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桂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溫通心陽,平沖降逆之功效。主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
基本介紹
- 別名:桂枝加桂枝湯(《方劑辭典》)
- 出處:《傷寒論》
- 功用:溫通心陽,平沖降逆
- 主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附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附方 桂苓五味甘草湯,附方 奔豚湯,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氣從臍逆號奔豚,汗為燒針啟病源。只取桂枝湯本味,再加二兩桂枝論。
組成
桂枝(去皮)五兩(15g),芍藥三兩(9g),生薑(切)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
用法
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炙其核上各一壯。
功用
溫通心陽,平沖降逆。
主治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
配伍特點
本方即桂枝湯重用桂枝五兩而成。重用桂枝,意在溫通心陽,以制腎水,共奏溫通心陽,平沖降逆之功。
運用
桂枝加桂湯主治奔豚氣病,奔豚氣病的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臨床常見的某些心臟病、神經官能症患者,可出現奔豚氣,用本方治療效果滿意。
辨證要點是:陣發性氣從少腹上衝心,發作欲死,伴心悸,四肢欠溫,舌質淡,苔白潤,脈浮緩或沉遲。為陽氣虛弱、陰寒上沖之奔豚病證。根據桂枝加桂湯溫通心陽,平沖降逆的功用,臨床還可用於治療外感、頭痛、膈肌痙攣等病證。
加減化裁
偏腎陽虛者,加附子;偏氣虛者,加玄參、黃芪;心悸不安者,加龍骨、牡蠣;中焦虛寒者,加吳茱萸、小茴香;脾胃蘊熱者,加生大黃、生石膏;胃腸氣滯者,加擯榔、香附;伴咳嗽氣喘者,加桑白皮、苦杏仁、麻黃;伴腰膝發冷者,加淫羊藿、仙茅。
使用注意
內有鬱熱證、中焦實熱證及熱性腹脹氣腫者忌用。
附註
附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組成:茯苓半斤(24g),桂枝(去皮)四兩(12g),甘草(炙)二兩(6g),大棗十五枚(擘)
功用: 溫通心陽,化水行氣
主治: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做奔豚。
出處: 《傷寒論》
附方 桂苓五味甘草湯
組成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三兩(炙),五味子半升
功用化飲平沖
主治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
出處《金匱要略》卷中
附方 奔豚湯
組成甘草、川芎、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薑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功用疏肝清熱,降逆止痛
主治由驚恐惱怒,肝氣鬱結,奔豚上沖胸;肝胃不和,氣逆上攻,脅肋疼痛,,噫氣嘔呃
出處《金匱要略》卷上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苓桂棗草湯與桂枝加桂湯都可治療腎虛氣逆證,桂枝加桂湯所主證機是腎中寒氣上沖與心之奔豚證,其治當溫通心陽,以泄奔豚;而苓桂棗草湯所主證機是腎中水氣上沖而未至於陽位,僅見臍下悸動,其治當遵“水郁折之”,以補腎伐水氣。可見病有水氣和寒氣之分,證有上沖和未能上沖之不同,治有利水和散寒之別。
苓桂五味甘草湯與桂枝加桂湯都可治療氣從少腹上衝心胸或咽喉,桂枝加桂湯主治在腎,以腰膝酸軟,惡寒為特點;而苓桂五味甘草湯主治在肺,常有咳吐涎沫為特點。在肺者為寒飲,治在溫肺化飲,在腎者為寒氣,治在溫腎降逆,是其不同也。
奔豚湯和桂枝加桂湯都可以治療從上腹上沖喉咽或心胸,而奔豚湯主治病症有何不同,奔豚湯主治病證在肝,證機血虛有熱,肝中邪氣上沖,病以往來寒熱。腹痛為特點,此其別於桂枝加桂湯也。
重要文獻摘要
《傷寒論》: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氣也。
《傷寒論條辨》:與桂枝湯者,解其欲自解之肌也;加桂者,桂走陰而能伐腎邪,故用之以泄奔豚之氣也。然則所加者桂也,非枝也,方出增補,故有成五兩雲耳。
《傷寒論類方》:重加桂枝,不特禦寒,且制腎氣。又藥味重則能下達,凡奔豚症,此方可增減用之。
《傷寒論本旨》:相傳方中或加桂枝,或加肉桂。若平腎邪,宜加肉桂;如解太陽之邪,宜加桂枝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