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川仙隱

桃川仙隱

桃川仙隱就是指桃花源,被列為桃源縣八景之首。

自古以來,人們賦予桃花源多少美麗動聽的名字:桃源仙境、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如果從桃源縣城乘車南行駛15公里,或乘船溯沅水而上,於“問津處”登入,再“沿溪行”,便可一睹她的芳容。她就象一顆熠熠耀目的明珠,鑲嵌在萬山叢中;又象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以動人的笑顏迎接著遊人賓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桃川仙隱
  • 指代:桃花源
  • 地位:桃源縣八景之首
  • 分類:美景
名稱由來,歷史變遷,

名稱由來

自古以來,人們賦予桃花源多少美麗動聽的名字:桃源仙境、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如果從桃源縣城乘車南行駛15公里,或乘船溯沅水而上,於“問津處”登入,再“沿溪行”,便可一睹她的芳容。她就象一顆熠熠耀目的明珠,鑲嵌在萬山叢中;又象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以動人的笑顏迎接著遊人賓客。
桃川仙隱就是指桃花源,被列為桃源縣八景之首。
自古以來,人們賦予桃花源多少美麗動聽的名字:桃源仙境、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如果從桃源縣城乘車南行駛15公里,或乘船溯沅水而上,於“問津處”登入,再“沿溪行”,便可一睹她的芳容。她就象一顆熠熠耀目的明珠,鑲嵌在萬山叢中;又象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以動人的笑顏迎接著遊人賓客。
桃花源系一建築群。它的範圍,按《桃源縣誌》記載:“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所定山界:東西闊七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大江五里。障山在祠堂南四里,以山頂分水為界......”又據清嘉慶《桃源縣誌》所載:“桃源之山,西盡水溪,東逾桃花之溪,群山環拱,周圍五十里,其首曰桃源洞山,一曰武陵之山......”唐宋年間,這裡已被封建王朝重視。據有關資料記載: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曾規定桃花源一帶“三十戶蠲免稅賦,永充灑掃,守護山林。”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詔隸二十戶,免徭,以奉灑掃。”1959年月1月24日,桃花源被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桃川仙隱

歷史變遷

遠在晉代以前,這裡就以風景幽靜,林壑優美而出名,那時叫做烏頭村。自從東晉詩人陶淵明把這裡的山光水色寫進《桃花源記》以後,這裡才正式以桃花源命名,從此,名聲日隆,在詩人的筆下,桃花源的自然風光是美的:那縈迴曲折、泠泠有聲的桃花溪;那溪邊鮮美的芳草,繽紛的落英,以及那“仿佛若有光”的古洞,在人們眼前展現了一幅清秀明麗的畫卷。詩人又根據自己的旨趣和抱負,把這古洞內的天地,幻想成“相命肄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在這裡“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在這裡,“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見。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他給這裡自然的風光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面紗,使這裡的美顯得更加雋永、更加深沉,給人以一種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詩人筆下的桃花源,就是這種外表美(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內在美(“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的社會制度)渾然天成的統一體。正因為如此,她以自己所獨有的這種“美”吸引了古今多少騷人墨客,招來了多少羽士高僧,也使許多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紛紛寄希望於這塊仙境樂土。他們登寺觀而緬古,入古洞而抒懷,或吟唱於高山,或賦詩於清流,留下了一篇篇動人華章,各自以生花的妙筆,為這裡增添了一道道絢麗的色彩。在王維的筆下,這裡是“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一幅美麗的圖景。那盛開的桃花,如火如荼,似紅雲,似落霞,“坐”、“行”、“遙”、“近”,僅用四字構成了層次分明的畫卷。韓愈稱這裡的“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近遠蒸紅霞”。“蒸紅霞”,多么鮮明的色彩。蘇軾對這裡的描寫又與他們不同,他不學王維和韓愈用大紅、著熱色,僅用“桃花滿庭下,流水在戶外”,給人以一種舒淡的恬靜的美。至於王安石,完全把這裡寫成一種神仙之境了,說桃花源中人“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寶枝為薪!”桃花源的自然風光是美的,陶淵明筆下的意境更是美的,再加上歷代騷人墨客的吟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描寫這裡的風光,挖掘豐豐富的內涵,使得這裡美不勝收了。
據嘉靖《常德府志》記載:“桃川宮,縣西南二十八里,晉建。”可見自晉代始,這裡就有了建築,且建築以“桃川”命名,足可想見與桃花源之間的密切關係。到了唐代,這裡便形成了自沅水邊至桃花山的巨大的建築群。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召修桃花源五百仙人閣成,名望仙閣。宋徽宗政和一年(公元111年)。依桃源山勢建梵寺,分上、中、下三宮,次年,欽賜“桃川萬壽宮”宮名,形成頗具規模的建築群,至元惠中時(公元1333--1368年)毀於戰亂。明清兩代,桃花源的建築移至桃花山,以秦人洞側之大士閣(今桃花觀)為主體,時與時毀。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桃源知事余良棟重摹,雕刻“桃源佳致”碑,同時,還重修靖節祠,並沿山配置亭閣,按陶淵明桃花源詩命名。桃花源歷經興廢,風景多變。解放前,古蹟橫遭破壞,景物荒蕪殆盡,不少建築因失修而倒塌。解放後,黨和政府特別重視保護國家文物,幾經修復,真是三十六洞,別有一天。
桃花源面朝碧澄清澈的沅水,背靠層巒挺秀的群山。這裡,有芳草鮮美的“爛船洲”;有清澈明亮的“桃花溪”;有“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的桃林道;有“桑竹之屬”的廣袤桑園,有勁節高風,堅韌挺拔的萬竿翠竹;有充滿神話和傳奇色彩的“秦人古洞”......古人遊覽桃花源景區的路線是:在桃源縣城上船,溯沅水而上,再在問津處登入。先游水府閣,後門洞、爛船洲,再溯桃花溪而上,可觀賞空心杉,仰桃川宮,煉丹台、淪鼎池遺址,抵佳致碑。過佳致碑,進桃花源牌坊,跨窮林橋,穿二道門,便抵菊圃。方竹亭就在菊圃右上側,亭邊可遙望遇仙橋,在遇仙橋上小憩片刻,歷石級而上,過水源亭、桃花潭,到秦人古洞。洞內可覽豁然軒、千丘田、延至館、高舉閣、歸鶴峰、摩頂松等風景與建築。過摩頂松,順坡勢而下,可到淵明祠、桃花觀、躡風亭、玩月亭。穿桃花觀山門,經集賢祠,右拐,沿尋契亭、既出亭,可從向路橋而出。
如今幾經修葺、擴展,已將桃花源分成了桃仙嶺、桃源山、桃花山和秦人材4個景區,景區面積由原來的不足半平方公里,擴大到近9平方公里。景點由原來的20餘個,增加到70餘個,這已非古桃花源可比擬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