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一代宗師:王瑤卿評傳

桃李不言一代宗師:王瑤卿評傳

《桃李不言一代宗師:王瑤卿評傳》是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孫紅俠。

基本介紹

  • 書名:桃李不言 一代宗師:王瑤卿評傳
  • 作者:孫紅俠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1日
  • 頁數:222 頁
  • 開本:18 開
  • ISBN: 978753256760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桃李不言 一代宗師:王瑤卿評傳》介紹了王瑤卿在京劇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焦點人物,也是京劇整體風格的一個轉折點。舊時有人撰文稱王瑤卿與譚鑫培為“京劇生旦兩革命家”。然則就譚鑫培和王瑤卿各自的實踐來看,譚鑫培所建立的表演系統,並未突破京劇老生固有的軌道,而王瑤卿所創的“花衫”則打破了京劇旦行的固有秩序。“腳色登場”是戲曲基本構成要素,而行當體制則是“腳色登場”支柱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瑤卿的實踐已然觸及了京劇本質層面。

作者簡介

王瑤卿(1881-1954),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在梨園界被尊奉為"通天教主"。14歲登台,20歲即為"福壽班"主演,26歲入"同慶班",為譚鑫培所賞識。王瑤卿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將青衣、花旦、武旦融為一體,創造了"花衫"行當,改變了以往京劇舞台上以老生領銜的局面,形成獨樹一幟的"王派"。王派代表劇目有:《兒女英雄傳》、《雁門關》、《混元盒》、《汾河灣》、《南天門》、《牧羊卷》、《珠簾寨》、《十三妹》、《福壽鏡》、《荀灌娘》、《木蘭從軍》等。王瑤卿46歲時因局陵"塌中"而離開舞台,致力於戲曲教育事業,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芙蓉草(趙桐珊)、筱翠花(於連泉)、榮蝶仙、徐碧雲等旦角名家均都受其教益。此書記錄了王瑤卿的乃棵汗生平及藝術經歷,資料詳實,且時有深入分析,全面展示了京劇鼎盛時期旦角藝術的發展和傳承狀況。書後並附有傳主大事年表、源流譜系、研究資料索引等。

圖書目錄

總序(謝柏梁)
序(張偉品)
第一章家世與師承
一、父親王彩琳
二、少失其怙
三、拜師田寶林
四、被“崇剝皮”毀了腰
五、終身受益——謝雙壽
六、張芷荃與杜蝶雲
七、城南舊事今又重提
第二章三進福壽班
一、“三慶”借台
二、戲份翻三倍——搭班“小鴻奎”
三、一齣戲沒唱上的“寶盛和”
四、初搭“福壽班”
五、三進“福壽”
第三章“女叫天”的黃金時代
一、昇平署時期
二、從慈禧到蕭太后
三、挑班“丹桂園”
四、與譚鑫培的合作
五、與楊小樓的榆盼格合作
第四章廢蹺重塑十三妹
一、余玉琴的“十三妹”
二、京劇的蹺功
三、棄蹺出演十三妹
四、王派十三妹
五、千斤念白四兩唱
六、一齣戲的影響力
第五章通天教主
一、上海演出與“塌中”退隱
二、“大馬神廟”
三、“囑騙享通天教主”是毀是譽?
第六章王瑤卿與四大名旦
一、王瑤卿與程硯秋
二、王瑤卿與梅蘭芳
三、王瑤卿與荀慧生
四、王瑤卿與尚小雲
第七章王門弟子密如雲
一、念昔絳帳里,諄諄頻發蒙
二、春風化雨:王吟秋與芙蓉草
三、從九牌旦角到“鐵嗓銅喉”
四、下自成蹊
五、“徒弟”之外的“學生”
第八章一代宗師的最後時光
一、走進小紅樓
二、出任校長
三、百廢待興
四、親臨絳帳
五、《白蛇傳》中的珠聯璧合
六、《柳蔭記》:最後的戲
七、最後的時光
附錄一王瑤卿藝事年表
附錄二王瑤卿源流譜系
附錄三王瑤卿研究資料索引
附錄四王瑤卿表演語錄輯錄
後記(孫紅俠)

