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以冀魯豫根據地為背景,結合全國形勢,在從全局到局部、從局部到全局的聯繫中,以片段式的白描手法將珍珠串成項鍊,真實再現了革命根據地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畫卷,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的艱苦卓絕鬥爭,再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魚水深情,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用血肉之軀築成的精神豐碑,深刻詮釋了“共產主義真”“扛槍為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從而使根據地內出現了“最後一袋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塊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個娃,送他上戰場”的感人景象。
作品目錄
|
|
第一章 漸行漸遠的冀魯豫 1.詢問大地 2.羅榮桓鄆城戰日寇 3.梁山水泊會議的爭論 4.輝煌的史詩 5.不能背叛的根據地 |
第二章 生死相依的紅色基因 1.毛澤東的送行宴 2.根據地的第一法寶 3.棺材、槍聲、遺言 4.喝民眾的開水也付錢 5.能守紀律能殺敵 6.繆堤圈奪大炮 7.楊勇激戰潘溪渡 8.《水滸傳》與西瓜園 9.邊區有個《人山報》 10.魯西南抗日民謠 11.回民英雄馬本齋 12.生死相依呂溝村 13.魯西南的“小莫斯科” 14.當年與日寇的一場“拔河賽” |
第三章 問君槐花可曾開 1.縣長當一年,家產全賣完 2.縣長賑災民,妻兒沒粥喝 3.縣長打日寇,父子齊上陣 |
第四章 我們的祖母、母親、姐妹們 1.千年悲歌 2.共產黨掀開半邊天 3.婦女歌 4.尋找丁二嫂 5.凌靜延安見陳雲 6.“白二哥”與“金小姐” 7.被農民封“官”的四大娘 8.血灑女兒紅 9.小腳女團長的傳奇 10.女傑李冉 |
第五章 根據地的根據 1.血海 2.血誓 3.血糧 4.血性 5.血仇 6.血親 7.英雄的群像 8.鐵騎飛來護麥收 9.養傷亦能搞統戰 10.黃河窩裡的兵工廠 11.戰地醫院在農家 12.戰火中的抗日學校 13.摧不垮的交通線 14.邊區小延安 15.鄄城的民主民生運動 16.民兵磨扇砸坦克 17.陳毅元帥留詩篇 18.兩位西方學者的爭論 19.毛澤東的一封信 |
|
第六章 冀魯豫是個好戰場 1.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在算賬 2.打到老蔣心窩上 3.馬頭誓師:劉鄧布陣魯西南 4.取菏澤,邊區設首府 5.蔣介石派來黃埔軍 6.猶有勁旅克羊山 7.“國軍”中將趙錫田感嘆:我們是敗給了老百姓 8.人民越擁護,越要抓軍紀 9.老總,你們真的做不到 10.周恩來簽署《菏澤協定》 11.蔣介石的一個旅換不來一個王克勤 12.平安車推出的勝利路 13.武工隊里的“文工隊” 14.三千“水兵”送大軍 15.鄧小平講軍紀 16.冀魯豫戰場軼事多 17.六十年前的新聞 18.共產黨人的第二戰場 19.天降隕石悼偉人 |
|
第七章 忠誠的道路 1.戰鬥隊變工作隊 2.宋美齡的預言 3.八千里路雲和月 4.六千兒女別故土 5.紀律嚴明進貴州 6.第一個打開寨門的少女 7.茅台保衛戰 8.碧血灑南國 9.毛澤東義釋女匪首 10.共產黨的官不像官 11.把錢裝到老百姓的兜里 12.東明西瓜茅台酒 13.冀魯豫的“獨姑娘” |
第八章 騎兵團長是詩人 1.征程六十春 2.政府大院的廣場舞 3.下了馬鞍當公僕 4.毛主席表揚還稻田 5.於細微處見真情 6.微塵不染晚來晴 7.十八年的冤案十八天平反 8.專員日記 9.戰歌聲中長眠 |
第九章 一生的珍藏 1.鄧小平對申雲浦說 2.冀魯豫的第一才子 3.貴州文教工作的奠基人 4.我學會開拖拉機了 5.牛棚猶存丹心 6.申雲浦·華子良·沈醉 7.看守·拐杖·燒雞 8.當下級成為上級 9.革命伉儷情深深 10.共產黨人身後該留下什麼 |
第十章 家門隨時為民開 1.民眾進家必捧茶 2.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 3.家風即黨風 4.我們要讓老百姓微笑著生活 5.警衛員變成工程師 6.每逢佳節倍思民 7.最後的演講 8.不在名單的弔唁人 |
第十一章 萬里清泉奔振興 1.萬里和小崗 2.李清泉和頂雲 3.周振興和小井 4.源頭來自冀魯豫 |
第十二章 最後的佇列 1.沉默的方陣 2.長眠金沙的菏澤漢 3.女檢察長如是說 4.馮庭楷烈士遺書 5.永遠的墓志銘 |
