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廣州欖雕),廣東省增城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廣州欖雕是流行於廣東省增城市一帶的一種傳統雕鐫藝術,其歷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時期,代表人物有清代乾隆年間的廣州籍宮廷匠人陳祖章和鹹豐年間的新塘民間藝人湛谷生等。廣州欖雕以烏欖核為基本材料,刻工細膩精微,形態小巧玲瓏,造型秀麗雅致,線條流暢生動。
2008年6月7日,廣東省增城市申報的核雕(廣州欖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5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雕(廣州欖雕)
- 申報地區:廣東省增城市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59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形式類別,雕刻技法,工藝風格,製作工序,題材作品,主要題材,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廣州欖雕屬於民間美術雕刻工藝中的一種,該工藝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廣州增城一帶自古盛產烏欖,且欖核大仁小,適合雕刻。從而孕育了廣州欖雕這門民間手工藝,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走進了宮廷,成為貢品。
廣州欖雕(增城)始創於廣州增城新塘鎮,早在明代就已盛行。明代僧人以欖雕船贈香客以示“普渡”,明宣宗還親自操刀雕刻。到了清代,清乾隆年間,廣州人陳祖章創作的核舟《東坡夜遊赤壁》,在技藝、內涵上都有進一步的發展,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清代鹹豐四年(1854),廣州增城新塘鎮老藝人湛谷生(又稱菊生)創作的欖核的《蘇東坡夜遊赤壁舫》,該作品工藝精巧,所雕人物情態各異、栩栩如生,成為現代人了解古老的欖雕工藝的載體。
20世紀30年代,廣州欖雕一時興旺。抗戰期間,廣州欖雕的發展受到阻礙,產品難以出口,逐步萎縮。解放後,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廣州欖雕生產重新恢復,藝人們創作出了新中國一批廣州欖雕作品,還培養出一批雕刻人才。
20世界50年代初,區麟、區琦兄弟恢復和組織生產廣州欖核雕刻工藝品,創作出新中國第一批廣州欖雕作品。1957年,區麟和區英、區平等成立的雕刻合作小組,從事欖雕工藝。1958年4月,廣州市欖核雕刻組成立,組員十幾人。1958年12月,該雕刻組併入大新象牙工藝廠,成為廣州中心城區欖雕中堅力量,其間,區麟創作的“梁山泊108將”在廣東省工藝美術評選會議上被評為一等獎。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該欖雕組受市場經濟衝擊而解散。
1973年,廣州增城新塘鎮組建藝雕廠,生產傳統欖雕,並開拓海外市場,將大部分產品外銷,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藝雕廠廠長是黃學文,他從小隨父學習雕刻,掌握了雕刻手藝,自己琢磨出了欖核的雕刻方法。藝雕廠形勢好的時候,產量曾達年均七萬多個欖雕。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包產包銷的經營模式逐漸改變,欖雕的銷售渠道受到影響,加上欖雕工藝複雜,產值較低,無法滿足工廠的發展等,生產漸漸萎縮。1981年,該藝雕廠解散。2012年初,國家級傳承人黃學文不幸與世長辭,2016年4月成功申報吳明南為廣州市級廣州欖雕傳承人,為該項目的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
文化特徵
形式類別
廣州欖雕形式多樣,大致分為座件、掛件、珠串、核舟等大類。
座件:指單核雕刻後在作品底部安置木座,用於觀賞的作品。此類作品的題材較廣泛,有佛像、八仙、壽星、觀音、歷史人物,以及普通勞動者如漁翁。
掛件:指用精緻的繩子將欖雕串起,作為扇墜、手機鏈、衣物裝飾等用途的作品,又稱“單籽”。掛件題材大多為不同臉型和神態雕成的佛像、八大仙人等。
