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桃花山,據資料記載,其東南金礦,以開採廣西東南部黃金礦產資源而得名。
礦部設在藤縣平福鄉的桃花山,轄下礦點星羅棋布於桂東南崇山峻岭和大川溪澗,遍及如今的梧州、玉林、貴港、賀州四個地級市境內。
鼎盛時期管轄采一工區、料垌工區(藤縣桃花山)、濛江採金船(西江流域)、古袍分礦(現賀州市昭平縣古袍鎮)、六岑分礦(現玉林市平南縣官城鎮)、河三分礦(現岑溪縣誠諫鎮)、金光探礦隊(蒼梧縣梨埠鎮),並在桂林、玉林、梧州三市設有常駐辦事機構,全礦職工兩千,家屬近萬,黃金產量曾居全國第二(該處沒有官方參考資料)。
東南金礦的前身,主要是民國時期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經營的“廣西綏靖公署第二礦區”(1936-1949),以及在藤縣桃花、料垌;昭平縣白石、容光、古袍;蒼梧縣金光等地的民營金礦公司,如規模較大者“八桂公司”、“者興公司”等等。享譽中外的“抗日名將”——國民黨陸軍中將、桂林城防守備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烈士是礦區第一任主任。
1949年12月,廣西解放之初的軍事管制時期,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以“桂東南金礦管理處”名義迅速接管了“廣西綏靖公署第二礦區”及其附近的民營金礦公司。1950年2月8日,廣西人民政府設立了“容縣專員公署桂東南金礦管理處”,組織恢復黃金生產和清匪反霸。同年5月,中南軍政委員會重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廣西分局(簡稱廣西有色分局)在桂林成立後,以政府機構“桂東南金礦管理處”的家底,翻牌成為企業“東南金礦”。
桃花夢——輝煌時代的東南金礦
“東南金礦”的名號開叫,廣西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緊隨新中國的成立而誕生於桂東南大地。東南金礦不但是廣西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其黃金產量也曾經榮居全國第二,是我縣工礦交通行業方面的遺址、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技術價值以及工藝美學價值。在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工業遺產被列為文物普查重要內容之一。東南金礦藤縣桃花礦區因此作為工業遺產類文物進行了文物普查登記。
伴隨共和國經濟體制的每一次變革,“東南金礦”的隸屬關係歷經變化。但是,“東南金礦”這一名稱一直沿襲至1989年閉礦。
這個叫桃花礦的地方,有個國小——桃花山國小,出了多少學子,又有多少人為國家貢獻了青春,但是隨著國家的強大,這個金礦也貢獻完畢她自己的使命,在村村通的政策過去的多年,那裡依舊只是勉強可以通過的山路。
無數的人青春在那為國家,無數的人孩子在那成長,又在那離開,原來那就是因為黃金而成就的村子,但是可惜沒有成為鎮子,沒有成為城市!
20世紀80年代以後,東南金礦開採的桃花、古袍、六岑礦區及另外9處小型礦區,資源已經枯竭,先後閉坑或即將閉坑。
東南金礦,一個曾經輝煌過的名字!她的興衰與中國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共存亡,是共和國計畫經濟時代的縮影,50年代崛起,60、70、80年代發展、輝煌,90年代衰落,00年代遺失,滄海桑田,天地輪迴,如今恍如隔世,殘牆斷壁,野火吞噬,被遺棄在荒山綠野中,成了他們記憶中永遠的“桃花夢”。
58年前,東南人匯集在金光金礦,開始了發展黃金事業的國家建設,他們來自解放軍,來自城市鄉鎮農村,來自東北、華北、中原,來自全國各地——桃花,曾傾注了多少礦工們的心血和汗水;桃花,曾沸騰過多少礦山兒女的理想追求和未來的渴望。他們或許曾以現世礦山人而滿足過,他們或許曾因為是一個桃花人而自豪過,他們或許曾昂首挺胸在“老虎頭”頂上,他們或許曾笑傲在黃腰山的坑道口橋上。
其搬遷出去的領導班子桃花山東南金礦管理處和古袍黃金管理處並在現廣西賀州市昭平縣古袍黃金管理處(灣島村),又最後一任何杰明主席(人稱“何六”)做最後的退休礦工善後處置,原來的東南金礦管理處在現梧州市新興二路還有舊辦公室進行其他金礦人員的相關問題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