”,“執客”。一般請有名望、有身份、懂禮法的人。接親的頭一晚,主家把知客請來招待後,安排次日的各項準備事宜。第二天,知客要代替東家照料娘家客、百客。
2、禮服。接親時新郎穿的衣服稱禮服。一般內衣外罩長衫,頭戴禮帽。一般人家禮服用棉布縫製,富家用綢子縫製。也有的窮家縫不起禮服,向有禮服的人家借用,用後洗好奉還。現在多在商店購買西裝、婚紗等,絕大多數新郎已不戴禮帽,但衣著必須整齊、講究、最好里外都是新的。
備轎。過去接親用轎接,轎即“花轎”。轎又分“響轎”、“啞巴轎”。響轎,請有轎夫,全副儀仗:轎前左右打四面龍牙大旗,兩面大鑼開道,兩盞大紗燈,一班響器吹打,還要放鞭炮。路上遇到河、廟、村莊要放炮,新人上轎、下轎,待客、送客也要放炮。民間認為,放炮能鎮邪,神鬼避讓。同時,震耳欲聾的炮聲更壯大喜事的隆重熱烈的聲勢。
啞巴轎,則請四個人抬轎就行了。用不起轎的人家用大車接親,在大車箱上用席張一個車棚,謂之“帳蓬車”,接親時套牛拉車去接,禮數稍為簡略。
貼對聯,接親的對聯稱“喜聯”、“婚聯”。婚前請人寫好,於接親那天早上貼在門上。一般門框貼對聯,門心貼“喜”、窗戶貼“喜”。
婚聯語要體現喜慶、賀敬、祝願的內容,以五言、七言為多。如“春融花並蒂,日暖樹交柯”;“文就千言東都才子,妝成七寶南國佳人”;“祺林瑞葉玉樹連根,香車寶馬鸞鳳和鳴”等。門楣貼“天作之合”、“永結同心”類,請,還要寫“喜”字於小片四方紅紙上,從主人屋一直貼到大路口。
寫請帖。男家於婚前數日下帖,帖上寫“請柬:某某與某某於幾月幾日在某地舉行新婚慶典,敬候光臨。”親戚、朋友接到請帖,屆時前來送禮賀喜。
接親的日子,是婚嫁最隆重、最熱烈和最熱鬧的一天,早起,男家請接親的諸班人等到家吃飯。吃完飯,接親的花轎、車輛出動,鳴炮奏樂,吹吹打打向女家進發。男家隨轎或車向女方送豬肉一塊,為“離娘肉”,四條魚、加上糖果菸酒拼成“六色禮”。禮品綁上柏樹枝,寓意“百年和順”。
花轎或車輛到達女家門前,女家緊閉房門不開,響器吹三吹打三打,再放掛長鞭炮,女家方將門打開,迎客人入內。此時,嫁不開門並無他故,只是想叫樂器多響一會兒,熱鬧熱鬧,驚動一下,四坊鄰居,同時,也顯擺一下女兒的身份。近似古裝戲中貴人出場一樣,鑼鼓一通後方能出場亮相。這也是一個“軌程”。進門後,女家簡單招待一下接親的,一般上酒菜、點心、雞蛋茶。即喊“發人”,炮手放炮,響器吹打起來。女家為女兒頭上蓋上紅蓋頭,謂之“上不見天”,上轎不見娘家人。蓋頭系一塊四方紅布,角用紅線綴四個銅錢。腳用紅氈裹嚴,謂之“下不沾地”。然後將其抬入轎車內,換坐於轎內圈椅上。再用紅線把轎簾門縫上。坐車的放下車簾。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新娘便普遍不蓋蓋頭了。姑姑出嫁時,紅日不出不發人。民間認為,紅日為陽,見陽鬼邪逃匿。女家安排一名少年跟轎,待到男家閃轎時壓住轎扛,謂之“壓轎娃兒”。再請四個人送轎,即女家人抬轎送出村外再交給男家人抬,送轎人也跟轎到男家做客,俗稱“掌轎客”。坐車的也有“壓車娃”。桐柏是山區,路窄不通車轎時,新娘便步行。但步行的新娘也要帶上16歲以下的娘家侄,扛兩根連根竹竿,隨著家妝。因為桐柏山盤古神話多,據說當年盤古奶造人時是用竹竿往屋掃的,為求女兒一生多子,結婚背竹竿便成了習俗。花轎車輛去回不能走一條路。如去時走東,回來走西,去時走南,回時走北。有的分左右走:去時走右,回時走左,俗謂之“不走回頭路”。路途中若遇出喪者,則要放一掛鞭炮,如果說當天一個莊或一條街上接親的多,則要爭早,叫“搶好”。
花轎或新娘車前行,嫁妝車稍後,送親車再後。等花轎到男家,新人入了洞房,送親客才進村,由陪客接住,引領到男家客房,敬煙讓茶。
