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瑤族風俗習慣

桂林瑤族風俗習慣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東與富川瑤族自治縣及湖南江永縣交界,南與鐘山、平樂縣毗鄰,西接陽朔、靈川縣,北臨灌陽縣。縣城距桂林市108公里。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東與富川瑤族自治縣及湖南江永縣交界,南與鐘山、平樂縣毗鄰,西接陽朔、靈川縣,北臨灌陽縣。縣城距桂林市108公里,全縣總面積214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全縣轄3鎮6鄉117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3個社區,總人口28.5萬人。1990年2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歌傳情以歌會友,是瑤族一大特色。在自然與社會的發展過程式中,當地的瑤族歌舞,與朝代同歌共舞,既有傳統的純樸韻味又有現代的活潑氣息。瑤族婚戀風情表演是瑤族歌舞的經典,包括:情歌對唱、挑新郎、找新娘、哭嫁、背新娘、拜堂成親、過棒頭關等一些瑤鄉風情,還有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儺舞”、“同樂舞”、“竹竿舞”、“油茶歌”等。恭城人是擅長用山歌的形式表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山歌種類繁多,數不勝數。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的傳統節日,期間各種大型的民族歌舞表演充分體現了多姿多彩瑤鄉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瑤族服飾令人賞心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桂林瑤族風俗習慣
  • 地理標誌:廣西桂林
  • 人口:28.5萬人
熱情好客,打茅結,搭涼棚,入贅,服裝特色,

熱情好客

外地人路過借宿,瑤民必熱情挽留,以好酒好菜款待,如客人客氣,主人反而不高興。客人到來,如主人不在,只要將隨身攜帶的東西掛在廚房門上,主人回來就會招待客人食宿。

打茅結

瑤族人民有路不拾遺的傳統。在瑤山,不需要帶的物品如放個黃茅結作標記,可隨意放置路旁,路人不會拿走。如是食物,行人只要放個黃茅結就可拿來吃,主人不會責怪,但不能吃完,以示對主人的禮貌。80年代後,平原地區進入瑤山的人漸多,良莠不齊,黃茅結所起的作用已不如以前。

搭涼棚

瑤民宅居前慣用竹木搭涼棚,用以曬東西。夏天,還可以在涼棚上吃飯及乘涼。

入贅

解放前,瑤族入贅形式有二:一為賣身,入贅的男子改隨女方姓,完全成為女方家庭成員,身價約六七十塊銀毫;二為非賣身,入贅的男子保留原姓,不收身價錢,只要三四十斤九,二三十斤肉,,二三十斤米作禮物,以後如離婚,男方可帶走與自己同姓的子女。
入贅酒席由女方主辦,男方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以至全村全族均被邀赴宴慶賀,送嫁赴宴者有時達百人。送嫁隊伍至女方村邊時,先鳴放鳥槍為號,待女家鳴槍示意,新郎及送嫁隊伍放可進門。新郎進屋前,新娘離家躲于山上,待新郎入廳堂後,才從山上回來,以免新郎新娘“相競”。
設宴時,女家用數張方台並為一長台,與男女父母及親屬宴會,瑤族稱“飲連心酒”。晚上,男女雙方客人相互對歌至深夜,有的甚至通宵達旦。當晚新房還須讓給男女父母住宿,以示孝敬。
婚禮第二天,男女雙方簽訂《婚姻契約書》,確定婚後奉養雙方父母及子女姓氏的安排(一般第一個小孩隨母姓,第二個小孩隨父姓,以下類推)。
解放後,入贅風俗仍沿襲至今,惟男方無須改同女方姓,婚禮比過去從簡。

服裝特色

瑤族男女服裝主要用青、藍土布製作。
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縣瑤寨男子喜著繡邊白褲;廣東連南瑤族男子喜留髮髻,插以雉毛裝飾,並以紅布帕包頭。
婦女喜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裝的領口、袖口、胸襟、腰帶、裙邊飾以色彩斑斕的挑花、刺繡,鮮艷奪目。瑤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喜愛以銀簪、銀花、銀串珠、弧形銀板等配以彩色絲帶做頭飾,風格別致。
少女、未婚或已婚婦女從頭飾上就可以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