後記

王瑤卿的京劇史地位,在於他是真正的承前啟後。
從“同光”時期的時小福,一直到後來的吳順林、孫怡雲、陳德霖……再到王瑤卿繼承與開創的“陳德霖以後無青衣”的花衫時代,京劇的旦行完成了它對早期皮黃傳統的繼承。其後的“四大名旦”取代了生行的劇壇地位……京劇形成了全新的美學風貌與藝術追求。
而“四大名旦”均請益王門。出入“大馬神廟”的門生弟子四百餘位,堪稱托起民國京劇發展的半壁江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因而,王瑤卿和他的“大馬神廟”是中國京劇史上一個無法繞過的人和存在。
在京劇作為非遺文化存在的今天,繼承和發展與從前一樣是一個從來沒有結果的議題。
回溯王瑤卿與他的時代,能否讓我們對這一切有更深的思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這一切都要從王瑤卿這個人開始。
關於王瑤卿,迄今為止,只有藝術評論集,卻沒有兼具學術、考證、敘述性的評傳。這就是我寫作的目的和初衷,也可能是我這本書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意義。
寫作評傳,是一個從資料中再現個人歷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判斷與學習的過程。
由於本書是《中國京昆藝術家傳記》之一,因而,首先要按照傳主的生平時序來書寫。在生平中帶作品,做到人生經歷為汽組旋縱向背景,藝術述評為獨立段落。這樣才能做到“傳”為真實,“評”兼學術。
對於資料,我想任何資料都有局限性,也許也都與現實有棕己局境不對應性。但是,抹少慨虹我不能以我的篩選來決定資料的使用,我沒有權利這樣做。同時,又不能將所有的資料都堆砌使用,那樣將無法成文。我採用的是最笨的方法,就是排列與組合,相近與類似的合併同類項,再到具有獨立意義的單獨使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了猶如化學變化一樣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我的傳主越來越清晰地從各類資料中走出來站到了我的眼前。於是,枯燥和靜寂的寫作被這一過程變得妙趣橫生。
試想,一個“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過往名伶,在資料的蒐集、閱讀、排列、對比、綜合這一系列過程之後,竟然能穿越故紙堆重現於這個世界,讓我帶領讀者認識並熟悉他。我欣賞這個過程,也願意為這個過程付出。
當然,我做的工作也許只是一小部分,還需要不斷重複上述的過程才能讓更多的真實或者說相對的真實得到再現。
不過,那是今後的努力。

序言

王瑤卿是京劇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父名彩琳,江蘇清江人,原習崑曲旦角。鹹豐間進京,搭“四喜班”,並自立“絢雲堂”(後改“怡雲堂”),是鹹同間的名伶。彩琳曾隨郝蘭田學,蘭田妻之以女,即瑤卿嫡母。所以從出身而言,瑤卿算是梨園世家。
瑤卿幼時,在家曾由田寶林開蒙學青衣。未幾,彩琳去世,家道中落。瑤卿乃入程長庚所辦“四箴堂”科班,從謝雙壽等學皮黃青衣。後又分別隨張芷荃、杜蝶雲學青衣、刀馬。所學劇目數十齣,大體囊括了京劇旦角表演程式各種基本技藝,“文武昆亂”兼擅。並博採當時諸家之長,問藝於時小福、李紫珊、陳德霖等名家。要之,瑤卿所學之富,於京劇旦角舞台表演幾無所不窺,並能於實踐中融會貫通。
出科後,王瑤卿繼承家業,重建“怡雲堂”。同時不斷搭班,與眾多名伶同台。光緒後期,搭“同慶社”,與譚鑫培合作。光緒三十年(1904)選人昇平署為民籍教習,躋身當時一流名伶之列。
1926年以後,王瑤卿嗓敗,不克繼續現身舞台,轉而專事課徒授藝。至1949年以前,人其門下直接或間接受業者,前後數以百計。1949年以後,王瑤卿出任中國戲曲學校校長,繼續從事京劇教育,直至去世。
王瑤卿在藝術實踐中,對傳統劇目不斷細心加工整理,如《長坂坡》之糜夫人、《打漁殺家》之桂英等,均經其手而成一時典範。同時,不斷嘗試編演新劇,如《十三妹》、《荀灌娘》、《萬里緣》等。在舞台實踐中,王瑤卿往往自出機杼,獨樹一幟,形成風格鮮明的“王派”,在當時產生巨大影響,一時學者風隨影從。
王瑤卿對於京劇歷史更為深刻的影響,在於其率先全面打破行當界限,融青衣、花旦、刀馬等為一爐,形成所謂“花衫”表演模式,開一代風氣。此後,京劇旦角進入“四大名旦”時期,影響及於整個京劇,流播至今。而追根尋緣,不能不追索到王瑤卿的開闢之功。事實上,“四大名旦”乃至同時及以後諸多名伶,不僅取法瑤卿,在藝術創造和實踐中,更離不開瑤卿的直接參與。如梅蘭芳所編私房本戲《西施》、《太真外傳》、《宇宙鋒》、《十三妹》、《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等,均為王瑤卿指導或代為編排
場子。荀慧生之《霍小玉》、《荀灌娘》、《庚娘》、《棋盤山》、《秦良玉》、《還珠吟》、《俠
骨香》、《辛安驛》、《元宵謎》、《釵頭鳳》等亦得之於瑤卿。尚小雲之看家戲《乾坤福壽鏡》更為瑤卿所授。至於程硯秋,受瑤卿之惠最多。其早期新劇無不由瑤卿幫助設計唱腔並安排場子,甚至其最後名劇《鎖麟囊》,亦有瑤卿的創作在內。可以說,王瑤卿雖然離開了舞台,但京劇舞台上始終留存著他的影子。 王瑤卿在京劇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焦點人物,也是京劇整體風格的一個轉折點。舊時有人撰文稱王瑤卿與譚鑫培為“京劇生旦兩革命家”。然則就譚鑫培和王瑤卿各自的實踐來看,譚鑫培所建立的表演系統,並未突破京劇老生固有的軌道,而王瑤卿所創的“花衫”則打破了京劇旦行的固有秩序。“腳色登場”是戲曲基本構成要素,而行當體制則是“腳色登場”支柱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瑤卿的實踐已然觸及了京劇本質層面。
鑒於王瑤卿的地位和影響,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理應成為京劇研究的重要內容。然而,很久以來,對王瑤卿藝術的研究與評論並不能令人滿意,對王瑤卿藝術生平及藝術地位的整體性研究,相對於其他眾多京劇名伶而言,頗顯薄弱。尤其近年來,京劇藝人傳記大量出版,但王瑤卿的名字卻總是未被提及。
此本《王瑤卿評傳》,拜讀之下,深覺資料詳實、豐富,條理清晰,顯示了作者的學術修養。
本書對王瑤卿的生平、藝術經歷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梳理,應該是一個新的起點。所以我樂意為之推薦。
是為序。
二、王瑤卿與梅蘭芳
三、王瑤卿與荀慧生
四、王瑤卿與尚小雲
第七章王門弟子密如雲
一、念昔絳帳里,諄諄頻發蒙
二、春風化雨:王吟秋與芙蓉草
三、從九牌旦角到“鐵嗓銅喉”
四、下自成蹊
五、“徒弟”之外的“學生”
第八章一代宗師的最後時光
一、走進小紅樓
二、出任校長
三、百廢待興
四、親臨絳帳
五、《白蛇傳》中的珠聯璧合
六、《柳蔭記》:最後的戲
七、最後的時光
附錄一王瑤卿藝事年表
附錄二王瑤卿源流譜系
附錄三王瑤卿研究資料索引
附錄四王瑤卿表演語錄輯錄
後記(孫紅俠)