第十三章 永遠的冀魯豫 1.湧泉之恩湧泉報 2.令人震撼的稻草屋 3.沒有糟糠,哪有省長 4.42年不漲的工資 5.盛北光的“三下” 6.“紅旗司令” 7.生命的倒計時 8.監獄裡的思考 9.記者同志請留步 10.永恆的真理 |
|
|
|
|
創作背景
《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的後記中寫道:“創作本書的初衷,是對失散於時空的冀魯豫黨史、軍史、革命鬥爭史進行挖掘,弘揚共產黨人的宗旨,助冀魯豫精神的火炬世代傳遞。”
《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緣起於李慶華擔任導演的幾部紀錄片。李慶華關注這個題材已經有十幾年了。2000年,李慶華參與籌建菏澤市的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開始大量接觸到相關方面的資料文獻,從此就陷進去了。多年來,李慶華跑遍了冀魯豫三省,還幾次到貴州採訪當年的南下幹部,拍了《八千里路雲和月》《永遠的冀魯豫》等相關紀錄片。李慶華了解得越多,越感到這段歷史的厚重,越覺意猶未盡。而在該書被創作之前,還沒有一部文學作品完整表現根據地的故事。於是,在菏澤市政協的建議和幫助下,李慶華與李延國合作完成了《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以填補這一題材在報告文學方面的空白。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作者認為,冀魯豫精神與共產黨的宗旨一脈相承,“心中有人民”“一切為人民”“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民心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人在戰鬥的第一戰線之外,自始至終堅持著一個根本性的第二戰線,也就是堅持“一切以人民為重為先”、堅持“紀律治黨”的思想戰線。作者將這條思想戰線視為中國共產黨能夠在一切風雲變幻的局勢中站穩腳跟的“法寶”——冀魯豫精神的核心,並將這種精神的核心作為描摹敘述根據地創建史的重中之重,真實細緻地刻錄下一系列感人肺腑的閃光細節:為了堅持黨的紀律,情急之下闖入藥鋪取藥救治傷員的軍醫袁天祥被執行槍決;某部一團六連八班班長溫好然在鄆城戰鬥中衝鋒陷陣身負重傷,臨終大喊“你們要為我報仇,趕快去打敵人,記住,進了城,千萬不要犯紀律”;六縱隊第十八旅五十四團六連司務長趙金印費盡周折尋找一個崔姓菜販,只為償還兩年前的一筆菜款;炊事班戰士荀文祥輾轉近百里為王大爺“送牛還家”;行軍途中,楊得志率領部隊在野外埋鍋做飯,與民眾秋毫無犯;戰俘吃了老農的西瓜,羅榮桓專門命人找到瓜主還錢;羊山戰役勝利後,遵照鄧小平指示取消了慶功宴,先去填平戰壕、送還推車、賠償莊稼。根據地上創立傳承的優良黨紀軍紀在這片赤色的土地上熠熠閃光。隨之在“震撼世界的反腐戰”這一部分中,更是以“人民越擁護,越要抓紀律”的形式被再次強調。不論對敵鬥爭如何艱苦卓絕,根據地黨員從未放棄思想戰線要求的清正與廉潔,這是根據地精神的血脈。
藝術特色
人物塑造
《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塑造了一個冀魯豫根據地的英雄群類。在這些形色各異的人物序列中,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革命領袖,有一葉知秋防患於未然的部隊首長,有身先士卒驍勇善戰的鐵騎將軍,有能攻善守以身作則的八路軍軍官,有忍辱負重的地下黨黨員,也有足智多謀的巾幗女傑,但更多的是那些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來的普通指戰員和農民民眾,即草根英雄。這些草根英雄不是往常紅色經典里“高大全式”的人物,也並未乾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然而就是這樣一群屬於草根階層的英雄,不為利不圖名,以慷慨無私的奉獻支援抗日戰爭,以悲壯慘烈的犧牲保護八路軍游擊隊,如金鄉縣姚樓村的張大娘,為打鬼子反掃蕩出錢出糧出計謀,一人掩護了數十位抗日戰士;如衛河縣趙莊的婦女們到敵人那裡去“認親”,老年婦女領還自己的“兒子”,年輕婦女認回自己的“丈夫”,救出了被日偽軍堵在合圍圈裡的幾十位八路軍;如范縣呂樓村100多個老百姓寧可被日本鬼子活活燒死也絕不出賣共產黨員和抗日幹部。他們是戰火紛飛年代裡最真實的存在,也是革命戰爭最堅實的支撐。
