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

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

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年3月14日-1767年6月25日)1681年年3月14日出生於普魯士(今德國境內)瑪格德堡(Magdeburg),170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父親是個路德教派的牧師,他從小就顯露出音樂方面的天份,靠自修學習作曲,十歲時學習小提琴、長笛、鍵盤樂器。然而受到母親的反對,讓他有段時間中止了音樂之路,不過注定要成為音樂家的他還是回到音樂之路上。

基本介紹

  • 本名: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
  • 外文名:Georg Philipp Telemann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普魯士瑪格德堡
  • 出生日期:1681年3月14日
  • 逝世日期:1767年6月25日
  • 畢業院校萊比錫大學
人物生平
170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這段求學期間他自學音樂和多樣樂器,為教堂作曲、為劇院寫歌劇; 最初他在萊比錫攻讀哲學,據說他此時自己私下寫的一些曲子,樂譜被同學發現拿去發表,由於實在寫得太好,因此被力邀為聖湯瑪斯教堂譜寫儀式用的清唱劇,才使他終於走向音樂之路。他放棄讀哲學全心投入音樂創作,很快地當上萊比錫歌劇院音樂總監,擁有左右整個城市音樂活動的影響力,1703年他成為萊比錫劇院的音樂指揮,1704年則被指定為新教堂的管風琴師, 但是泰勒曼並沒有在萊比錫待很久,1705年他接手索羅(Sorau)普羅姆尼茲親王的樂隊指揮一職,此時索羅流行法國式和英國式的樂風,這讓他面臨新的挑戰,在此同時,他也接觸一些波蘭民謠,所有的一切都影響他此時的曲風。不幸地他在這個地方的職位因為戰爭的緣故必須結束。 1708年任愛森納赫(Eisenach)樂長,後來並擔任樂團指揮。此時他認識了巴赫,並和巴赫過從甚密。 1711年他的妻子過世,艾森納赫的一切讓他觸景傷情,他急需更換環境以轉換心情,1712年他移居法蘭克福。
泰勒曼在法蘭克福先後擔任了教堂樂長、法蘭克福市音樂指導等職。該市有一個音樂協會,每周都舉行音樂會,泰勒曼積極地參與音樂會的活動。這裡的工作提供他作品發表的機會,他為城市典禮譜曲、為教堂寫清唱劇、寫弦樂曲、室內樂曲,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出版。這段期間他還再婚了。
1721漢堡市樂長的職務出缺,泰勒曼得到這個工作,並任約翰教堂合唱團領唱與音樂指導。這個職務繁忙,泰勒曼必須每周寫兩部清唱劇、一年創作一部受難曲、並且為頻繁的宗教活動和城市典禮作曲。即便如此繁忙,他還是可以在新工作中悠遊自得。泰勒曼並在此地工作到去世為止。
除了泰勒曼閒暇譜曲而被發掘為作曲家的軼事外,另一件常被提到的是1722年年他和巴赫同時申請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的樂監,以泰勒曼當時如日中天的聲望,教堂方面當然屬意泰勒曼,可是泰勒曼因漢堡方面承諾更高的薪水而撤回申請,才使巴赫有機會任職聖湯瑪斯,然而在時代進入浪漫時代以迄現在,巴赫偉大的身影掩蓋巴洛克眾多作曲家,而泰勒曼竟也成為「冷門曲目」中的一個名字。
泰勒曼是歷史上最有貢獻的音樂家之一。他溝通了以J.S.巴赫為代表的後巴洛克時期音樂和以海頓、莫札特為代表的早期古典主義音樂。他以純熟的作曲技巧把巴洛克傳統對位法、義大利的歌劇色彩和優雅的法國管弦樂組合起來。他的作品包括40部歌劇、44首受難曲、12套禮拜音樂、約一千七百五十首教堂清唱劇、歌曲和樂器作品。泰勒曼和JS巴赫正好相反,他在世時作品很受歡迎,但逝世後長期被人遺忘,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再次被人發現,作品開始從登舞台和演奏會,並且很多作品開始被錄音。泰勒曼在1732至1735年間共寫作了四組各12首的無伴奏幻想曲,分別是為古鋼琴、長笛、小提琴及古大提琴而作。在音樂史的貢獻上、泰勒曼使歌劇的演出成為現在熟悉的劇院舞台以供公眾欣賞的形式,並建立了音樂從教堂中獨立出來公開演奏的音樂會模式,所以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音樂會,是從泰勒曼開始的。即使不論泰勒曼在當時的聲名遠播,他在音樂內涵、作品數量和音樂史的貢獻上,都有一定的重要性和藝術價值,不應該被忽略。
