桄榔子

桄榔子

桄榔子,中藥名。為棕櫚科植物桄榔Arenga pinnata (Wurmb.)Merr.的果實。分布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等地。具有祛瘀破積,止痛之功效。用於產後血瘀腹痛,心腹冷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桄榔子
  • 別稱:砂糖椰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初生目
  • :棕櫚科
  • :桄榔屬
  • :桄榔
  • 分布區域: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
  • 採集: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 用量:內服:磨汁或研末,1.5-3g
  • 毒性:有毒
貯藏,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性,生長環境,飲片性狀,相關論述,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苦,性平。

功效

祛瘀破積,止痛。

主治

用於產後血瘀腹痛,心腹冷痛。

用法用量

內服:磨汁或研末,1.5-3g。

使用注意

本品種子和果肉有毒,果皮上的毛會使皮膚瘙癢,不宜過量服用,否則會出現頭暈,嘔吐及有醉酒一樣的感覺等毒副反應。

炮製

一、採集加工

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形態特性

桄榔又名:桄榔木,姑榔木,面木,董棕,鐵木,糖樹,山榔子,南榔。喬木狀,高5-10m。莖較粗壯,直徑15-30cm,有疏離的環狀葉痕。葉簇生於莖頂,長5-6m或更長,羽狀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0-150cm,寬4-5.5cm,頂端有齧蝕狀齒,基部有2個不等長的耳垂,下面蒼白色;葉鞘粗纖維質,包莖,黑色。肉穗花序腋生,從上往下部抽生幾個花序,當最下部的花序上果實成熟時,植株即死亡;總花梗粗壯,下彎,分枝很多,下垂的圓錐花序式,長達1.5m;佛焰苞5-6枚,披針形;花雌雄同株;雄花成對著生;萼片3,近圓形,寬約6mm;花瓣3,長圓形,長15-20mm,革質;雄蕊70-80,有的多達100枚以上;雌花常單生:萼片寬過於長,長約4mm;花瓣長1.3cm;子房具3棱。果實倒卵狀球形,直徑3.5-5cm,具3棱,棕黑色,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種子3顆,黑色,卵狀三棱形。花期6月,果實約在開花後2-3年成熟。

生長環境

生長於溫濕地區的石灰岩石山林中。亦有栽培。分布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等地。

飲片性狀

乾燥果實呈球形或扁球形,果皮灰黃色,堅硬,頂端具三角形的花萼。剖開果實,可見種子2-3枚,呈半球形,外包具有細毛的膜,種仁土棕色,在種臍處發出幾條白色的裂紋。味苦。

相關論述

《本草匯言》:“破宿食,積血。磨汁治婦人產後兒枕血瘕諸疼及心胃寒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