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鎮小埠國小創辦於1946年,解放前夕,由曾慶勝等三位老師帶著約40名學生在小埠街西頭一間較為寬敞名曰義祠的糧倉進行複式教學。解放初期至1954年,由於學生人數增到170多,學校就搬遷到街東頭一家肖氏封建地主的宅院裡,此宅有裝著欄桿的木樓,兩層皆可使用,但當時只有呂引福、吳銘智等4位教師,加上初入學人數多,也只得採用複式教學方式辦了四個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桐木鎮小埠國小
- 創辦時間:1946年
- 學生:560多人
- 占地面積:達3935平方米
學校簡史,學校發展,
學校簡史
隨著教育的初步發展,學校於1955年搬入新建的位於小埠街中段靠南面的一棟占地240平方米,有8間教室的土木結構教學樓,教師在教學樓對面靠井旁的呂氏祠堂中辦公,當時也只辦了四個班,是一所初級國小。在此其間,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廢除了封建社會不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師常在放學後,走家串戶進行家訪,另外,師生還以戲劇等方式深入社會進行宣傳活動,並有不少學生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塘讀高小。時任校長有歐陽新,呂引福。
1957年小埠國小辦了高小班(5、6年級),城沖,丹桂考起高小的也來此就讀。1958年呂引福校長調走,1958年至1966年8年間先後有李群賢,張功生、黃義萍、湯遠根在此任校長。1957年底教師還停課去萍鄉參加文教系統整風運動,1958年又搞大躍進,學校也搞大集體,以致教學質量嚴重滑坡。
文革期間,小埠國小改了學制,國小部辦1——5年,國中部1——2年級,此10年都是張功生任校長一直至文革結束,這段時間學生在300——400之間,教師14人左右。
1983年,張功生調離,肖孝初調入任校長至1985年,當時學生增至400多人,教師16人。
1990年,在時任校長姚禮標的積極倡導下,並得到原區委副書記張文田等縣、鎮、村有關領導的重視,採取社會集資、上級撥款的辦法,在神峰嶺下建了一棟3層教學樓。
1992年下期,時任校長張邦包,對新的教學樓進行了內粉刷,並在學校四周砌了圍牆,同時學校搬遷至此。當時沒有辦公樓,教師擠在村委辦公樓辦公。
1997年,黎增華調入小埠任校長,為改善辦公條件以及解決配套問題,多次與村委協商,同時取得時任鎮黨委書記劉幕龍的支持,並多渠道爭取資金,拆除村委辦公樓,新建了一棟占地220平方米的三層綜合樓,還花了1.2萬元建好了校門。
2000年,吳俊輝調入任校長,姚禮標調入任書記。他們又想方設法在學校教學樓後建了一棟占地約80平方米的廁所。
2001年,肖為虎任校長時,舉行了建校55周年的紀念活動,籌集了一筆社會資金,同時也爭取了上級部分撥款,利用這筆資金修了水泥校路,鋪了水泥操場。在這段期間,小埠國小學生人數一般都在400至450人左右,分為1——5年級10個班,並辦了2個學前班。通過歷年來的努力,學校領導與教師的共同努力,校園環境逐步得到了改善,都取得了一定教學成果。
學校發展
2003年至今,校長謝永生,在其全新的管理理念下,帶領全體師生共同奮鬥,學校又掀開了新的一頁,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學校隨著教學改革的步伐,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措施,確立了德育為首、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認真落實黨政的收費及利民惠民政策,同時不滿足現狀,不斷爭取上級撥款、節約開支、民主理財,增建了一棟生活用房和文化藝術走廊,並利用好了地方人才資源,通過老家在小埠,現任福建閩候縣常委的胡光禮同志的關係爭取了福建省渠城房地產有限公司外援資金十萬元,對學校的教學樓進行了重新裝修和改造,在此幾年間,學校逐年擠出資金,不斷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不管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條件,都得到了大的改善。在2006年,按照上級的安排,將五年制改為了六年制,迄今為止,學校占地面積達3935平方米,建築面積1726平方米,2007年下期共有12個教學班,學生560多人,另附設2個學前班,有教職工23人。近年來,學校狠抓教育教學管理,成果顯著、人才輩出、教學質量穩中上升,屢次在上級目標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2006年被授予縣級“德育示範學校”。學校文化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校園內四季鮮花盛開、綠樹成蔭、環境十分優雅,是全縣有名的花園式學校,更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理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