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原因
由致瘤農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tions (Smith at Towns.)Conn.〕所致。細菌短桿狀,大小0.4~0.8 ×1.0~3.0μm。單極生1~4根
鞭毛,在水中能遊動。有
莢膜,不生成
芽孢,革蘭氏染色陽性。發育溫度為10~34℃,最適為22℃,致死為51℃,耐酸鹼範圍pH5.7~9.2,最適為pH7.3。
病菌來源
病原細菌存活於病組織中和土壤中(存活多年)。病原隨病苗、病株向外傳帶。雨水、灌溉水及地下害蟲,
線蟲等媒介傳播擴散。
侵害途徑
病原細菌主要通過傷口(嫁接傷、機械傷、蟲傷、凍傷等)侵入寄生植物,也可通過自然孔口(氣孔)侵入。
發病過程
細菌侵入植株後,可在皮層的薄壁細胞間隙中不斷繁殖,並分泌刺激性物質,使鄰近細胞加快分裂、增生,形成癌瘤症。細菌進入植株後,可潛伏存活(潛伏侵染),待條件合適時發病。
發病時期
每年的生長期都可發生為害,6~10月間以8月發生最多。
發病規律
病原細菌企病瘤表皮及土壤中存活越冬,隨病組織殘體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病菌借水流、地下害蟲、嫁接工具、作業農具等傳播,帶病種苗和種條調運可遠距離傳播。病菌從傷口侵入後,經數周或1年以上表現症狀。偏
鹼、濕度大的砂壤中發病率高,連作利於發病,根部傷口多則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強檢疫,對懷疑有病的苗木可用500-2000ppm鏈黴素液浸泡30分鐘或1%硫酸銅液浸泡5分鐘,清水沖洗後栽植。
②重病區實行2年以上輪作或用氯化苦消毒土壤後栽植。
③細心栽培,避免各種傷口。
④改劈接為芽接,嫁接用具可用0.5%高錳酸鉀消毒。
⑤重病株要刨除,輕病株可用300-400倍的"402"澆灌,或切除瘤後用500-2000ppm鏈黴素或500-1000ppm土黴素或5%硫酸亞鐵塗抹傷口。另據報導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l2份)塗瘤有治療作用;放射形土壤桿菌84號可用於生物防治。
從保護苗木傷口入手阻止病菌的侵染,K84菌劑在土壤中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優先定殖於傷口周圍,並產生對根癌/根瘤病菌有專化性抑制作用的細菌素,預防根癌/根瘤病發生和危害,與化學農藥相比具有防病效果好、持效時間長和不污染環境等優點。
K84菌劑用WY培養基生產,菌劑含活菌量≥108cfu/g,4~20℃下菌劑保質貯藏期4-6個月,套用時拌種比例1:5(W/W),苗木假植或定植前沾根比例為1公斤處理40~5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