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栽麻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7箇中心村(社區),12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栽麻社區一村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區碼:557202
- 地理位置:貴州省榕江縣東部
- 人口:17592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利侗寨,宰盪侗寨
- 機場:黎平機場
- 火車站:榕江站
- 車牌代碼:貴H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概況,氣候資源,自然資源,旅遊資源,
建制沿革
2016年1月1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19號)批准撤銷栽麻鄉設定栽麻鎮。
行政區劃
2011年,全鄉轄12個行政村;
2015年,經過撤併村後轄1個社區,6個行政村,分別為:栽麻社區、高硐村、大利村、歸柳村、苗蘭村、加利中心村、宰盪中心村。
地理環境
全鎮耕地面積9234.1畝,其中稻田8505.1畝,旱地729畝,人均0.49畝;林地面積12126.7公頃,森林覆蓋率73%,是一個人多地少、山高水深,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山區農業綜合鄉鎮。
鎮政府駐地海拔570米。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三類貧困鄉,同時,因其侗族大歌聞名而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侗族大歌之鄉”。栽麻鄉的宰盪侗族大歌、大利傳統村落均是栽麻一道亮麗的風采,宰盪的侗族大歌層多次參加國內外民間文化藝術表演,獲得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人口概況
全鎮人口19214人,其中農業人口18846人,占總人口的98.08%,非農業戶口368人,占總人口的1.92%。以侗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有17167人,占總人口的90%。2014年,栽麻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931元,人均糧食280公斤。
全鎮共有21個黨支部,農村支部12個,機關支部9個,共有黨員425人,農村黨員343人,機關黨員82人,其中女黨員47人,少數民族黨員380人,35歲以下的黨員有94人,60歲以上黨員有86人,年齡最大的黨員有89歲,年齡最小的黨員有21歲。具有大專以上文化71人,高中(含中專)文化59人,國中文化178人,國小文化103人,文盲14人。
氣候資源
栽麻鎮地處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帶上,全年光照充分,雨量充沛,林木生長茂盛,植被保護完好,天氣常年溫潤、涼爽。境內主要礦產資源有矽礦和高嶺土,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馬鈴薯、油菜、各類蔬菜、黃豆、花生及小米、雜豆、西瓜等,主要農特產品有香菇、木耳、天麻、茯苓等,經濟林主要有楊梅、山核桃、桃子、大板栗等。畜牧養殖主要有豬、小個子黃牛、羊、雞、鴨、鵝、稻田養魚等。
自然資源
栽麻鎮位於貴州東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區域,大部門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750米,其中:海拔最高是小利村935米,最低是高扒村雞雄寨,海拔400米。無霜期280天以上,常年陽光日照射量達6小時。308省道貫穿全境,是栽麻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全鄉有耕地面積19808.85畝,其中田面積9390畝,土面積12815畝,糧食總產量3747噸。有勞動力11994個,勞動力文化結構比例為:國小文化5788人、占48.3%,國中文化4462人、占37.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744人,占14.5%。
旅遊資源
大利侗寨,位於榕江縣栽麻鎮西南部,距鎮政府駐地7.5公里,距縣城26.5公里,距榕錦公路線(308省道)4.5公里,有柏油路相通。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308戶,總人口1319人,勞動力788人。全村土地總面積9.8平方公里,海拔898米。寨子依山傍水,兩條小溪穿寨而過,自然和生態環境優美獨特,寨內有目前侗族地區獨一無二的侗族古民居--侗族四合院,有建於清朝年間的雕刻石板路,寨內五座古樸風雨橋橫跨小溪之上,在侗族地區實屬罕見,寨內步道全是石板路或鵝卵石鋪就的道路,有128株楠木、紅豆杉、楓樹等古樹。寨內建有古薩瑪台一大利侗族鼓樓,被世人譽為“藏在深山裡的東方明珠”。
2006年12月,大利侗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0年10月被貴州省環保廳公布為生態村;2011年11月被貴州省侗學研究會公布為“魅力侗寨”;2012年6月被貴州省列為“百村計畫”“村落文化景觀保護示範村寨”;2012年12月被國家住建部公布為“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2013年4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利侗寨古建築群”;大利侗寨作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正值申報中。
宰盪侗寨,地處九萬大山山脈,海撥高度均在718m,屬高原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7.8℃,年降雨量1200mm,無霜期278天,是避暑、度假、休閒的地方。位於榕江縣城東部25公里,距鎮政府8公里。全村有5個村民小組、兩個自然寨(即宰盪、加稍)、325戶、1430人、國土面積7平方公里。
2014年建設“和諧鄉村”、“文明村寨”成效顯著,如今一個嶄新的獨具魅力的少數民族生態旅遊特色村寨正在向世界招手,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侗族大歌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