花轎(車)進村後,看熱鬧的人也隨轎而行,到男家門前,按大利方落轎、停車,鞭炮響過後,新女婿身著禮服來到轎(車)前行禮三鞠躬,請新人下轎(車),也有一次請不下來的,須再請。這時,主家請的與新人命相合的媳婦二人拆開轎門或撩開車簾,攙扶新人下轎(車)。此時,婆婆還要向新人頭上撒麩子。“麩”諧音“福”,即“有福”,或“跳到福窩兒”之意。因為麩子撒在新娘身上畢竟不乾淨,以後人們便改為撒糖塊、花生,寓意新娘生活甜蜜、早生貴子。同時也讓圍觀的人們尤其是小孩們也從喜事中撿點“實惠”。新人下轎(車),要紅氈鋪地,綠席遮天,不能腳踏生地。紅氈,民間少,一般用席和布袋代替。即請二少年,一人手拿席,一人手拿布袋,替換著鋪在新人腳下讓新人走;謂之“轉席”或“傳袋”。席諧音習,意思是轉變做姑娘的習慣,要隨婆家的習慣;袋諧音代;傳袋即傳代,代代相傳,子孫滿堂。傳袋之事在唐朝已盛行,但桐柏用的不多,多在縣城和桐柏西部,桐柏東部過去山路崎嶇窄狹,新姑娘大多是步行,條件好路途遠的騎頭毛驢就算風光了。
拜天地。拜天地即敬拜天地諸神,也稱“拜堂”,即拜堂成親。這是婚禮中最為隆重的儀式,是男女成為夫妻的重要憑證,也就是讓天地為證,以前拜天地的儀式在院子裡舉行。院子當中放一張大桌子。拜天地時,新郎、新娘面向里,女居左,男居右,站在天地上桌前,古時男尊女卑,只有拜天地時,女在上而男在下,男的一輩子也只讓女的這一回。二十世紀60年代後,都改在堂屋拜天地,男方的父母坐在正堂屋,新郎、新郎面對著父母(父母不全的,健在的一位坐上面,無父母的對著堂屋上方、上方代表天、地、祖之位)。執事喊:“一拜天地”,男女雙雙跪下磕頭;“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入洞房”。新人進入洞房前,父母要向兒子、兒媳發紅包,父給子、母給媳。這時候參加婚禮的年輕人便擁入新房“鬧新媳婦”,年長的則坐下喝茶吸菸或自由活動。
舊社會新娘到婆家後還“薅臉擇眉”。薅臉就是把臉上的汗毛薅掉,顯得皮膚細淨,擇眉就是把新娘眉毛擇細,顯得秀美。薅臉時,被薅者臉上塗上一層香油,薅者用新白線在其臉上下勒刮,被薅者往往疼得皺眉咧嘴。但也必須忍頭。因這是規矩都得這樣。解放後,基本沒有了這一項,大多是靠抹雪花膏增白,描眉、擦口紅、化妝美容,代替了這一折磨人的作法。
待客。婚日男家要大待客。而且婚宴要辦得豐盛,客人越多,待的桌數越多,見的禮錢越多,男家就越光彩。待客時送親的和送嫁妝的。與所有送禮的客一齊待。
有些戶待娘家客菜要更豐盛,最後加兩個菜,菸酒也更好。大多數戶,娘家客和其他客菜、煙、酒一樣。娘家客一般是主送親的坐首席首位,其餘的按輩分就坐。送親人輩份不一了,分桌坐,但都是首座。新娘這天最大,單獨一桌,且是首位,一般由送女客和婆家體面的人陪。安排席位時,讓客人就位。互相謙讓一番,以示禮節,有的地方有老親陪娘家客的習俗。
上菜時,先上涼盤,再上熱碗,上到紅燒肉時老東家由知客領著看菜,看看菜做的咋樣,那個客沒有來,順便向來客表示謝意。上到花菜(由肉等5樣混合做成,表示“五子登科”)碗時,新郎新娘看菜,也由知客領著,向來客鞠躬,敬酒,但不到送親客桌上去敬謝。敬酒時,客人總會謙虛地說:“不會喝,不會喝”。謙讓再三才飲了。敬酒一般敬兩壞,謂之“倆好”,敬四杯,謂之“四季發”。桐柏敬酒先飲一杯,謂之“先喝為敬”。敬完有的還碰杯,碰杯一般碰兩杯,因為一杯不成敬。盤子上齊,主家敬酒。新女婿的爺、父親、甚至叔父等為每位客人敬酒,禮路兒加上。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酒。一般是新娘倒,新郎端,倆人一塊敬,敬完酒,娘家客拿出兩個紅封子(錢),送給廚師和端盤人,以示感謝。吃罷飯,主人要向客人行謝禮,通常說:“酒薄菜少,大家沒吃好,沒喝好,多多包涵”。客人說:“酒足飯飽,一切都好。”酒飯結束,送親客向男家交鑰匙。