珠串:包括各式念珠和手串,即以多粒欖雕連成串的作品。珠串中每一粒欖核都是一個獨立的欖雕作品,串連起來構成主題統一的珠串作品。其題材有十八羅漢頭像、佛像、各式祥獸、花珠等。珠串類作品的特點在於顏色、質地通過經年累月的盤摸把玩會出現漸變。珠串與人體接觸後,天長日久會產生一層透明的包漿。煥發出光彩,色澤會經歷淺黃、深黃、橘紅、棗紅,直至呈現出紫檀色澤。
核舟:是廣州欖睢中傳統工藝水平較高的作品。其材質一般為大子欖核。若按類型分,應歸入座件一類,但因其工藝價值獨特,故將其單列一類。核舟類欖雕的恆久題材是“東坡游赤壁”,有不少傳世經典之作。此外,還有紫洞船、花舫等題材。
雕刻技法
廣州欖雕的雕刻技法主要有浮雕、圓雕、鏤空雕、陽刻和陰刻。
1、浮雕
浮雕即在欖核的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的形象,多用於製作成花式的欖雕造型。浮雕明顯特徵是有一個底板(平面)。浮雕作品只從前方位,或兼顧左、右方位,表現圖案的“半立體感”、後方位或貼在欖核上,或根據欖核的情況簡略雕刻。若鏟去非圖案部分的深度比較淺,則凸起的圖案部分也就比較淺,這樣的雕件稱為“淺浮雕”,反之則稱為“深浮雕”。
淺浮雕,雕刻的景物一般比較淺。雕刻步驟如下:先進行欖核雕刻設計畫圖,然後用平口刀的側尖沿線條勾勒一遍。勾勒完畢,用小平鑿削剔除線條間的空白部分,通常稱為“清底”。清底時要使整個畫面基部深淺一致。待清底工作完成後,再將各線條按照設計意圖進行雕刻。對一些翻轉摺疊的地方,要注意層次關係。淺浮雕雖然是薄層雕刻,但在結構上則要求富有立體感。
深浮雕,又稱“三面看”。一般選用異型橄欖,可以大限度地取得明快的反差,是常見的設計方式。各種景物的雕刻採用圓雕的技法,是浮雕向圓雕過渡的類型。雕刻步驟如下:先對欖核進行設計畫圖,然後用平口刀勾線,用刀剔、除空白部分的荒料;勾線不清楚時,應將不清之線補上,再繼續進行;邊剔除荒料,邊深入設計:達到預定深度後,將背景定型、然後完成前景雕刻。雕刻時應注意總體設計,留料要充分,防止因突現的瑕疵損害設計。
2、圓雕
又稱“立體雕”,為三維立體雕刻。圓雕的作品具有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對欖核材質的選擇較嚴格。圓雕首先要根據欖核的形狀設計雕刻景物的布局,勾畫出景物的輪廓,再用開鑿或雕刻機打去荒料,整理出景物的雛形。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對欖核全方位進行雕刻。雕刻過程中,正確的姿勢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刀桿,無名指抵住雕件,左手拇指倚住刀鋌,保持刀鋌的穩定性,防止跑刀劃傷別的部位。圓雕多用於製作欖核人物造型,要求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經得起全方位的觀賞。
3、鏤空雕
又稱“透雕”,即將欖核一面做通雕處理,另一面仍保留原樣。一般為舟式欖雕造型。在鏤空雕件時,首先應將外部紋飾刻好,再用雕刻機或手鑽把內部鑽通,最後平鑿修整。
4、陽刻和陰刻
欖雕創作中,文字的雕刻有陽刻和陰刻兩種形式。陽刻為文字凸出於核子表面的刻法。陰刻為文字凹進核子表面的刻法。雕刻字型時,字跡應清晰,要對字型進行細刻修飾,消除筆畫中的刀痕,體現字型的筆意筆法。
工藝風格
廣州欖雕工藝秉承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徵,造型秀麗雅致、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細膩精微,其總體藝術為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
廣州欖雕講究保持橄欖核原本的色調和光澤,喜歡滿工,將整個欖核都雕得滿滿的,在雕刻手法上借鑑廣式木雕中的薄意浮雕以及牙雕的鏤空雕,手法精細,講究慢工出細活。作品注重人文思想的融入,多將佛道人物、歷史故事、民間生產圖景等融入創作之中,與北派欖雕簡單雅致、主要突出人物的風格不同。
製作工序
廣州欖雕的製作工序流程主要為:選材——畫樣和銼胚——雕刻——鑲嵌——拋光——配木座。
1、選材
首先,所選的欖核應質地緊密,利於刀法施展。其次,根據所雕刻的題材不同,選擇不同特質的欖核。雕刻18羅漢頭,應選圓而飽滿的核子;雕刻彌勒佛等,則應選用體長飽滿的核子等。此外,原料的挑選還需要重視欖核的含水量和顏色。一般用於雕刻的欖核需要在通風處陰乾,有助於保持欖核的韌度。如果用於拼嵌的欖核,則應儘量保持顏色一致。
2、畫樣和銼胚
畫樣分兩步:第一步先在紙上試筆,畫出作品的樣稿,稱為“紙樣”;第二步是在欖核上畫樣,亦稱“勾樣”。銼胚,即將欖核的表層打磨光滑。
3、雕刻
雕刻是整個工藝流程中的主體部分,根據不同的作品採取不同的雕刻方法。廣州欖雕一般採用的有圓雕、浮雕和鏤空雕三種工藝。
4、鑲嵌