以德國而言,泰勒曼是真正的巴洛克作曲家,巴赫則是不符合巴洛克標準的「冷門」作曲家; 以整個歐洲而言,巴洛克真正的重心在法國、義大利,當時價值觀中的理想作曲家,是意法風格的融合,不是強調個人表達的風格。德國開始接受巴洛克風格,並有一些作曲家出現時,法國、義大利的巴洛克已經非常成熟,德國可以說是巴洛克音樂的末流和尾聲,而巴赫則是末流中的末流(即生錯時代但在尾聲中集大成者)。巴赫開啟的是德國的音樂生命,泰勒曼則是巴洛克時代少數成功的德國作曲家之一。
巴洛克時期的人只知道有泰勒曼,不知道有巴赫這個人。為什麼巴洛克時代對巴赫的看法,會和我們現在的認知如此不同呢?因為在音樂上,巴洛克是法國本位的時代,古典、浪漫……則是德國本位的時代。法國在巴洛克時音樂上的主導地位從古典以後就讓給了德國,此後德國音樂等同於歐洲古典音樂,法國在音樂上沉寂了數百年,直到德彪西等人的出現,這也是現代法國音樂總是有復興巴洛克拉摩、盧利榮耀的原因。總之,習慣了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馬勒這個德國音樂傳承下的人們,會被巴赫的偉大感動,卻不能接受泰勒曼輕鬆、多樣的音樂觀是很自然的。其實我們不知不覺都在用德國浪漫主義的標準評價音樂呢!
聽聽泰勒曼寫的協奏曲,如果對維瓦爾第的「四季」很熟的話(韋瓦第有500多首協奏曲)會發現樣子怎么長得都很像(當然細聽是不同的); 再聽聽泰勒曼的清唱劇或聖母頌等曲子,歡鬧輕鬆一點的幾首,和法國的一些歌劇和聖母頌、安魂曲等宗教音樂的感覺很像。這個人怎么一點也沒有自己的風格,好聽、優美的旋律,鬆散熱鬧的氣氛,簡直沒什麼音樂內涵嘛! 熟悉巴赫、莫札特、貝多芬…的人一定要這么說了。
泰勒曼會被忽略的原因,也正是他在巴洛克時代成功、受歡迎的原因。泰勒曼寫什麼像什麼,寫協奏曲就要像義大利純正風格的協奏曲,寫歌劇或宗教音樂就要像法國純正風格的歌劇,他完全符合一個成功巴洛克作曲家必備的條件,意法風格的融合,再加上他有什麼委託就作什麼樂曲,一點也不是現在作曲家藝術與生活分離,為藝術而藝術,為理念、個人表達而藝術的觀點,他的樂曲也就「缺乏音樂內涵」了,甚至被視為作曲匠,這其實是每個時代對音樂定位與價值觀的不同,並不是作曲家的責任,但德國畢竟非巴洛克主流,即使泰勒曼再成功也不可能超越意法已有的成就,在德國本位的古典傳統中,他這樣的風格更難在音樂史上起影響,所以說:泰勒曼在音樂「從法國本位過渡到德國本位」的過程中被犧牲了也不為過吧! 其實再仔細一點去聆聽這些「沒有音樂內涵」的音樂,淡淡的、不企圖抓住你的韻味,還是流動在樂音里的,尤其是室內樂的作品更為顯明,也許因為室內樂比較不是受人委託,也不是提供任何特定場合使用的吧!
泰勒曼和巴赫是同時代的音樂家,可能好多人不認識他,但和現在相反,當時泰勒曼的聲望比巴赫大得多。原因大概是巴赫不喜歡爭名奪利,真正的將自己奉獻給了音樂,而泰勒曼為了名聲和金錢,將自己交給了宮廷。泰勒曼是個極其多產的音樂家,有4000多部作品,其中很多是純粹為宮廷娛樂而創作的價值不高的音樂,比如他可以為選帝侯家宴會創作大量烘托氣氛的短曲。
巴赫的作品之所以傑出,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在於其作品中的虔誠的精神和感悟,故而其精神境界極高。而泰勒曼的作品則偏向大眾化,旋律優美動聽,色彩明快,他的宗教音樂明顯不如巴赫,但其世俗音樂,特別是器樂曲則具有相當的實力。在巴洛克時期的德意志音樂中,巴赫的最大貢獻是宗教音樂和鍵盤音樂,而泰勒曼的貢獻在於器樂曲,其創作的135首管弦樂組曲、100餘首協奏曲和450多首室內樂彌補了巴赫在這些領域的不足(儘管巴赫本人的4首管弦樂組曲、大約30首協奏曲和50多首室內樂都極富盛名,但畢竟數量較少)。此外,泰勒曼還是第一個將日耳曼民間曲調用入作品當中的大作曲家,這對於後來的海頓、貝多芬、布拉姆斯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聽多了泰勒曼的音樂,會發現他的作品當中總是有著源源不斷的樂思,流暢而活潑的旋律,強烈的節奏對比,以及漂亮的對位法技巧。泰勒曼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器樂曲中的豐富的配器,他幾乎使用了當時所能出現的一切樂器組合,從大規模的管弦樂組曲到小巧精緻的奏鳴曲,令人拍案叫絕。泰勒曼的許多作品都是為世俗大眾而作的,故而通俗且易於理解,不似巴赫的深刻和內省。除了作曲和演出,泰勒曼還大力扶植了許多同時代的二流作曲家,像波西米亞的澤倫卡和德意志本土的韋斯,前者以室內樂和宗教音樂而聞名,後者則是德國音樂史上最有名的魯特琴作曲家。泰勒曼與巴赫和亨德爾之間也關係密切,經常通信往來。他的學生當中,以巴赫的兒子C.P.E.巴赫最富盛名。
泰勒曼的作品,比較著名的有:《宴席音樂》 (3套18首器樂曲) 《永恆的音樂大師》 (60多首室內樂和詠嘆調) 《練習曲集》 (24首三重奏和奏鳴曲)這三套大型作品,再就是一些管弦樂組曲、幾乎全部的木管樂曲協奏曲、小號協奏曲、中提琴協奏曲、長笛和小提琴的幻想曲、部分三重奏鳴曲,以及部分清唱劇和聖歌等。此外,泰勒曼的管風琴音樂也很有特色,其中一些曲目有著不亞於巴赫的水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