交鑰匙在男家堂屋進行。正間放一張桌子,桌子上放果碟兒,糖塊、瓜子、水果類、泡上茶。客人坐上首,新媳婦的公婆坐在下首坐時。新媳婦出來見過娘家人,問吃喝好了沒有。送親人答“吃好了!”交鑰匙時,送親人先說些客套話:“小女在家嬌慣,沒禮法,以後多包涵。她媽交待了,她氣你們了,該罵罵,該打打,不說啥兒”。公婆也說些客套話:“回去給她媽說,在這兒俺當親閨女看待,請她放心”。送親人把鑰匙交到婆婆手裡,起身告辭。交鑰匙主要交給婆婆,因為媳婦是由婆婆管的,老公公如果好管兒媳,會遭人笑話。
娘家客人走時,主家送給每人一包糖或果子作為禮品。
待客時常有乞丐前來“趕喜”。乞丐俗稱“要飯的”。乞丐探聽誰家辦喜事,有的一人,有的結夥,前往賀喜。到主家門前先放一掛小鞭炮,說些吉利話,會打蓮花落兒的打著唱一段,有的還到禮單桌前上一個小紅封子。主家不敢慢待,退回乞丐上的封子,再加倍送一份錢,一包煙。也有的主家不接待甚至趕打乞丐,結果鬧得婚宴辦不成,只好賠禮或招待。
鬧洞房。晚飯之後,鬧房的人陸續來到洞房。“三天沒大小”,本村人,尤其是鄰居、族人、都來鬧房、鬧房的人越多越好。
據文字記載,漢時鬧房之俗就已存在,東漢時,應勛在其<風俗通>一書中就記有因鬧房而鬧死新媳婦的事。
鬧房,突出的是一個“鬧”字。從鬧房的形式和內容看,文雅與粗俗、熱鬧與戲謔融合,形成了民俗文化中最不宜傳承但至今也難抹掉的一章。
婚後禮。南陽地區,尤其是宛西宛北一帶新郎新娘婚後要行磕頭、廟見禮。桐柏沒這個習俗。婚後三天,姑娘回門,新郎也受請同往。娘家隨機待“添箱”客,就是把姑娘出嫁時來送禮的親戚朋友都請到家設筵招待。這樣可以讓大家看看新女婿的模樣,也讓新女婿和大家認識一下,以後好走親戚。
上午,新女婿到後,先喝茶,茶是雞蛋茶,一碗六個荷包雞蛋。喝完茶,向長輩磕頭。先磕女家長輩。然後,女家一人引領新女婿到本家給長輩磕頭,新女婿來時,給本家各戶帶一份禮品,有糖、果子,來後送給各家。如果禮品留下來,表示以後來往,即親戚;如果留一半,回一半,即不再來往。桐柏西有這個軌程,桐柏東很少這樣,新女婿此日不帶禮品,年關認親時帶,叫“拜新年”。
午飯後,新女婿使和女兒一起當天就回去了。婚後的第八天,女方的父親到男方去看姑娘、會親家。然後叫姑娘回娘家住七天,叫“住七還八”。也有住不到七天就回的,因人而定,可靈活掌握。從此,你來我往,相互走動。
扛竹桿
桐柏山的婚俗中,竹葉帳是引人注目的。現在坐轎車迎親開大卡車送親的年月了,也少不了用竹葉帳放在送親車上送親。扛竹葉帳的是新娘弟弟、表弟和叔伯弟弟。所扛竹桿,必須是青的。有根、有枝、有葉,只是把中間的枝杈修光、系全竹。人稱竹葉帳。遠看象把大掃帚。花轎一到婆家,第一等的事,當然是接新娘子羅!緊接著就是安置打發扛竹帳的送親人。扛全竹當帳桿的習俗,非常古老。究其根由,還是盤古老祖先留下來的。人們皆知,盤古爺盤古奶抓了兩根竹子當掃把掃泥巴人的說法。延續到現在,人們還效仿盤古爺,想要子孫滿堂,就離不了竹子。竹子諧足子,足子離不開竹子呀。於是,扛竹桿送親是人們為了滿足求子欲望的象徵。
搶尿罐
桐柏山一帶的婚俗中,花轎一到,小孩們趕忙去去抱尿罐。裡邊有花生、栗子、棗和紅雞蛋。人們說,吃花生盼新娘花花搭搭地生,栗子是婚後要立子不絕後,棗呢?早生唄。紅雞蛋是啥意思呢?是圖個吉利。蛋是圓的,還是古老的蛋生萬物,蛋生福氣遺俗之遺存。
祝米
是桐柏山區特有的一項賀喜活動,也叫“送筐子”。日子由產婦娘家定。一般擇當月的二、六、十雙日。
屆時,娘家人都擔著挑子、一頭一筐、筐子裝米、面、油炸麻花兒、雞蛋、糖、小孩穿的花布、衣服、帽等送到女兒家。送米麵和雞蛋的多少,根據與主家親戚的遠近和情分厚薄而有所區別。此日,娘家媽是主角,開宴時坐首席,這是上女兒家惟一的一次光彩事。臨走時,親家母問娘家媽孩子滿月來請的日子,娘家媽媽根據小孩出生的時候擇一個日子,屆時來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