後記

王瑤卿的京劇史地位,在於他是真正的承前啟後。
從“同光”時期的時小福,一直到後來的吳順林、孫怡雲、陳德霖……再到王瑤卿繼承與開創的“陳德霖以後無青衣”的花衫時代,京劇的旦行完成了它對早期皮黃傳統的繼承。其後的“四大名旦”取代了生行的劇壇地位……京劇形成了全新的美學風貌與藝術追求。
而“四大名旦”均請益王門。出入“大馬神廟”的門生弟子四百餘位,堪稱托起民國京劇發展的半壁江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因而,王瑤卿和他的“大馬神廟”是中國京劇史上一個無法繞過的人和存在。
在京劇作為非遺文化存在的今天,繼承和發展與從前一樣是一個從來沒有結果的議題。
回溯王瑤卿與他的時代,能否讓我們對這一切有更深的思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這一切都要從王瑤卿這個人開始。
關於王瑤卿,迄今為止,只有藝術評論集,卻沒有兼具學術、考證、敘述性的評傳。這就是我寫作的目的和初衷,也可能是我這本書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意義。
寫作評傳,是一個從資料中再現個人歷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判斷與學習的過程。
由於本書是《中國京昆藝術家傳記》之一,因而,首先要按照傳主的生平時序來書寫。在生平中帶作品,做到人生經歷為縱向背景,藝術述評為獨立段落。這樣才能做到“傳”為真實,“評”兼學術。
對於資料,我想任何資料都有局限性,也許也都與現實有不對應性。但是,我不能以我的篩選來決定資料的使用,我沒有權利這樣做。同時,又不能將所有的資料都堆砌使用,那樣將無法成文。我採用的是最笨的方法,就是排列與組合,相近與類似的合併同類項,再到具有獨立意義的單獨使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了猶如化學變化一樣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我的傳主越來越清晰地從各類資料中走出來站到了我的眼前。於是,枯燥和靜寂的寫作被這一過程變得妙趣橫生。
試想,一個“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過往名伶,在資料的蒐集、閱讀、排列、對比、綜合這一系列過程之後,竟然能穿越故紙堆重現於這個世界,讓我帶領讀者認識並熟悉他。我欣賞這個過程,也願意為這個過程付出。
當然,我做的工作也許只是一小部分,還需要不斷重複上述的過程才能讓更多的真實或者說相對的真實得到再現。
不過,那是今後的努力。

