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藨子,是一種野生的漿果,哈薩克、蒙古、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常用來做果醬和飲料。這種漿果一般產在伊犁中山地的林灌之中。
據說,狗熊特別喜歡吃這種漿果,所以當地人稱其“狗熊果”。哈薩克牧民稱其“喀拉喀特”,學名茶藨子,為虎耳草科茶藨子屬植物。伊犁地區的茶藨子有四個品種,一個變種。黑果茶藨,果呈黑色,味道酸甜,哈薩克牧民常用來做果醬,石生茶藨,小葉茶藨、天山茶藨、和天山毛茶藨,果色紅,汁多味酸甜,十分可口。在當地隨采隨吃,營養豐富。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植株,葉,花,果,花果期,分布區域,
形態特徵
植株
常綠灌木,稀小喬木,高達1.5米,常攀援於樹上,多分枝;小枝平滑,褐灰色或灰色,皮稍呈片狀不規則縱裂,嫩枝灰褐色或紅褐色,無毛,無刺,枝頂集生2-4枚葉;芽大,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達1厘米,先端急尖至短漸尖,鱗片卵圓形,褐色,無毛或邊緣具睫毛。
葉
葉卵圓形、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革質,長5-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色淺,兩面無毛,不分裂,邊緣具粗銳鋸齒,基部具3-5出脈;葉柄粗壯,長7-18毫米,無毛,稀疏生腺毛。
花
花單性,雌雄異株,組成總狀花序;雄花序長3-6厘米,下垂,具花達12朵;雌花序較短,長2-3厘米,初直立,至果期下垂;花序軸和花梗具短柔毛,常混生短腺毛;雄花較大,直徑10-12毫米,花梗長達7毫米;雌花較小,直徑6-8毫米,花梗長約3毫米,果梗長達7毫米;苞片長圓形,長10-12毫米,寬4-6毫米,先端急尖,淺綠色,邊緣具疏腺毛,單脈;花萼淺黃綠色;萼筒杯形,外面具短柔毛;萼片寬長圓形或近圓形,長約4毫米,先端圓形,無毛;花瓣楔狀匙形,長約2毫米,先端微凹或截形;雄蕊約與花瓣近等長,花葯近圓形,雌花中雄蕊敗育;子房長圓形,具短柔毛,雄花的子房退化;花柱先端2裂,柱頭頭狀。
果
果實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5-2厘米,直徑0.7-1厘米,幼時黃綠色,熟時紫紅色,具短柔毛。
花果期
花期4-6月,果期8-10月。
分布區域
產四川(瓦山、峨眉山)、貴州、雲南(西北部至西部、東北部)。
生於山坡、溝邊或林中,海拔達2500米。
模式標本采自四川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