為使冀魯豫英雄譜系的建構更加生動豐滿,作者特別注重將人物放在歷史與現實、民族與個體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的真實場景中,刻畫並凸顯人物性格的細微之處,使英雄群像的塑造不再是紀實性材料的羅列和堆砌,而成為一種生動傳神豐盈鮮活的文學書寫,體現出一種功力沉厚的敘事才能。比如,作者在上部“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中部“震撼世界的反腐戰”中,將人物的塑造置放在歷史事件的重述中,而在下部“信仰的長征”中,則以人物統領章節的方式講述其經歷的歷史事件。其中三個人物各自占據一章,分別是騎兵團長李庭桂、才子軍人申雲浦、冀魯豫戰將夏頁文,另有劉湘雲、萬里、李清泉、周振興等傑出人物單節講述,這表示出作者有意識地以講述人物的方式回溯歷史,如是,冀魯豫的英雄兒女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中一一走來,他們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個體,而成為一個有機渾融的整體。可以說,作者對他們的塑造是個體與整體的辯證統一:一個人是一支隊伍,一支隊伍亦是“一個人”。因此,這支隊伍身上所秉持的冀魯豫精神就相互輝映、相互見證,立體豐實地展現出冀魯豫根據地的歷史風貌。
結構布局
《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的時空跨度可謂宏闊遼遠,前後七十載,縱橫上千里,內容繁茂豐盈,人物形象眾多。作者沒有拘泥於一時一地的描寫和一人一物的述說,而是突破客觀時空的閥限,以精巧精當的剪裁和細密合理的布局,以冀魯豫地區輝煌的革命歷史為背景,以清正與廉潔這條根據地的精神血脈為貫穿線,在當今眾多人物追憶回顧歷史事件的紛繁節點上,撿取串聯起散落民間的種種真實,將歷史的描述與現實的抒寫交織對應,從而不僅擺脫了按歷史年代順序記敘事件的俗套,還在今昔對比的彼此觀照間升騰了作品的歷史現場感,並在一定程度上拓闊了文本的內在空間,增強了感思的韌性和力度。
語言運用
《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將濃郁的抒情氣質、鮮活的民間氣息和樸實妥帖的議論評述雜糅一體。首先,作者力避行文的繁冗拖沓,堅持使用簡潔明了的“短平快”句式,乾淨利落、擲地有聲的語言,既切合了冀魯豫地區的語言習慣,也折射出根據地人民爽直淳樸的性格特色;再者,作者力求文本表意的口語化和生動性,在通俗易懂明快暢達的現代漢語語流中不時引用方言、諺語、俚語,既鮮活切近也增添了很多諧趣;同時還有詩歌、快板、民歌、民謠的靈活穿插,更使作品在硬朗遒勁之外點染上了生動靈俏的詩性美感。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5年12月26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入選2015年中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排行榜,位列第二位。
2017年6月6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獲得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衍生作品
2015年8月29日,根據《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改編的記錄電影《
根據地》在北京舉行首映式。影片以冀魯豫邊區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的重大貢獻為主線,揭示出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就是人民民眾的衷心擁護、人民民眾的“根據地”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這一鮮明主題。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李延國(1943年—),山東牟平人,中共黨員。1964年應徵入伍,歷任炮手、文書、圖書員,濟南軍區文工團專業作家。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報告文學《廢墟上站起來的年輕人》《在這片國土上》《中國農民大趨勢》《走出神農架》等。《廢墟上站起來的年輕人》《在這片國土上》《中國農民大趨勢》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四屆優秀報告文學獎。
李慶華(1955年9月—),山東鄆城人,高級記者,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員。代表作品有《信念》《回家》《八千里路雲和月》《永遠的冀魯豫》等。多部紀錄片獲中國電視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十佳作品、山東新聞獎、山東省精品工程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