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山岩畫

桌子山岩畫

桌子山岩畫位於內蒙古烏海市境內。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主峰海拔高度2149.4米。山脈主體呈南北走向,長約75公里,東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接壤,西距穿越市區的黃河約2公里。桌子山山勢雄偉,峰巒迭起,巍峨壯觀,因其主峰山頂較平坦,遠眺貌似桌子狀,故得此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桌子山岩畫
  • 地理位置:內蒙古烏海市
  • 距今年限:六七千年的歷史
  • 海拔高度:2149.4米
特點,考察和研究,主要分布,歷史,保護岩畫,

特點

桌子山“V”字形溝谷發育,切割深度多為150~250米,其毛爾溝、蘇白音溝等大溝谷的谷底較平坦。從已發現的五處一百多幅較清晰的畫面來看,其內容多為人面像,動物圖形和人物狩獵圖,還有一些怪異圖案。畫面筆法古樸,形象誇張,人面像多為四目雙眉者。召燒溝岩畫群中,有一幅一米見方的畫面,描繪的是個三口之家。其中男性圖像高大雄赳赳,十分突出,女性則矮小而苗條,中間是兩個孩子。這幅畫明確了當時處於一夫一妻制,男性在家庭中占據主導地位,處於父系氏族時期。

考察和研究

桌子山岩畫的發現、考察和研究,始於1973年,首先被發現的為召燒溝岩畫,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蓋山林先生來到召燒溝,揭開了桌子山岩畫考察研究工作的序幕。蓋先生在烏海進行了數月的考察工作,記錄、拍攝、拓描了大量的岩畫,先後考察記錄了召燒溝、毛爾溝、蘇白音溝、蘇白音後溝等處岩畫,並將考察研究成果發表於《陰山岩畫》一書中之附錄一《烏海市桌子山附近的岩畫》。1989年8月,我們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苦菜溝岩畫,後又發現了雀兒溝岩畫,並做了拍攝、拓描、記錄等工作。

主要分布

桌子山岩畫群主要分布在6個較為集中的地區,即:召燒溝、苦菜溝、摩爾溝、蘇白音溝、蘇白音後溝、雀兒溝。桌子山岩畫6處岩畫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為山地緩坡岩畫,即召燒溝岩畫;第二種類型為懸崖峭壁岩畫,即苦菜溝、摩爾溝、蘇白音溝、蘇白音後溝、雀兒溝岩畫。其中,岩畫為磨劃的陰紋,以召燒溝岩畫最為著名。大多數為神靈像,還有動物和太陽圖案等,從題材和藝術風格推斷,召燒溝岩畫系青銅器時代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遺蹟,現已發掘出可辨認圖形十幅。畫面磨刻在較為平緩的石灰岩坡面上大多為神態各異的人面像,太陽神圖案。其餘岩畫多是動物圖形和騎馬人圖形,反映的內容有祭祀,行獵,遷徙,家庭聚會和舞蹈等場面,對研究古代北方遊牧人的審美觀念、宗教信仰等意識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

此畫距今已有3000—5000年的歷史,由於長期風雨侵蝕,風化剝落,有些內容已模糊不清。這是內蒙古境內距人口密集的市區距離最近的一處岩畫,交通方便,且面積較大,內容豐富,圖像古樸,慕名前往觀賞者絡繹不絕。

保護岩畫

出烏海市向東南行走約15公里,就到了桌子山。在桌子山脈諸多山溝的懸崖峭壁和溝畔石灰岩磬石上面,殘存著無數古代岩畫的遺蹟,專家稱為“桌子山岩畫”。據考證,這個在山溝中綿延長達15公里的岩畫群,是距今5000年以上新石器時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遺蹟,是中國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探索人類文明的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桌子山脈的溝壑中,煤炭資源豐富。岩畫附近,小煤窯、白灰窯林立。這裡的煤炭、白灰含硫量高,煉焦、制灰煙塵中大量的二氧化硫遇到雨水就形成酸雨,滴落到鹼性的石灰岩上。侵蝕造成石灰岩表層石皮脫落,使磨刻在石灰岩上的許多岩畫已漫漶不清,尤其是召燒溝岩畫。   岩畫多數是刻在陡峭的山石之上的,而桌子山脈召燒溝的岩畫,卻是刻在山地緩坡的石灰岩上———坡度約為30度。空氣污染形成的酸雨,可以毫無遮攔地滴落在岩畫上,侵蝕極為嚴重。“桌子山岩畫人面像占絕大多數,人面像神態各異、精美絕倫,這是它與陰山岩畫、賀蘭山岩畫等著名岩畫相比的顯著特徵。人面像岩畫又集中在召燒溝,這是桌子山岩畫的重點保護地帶。”十幾年從事岩畫研究的梁振華說。   70年代,居住在召燒溝邊的牧民秦福喜在放牧時,發現了暴露在外的岩畫圖案。文物部門來到召燒溝,揭開了桌子山岩畫考察研究工作的序幕。當時牲畜在岩畫上走,人在畫上刻。1987年,內蒙古文化廳撥款對岩畫進行了大面積區域性保護,製作了網圍欄;1993年,烏海市撥款20萬元對岩畫進行保護,對兩處重點岩畫構建了原址陳列室。之後,再沒有規模更大的保護行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