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高利歌調

6世紀末葉,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認為原有的教堂音樂過於造作、柔媚,對之進行了淘汰、改造、並加上自己新作的曲調,整理、彙編成冊,從而形成了“格列高利歌調”(亦稱“格列高利頌調”或“格列高利聖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列高利歌調
  • 出生日期:590
  • 逝世日期:604
  • 性別:男
介紹,影響,

介紹

格列高利一世藉此明確制定了教會禮儀音樂演唱的統一原則,將所蒐集的格調按照宗教年度排好次序,記錄在《唱經本》中。這部中世紀權威性的教會音樂經典象徵性地擱置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祭壇上,並有一條金鍊將之系住,被尊為羅馬天主教會的音樂準則。它對於中世紀教堂音樂乃至整個歐洲音樂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影響

格列高利歌調的基本音階有sol、la、do、re、mi這五音構成,為吟誦式頌歌,最初專用於男聲演唱,其特點是單音無伴奏,不分拍子與小節,而依歌詞字音的長短唱出節拍,節奏自由,沒有和聲。其歌詞採用無韻散文形式,取自拉丁文的《詩篇》。在演唱中,獨唱與合唱輪換進行的方式稱為“應和”,而僅以合唱各半相輪換的方式則謂之“對答”。格列高利歌調根據教會的宗教儀式而分為兩大類,以耶穌最後晚餐與受難為內容的乃“彌撒曲”,而當作讚美歌用於每日禱告的則為“禱告曲”。格列高利歌調在9世紀時已流行歐洲,12世紀前後在英、法等國被稱為“平調”,譯自拉丁文cantus planus,其名也用來泛指所有古代西方教會的頌調。
在復調音樂的誕生於發展過程中,格列高利歌調曾起過探索和扶持的作用。而且,在教會聖詠歌唱的時代,它已成為教會音樂家創作旋律的重要源泉。路德在宗教改革時曾利用格列高利歌調來建立其新教音樂體系。近代音樂家巴赫的作品亦受到格列高利歌調的影響,如其彌撒曲中就常用格列高利的曲調作為主題。莫扎特在創作其著名交響曲《丘比特》時,其結尾的賦格曲曾參照過格列高利歌調。柏寥茲也曾用格列高利歌調而構思其《幻想交響曲》的終曲部分。此外,聖桑、舒伯特、蕭邦、格里戈等歐洲音樂家在其音樂創作中都曾收到過格列高利歌調的影響。所以說,格列高利歌調為西方單調音樂最完美的形式,它在西方音樂從單調網復調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