序言

王瑤卿是京劇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父名彩琳,江蘇清江人,原習崑曲旦角。鹹豐間進京,搭“四喜班”,並自立“絢雲堂”(後改“怡雲堂”),是鹹同間的名伶。彩琳曾隨郝蘭田學,蘭田妻之以女,即瑤卿嫡母。所以從出身而言,瑤卿算是梨園世家。
瑤卿幼時,在家曾由田寶林開蒙學青衣。未幾,彩琳去世,家道中落。瑤卿乃入程長庚所辦“四箴堂”科班,從謝雙壽等學皮黃青衣。後又分別隨張芷荃、杜蝶雲學青衣、刀馬。所學劇目數十齣,大體囊括了京劇旦角表演程式各種基本技藝,“文武昆亂”兼擅。並博採當時諸家之長,問藝於時小福、李紫珊、陳德霖等名家。要之,瑤卿所學之富,於京劇旦角舞台表演幾無所不窺,並能於實踐中融會貫通。
出科後,王瑤卿繼承家業,重建“怡雲堂”。同時不斷搭班,與眾多名伶同台。光緒後期,搭“同慶社”,與譚鑫培合作。光緒三十年(1904)選人昇平署為民籍教習,躋身當時一流名伶之列。
1926年以後,王瑤卿嗓敗,不克繼續現身舞台,轉而專事課徒授藝。至1949年以前,人其門下直接或間接受業者,前後數以百計。1949年以後,王瑤卿出任中國戲曲學校校長,繼續從事京劇教育,直至去世。
王瑤卿在藝術實踐中,對傳統劇目不斷細心加工整理,如《長坂坡》之糜夫人、《打漁殺家》之桂英等,均經其手而成一時典範。同時,不斷嘗試編演新劇,如《十三妹》、《荀灌娘》、《萬里緣》等。在舞台實踐中,王瑤卿往往自出機杼,獨樹一幟,形成風格鮮明的“王派”,在當時產生巨大影響,一時學者風隨影從。
王瑤卿對於京劇歷史更為深刻的影響,在於其率先全面打破行當界限,融青衣、花旦、刀馬等為一爐,形成所謂“花衫”表演模式,開一代風氣。此後,京劇旦角進入“四大名旦”時期,影響及於整個京劇,流播至今。而追根尋緣,不能不追索到王瑤卿的開闢之功。事實上,“四大名旦”乃至同時及以後諸多名伶,不僅取法瑤卿,在藝術創造和實踐中,更離不開瑤卿的直接參與。如梅蘭芳所編私房本戲《西施》、《太真外傳》、《宇宙鋒》、《十三妹》、《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等,均為王瑤卿指導或代為編排
場子。荀慧生之《霍小玉》、《荀灌娘》、《庚娘》、《棋盤山》、《秦良玉》、《還珠吟》、《俠
骨香》、《辛安驛》、《元宵謎》、《釵頭鳳》等亦得之於瑤卿。尚小雲之看家戲《乾坤福壽鏡》更為瑤卿所授。至於程硯秋,受瑤卿之惠最多。其早期新劇無不由瑤卿幫助設計唱腔並安排場子,甚至其最後名劇《鎖麟囊》,亦有瑤卿的創作在內。可以說,王瑤卿雖然離開了舞台,但京劇舞台上始終留存著他的影子。 王瑤卿在京劇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焦點人物,也是京劇整體風格的一個轉折點。舊時有人撰文稱王瑤卿與譚鑫培為“京劇生旦兩革命家”。然則就譚鑫培和王瑤卿各自的實踐來看,譚鑫培所建立的表演系統,並未突破京劇老生固有的軌道,而王瑤卿所創的“花衫”則打破了京劇旦行的固有秩序。“腳色登場”是戲曲基本構成要素,而行當體制則是“腳色登場”支柱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瑤卿的實踐已然觸及了京劇本質層面。
鑒於王瑤卿的地位和影響,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理應成為京劇研究的重要內容。然而,很久以來,對王瑤卿藝術的研究與評論並不能令人滿意,對王瑤卿藝術生平及藝術地位的整體性研究,相對於其他眾多京劇名伶而言,頗顯薄弱。尤其近年來,京劇藝人傳記大量出版,但王瑤卿的名字卻總是未被提及。
此本《王瑤卿評傳》,拜讀之下,深覺資料詳實、豐富,條理清晰,顯示了作者的學術修養。
本書對王瑤卿的生平、藝術經歷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梳理,應該是一個新的起點。所以我樂意為之推薦。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