鑲嵌是廣州欖雕區別於其他欖雕之工藝。鑲嵌工藝是以多顆欖核做材料,雕刻作品的不同部分,再將各部分拼接、鑲嵌成完整作品的技藝。欖雕與其底部的木座相接的部分,往往採取鑲嵌的方法。鑲嵌技藝製成的作品,一般屬於大型欖雕。
5、拋光
拋光是後期的裝飾性處理,工藝過程是在欖雕上油、上蠟,再通過機器打磨完成。此工序有利於欖雕的保存。
6、配木座
配木座的方法是在木座和欖雕作品的底部鑽孔,用細小的竹籤將兩者連線,並在兩者的黏接部位塗上少許膠水,使黏合得更穩固。
題材作品
主要題材
廣州欖雕題材有人物、動物、龍舟、鳳船等。傳統題材以“東坡游赤壁”的核舟為代表;佛教題材有羅漢形象,如十八羅漢、彌勒佛、觀音、達摩等;道教題材有雲遊八仙、風景八仙、暗八仙、老子出關等;祝福類題材有五福臨門、馬上封侯、馬到成功等;典故類題材有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
1958年後,廣州欖雕產品的品種增加到50多種,新品種有多層花舫、通雕蟹籠、撒網漁船、吊鏈宮燈、花塔、古鼎、西洋棋等。2000年後,有十二生肖、卡通人物等新題材。
代表作品
廣州欖雕代表作品有清乾隆《東坡夜遊赤壁》欖雕、清鹹豐《蘇東坡夜遊赤壁舫》欖雕、《中華世紀龍》欖雕、《漁家樂》欖雕、《鏤空精工仿古宮燈》欖雕等。
清乾隆《東坡夜遊赤壁》欖雕:長3.4厘米,寬1.4厘米,高1.6厘米。清乾隆二年(1737年)製作。作者陳祖章。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鹹豐《蘇東坡夜遊赤壁舫》欖雕:長4.5厘米左右。清鹹豐年四年(1854年)製作。作者湛谷生。藏於增城博物館。
《中華世紀龍》欖雕:長19厘米,高7厘米。2002—2007年製作。作者曾昭鴻。
《漁家樂》欖雕:長5.8厘米,高2厘米,寬1.9厘米。2008年製作。作者伍鴻章。
《鏤空精工仿古宮燈》欖雕:高15厘米。2009年製作。作者曾昭鴻。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廣州欖雕興衰史是廣州近代歷史的一個側面的記載,代表了許多民間藝人共同的命運。廣州欖雕也在技師的努力下不斷地發展、變革,表現內容逐漸豐富,同時吸收嶺南獨有的鏤雕、拼嵌技藝不斷進步發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技藝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烏欖樹遭到大量砍伐,欖雕材料緊缺,加上產值不高,規模性的欖雕生產時下已不復存在。在此情勢下,廣州欖雕發展遲滯,前景堪憂,急需採取措施,加大保護力度。
傳承人物
黃學文,男,1930年出生,2009年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核雕(廣州欖雕),申報地區:廣東省增城市。
曾昭鴻,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核雕(廣州欖雕),申報地區:廣東省增城市。
保護措施
2008年,增城正果鎮“湖心島”欖園成立烏欖核基地。
2012年5月至7月期間,增城舉辦“尋找欖雕傳承人”系列活動。通過舉辦網路微博、媒體宣傳及綠道暢遊等活動,從民間尋找更多欖雕愛好者多人。
2013年初,在增城區文化館開設欖雕工作室,邀請欖雕傳承人吳明南,以工作室方式開展欖雕傳承保護工作,並定期開設培訓班,以校外教育傳承保護。
2013年12月,在增城區實驗國小共建欖雕非遺傳承培訓基地,定期為學生免費上欖雕培訓,從小學生開始培養欖雕的工藝和技藝。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廣州市增城區文化館獲得“核雕(廣州欖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核雕(廣州欖雕)項目保護單位廣州市增城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9年4月3日—18日,由增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增城區文聯和增城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精雕細欖—欖雕藝術聯展”在1978藝術博物館開展,展出廣州欖雕作品82件。
社會活動
2010年9月27日,中國廣東國際旅遊節開幕式晚會,增城區選送紀念品欖雕工藝品二百多件。
衍生作品
2013年10月,以廣州欖雕為主線的小品《精雕細欖》在山東威海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中,代表廣東省獲得戲劇門類作品“群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