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光福核雕)

核雕(光福核雕)

核雕(光福核雕),江蘇省蘇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核雕是在核桃殼及各式果核上進行雕鐫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長期以來一直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核雕(光福核雕)是一種以果核為材料的傳統雕鐫藝術,主要流行於江蘇省蘇州地區,而以蘇州市光福鎮和香山街道舟山村為發源地,明清時期即已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核雕(光福核雕)主要以質地堅硬而細膩的廣東烏杭橄欖核為材料,外形基本保持果核原形,有珠串式、墜件式和擺件式等主要樣式,其工藝精巧細膩,線條明晰,立體感強,形象刻畫生動傳神,體現著蘇州雕刻“精、細、奇、巧”的技藝傳統。

2008年6月7日,核雕(光福核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5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雕(光福核雕)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 遺產編號:Ⅶ-59
  • 保護單位: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文體教育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藝術特點,工藝技法,製作工序,製作工具,工藝流程,題材作品,主要流派,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雕鐫技藝即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核雕便是這項技藝的進一步發展。從明末魏學《核舟記》中描繪的情況來看,核雕技藝在明代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江蘇、山東和廣東等地的核雕藝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傳統,所創核雕作品各具特色,歷來為世人所愛重。
核雕(光福核雕)是一種傳統雕鐫藝術,主要流行於江蘇省蘇州地區。明末魏學的《核舟記》生動記述了天啟年間王叔遠桃核雕刻作品《東坡游赤壁》的方方面面,譽之為“靈怪之材”;清代乾隆年間,蘇州微雕藝人杜士元在桃核上雕刻的《東坡游赤壁》被時人稱作“鬼工”。
核雕(光福核雕)
核雕(光福核雕)作品
光福核雕的大規模生產始於20世紀70年代。70年代初期,光福紅木雕刻廠成立,專門從事核雕生產。
20世紀80年代末期,工廠解體。但是工廠解體後,核雕藝術在人們濃厚興趣的指引下仍舊得到了延續和發展。在光福核雕家中,有一部分人便是當時工廠解體之後回家自謀生計的人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藝人有金雲玲、許忠英等;還有一部分人是隨著核雕市場的再次興盛而重操舊業的人員,如姚建康、沈元根等。

文化特徵

藝術特點

核雕以核桃殼、桃核、橄欖核、杏核、櫻桃核及其他一些質地緻密的果核為原材料,利用核桃殼或果核的天然形態和起伏變化,採用雕、鏤、鐫、銼、鑿、鑽等技法在其上雕刻各色人物、花鳥、獸蟲、山水、舟船、樓閣等形象和文字內容。
民間核雕往往周身施刻,布局系統、周密而嚴謹,刀法暢快利落,形象刻畫入微,生動而無雕琢之跡,可謂體微藝精,出神入化,以此贏得“鬼工神技”之譽。
光福核雕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時間流逝,但作品的顏色反而會越來越紅,顯示出水晶般晶瑩剔透的效果。

工藝技法

核雕(光福核雕)的技法以浮雕、圓雕和透雕為主。浮雕是指在橄欖核的一面雕出圖案,其餘部分做底,看上去簡潔明快;圓雕,也叫立體雕,就是在橄欖核的四面都施以雕工;透雕也叫鏤空雕,工藝較為複雜,難度較大。三種雕法有時會在一件作品上同時使用。

製作工序

製作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核雕也不例外,無論是頂級大師,還是初出茅廬者,要想在橄欖核上施展手藝,都要有一套好的工具才行。傳統核雕工匠大多採用手工雕刻方式,其中很多成名工匠,更喜歡根據自己的雕刻習慣和手法自行製作工具,這樣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手工核雕的工具可分為刻刀、挫刀、扶鑽三類。
刻刀也被稱作鑿子,品種多樣,用途不一。按刃口的形狀,刻刀可分為圓口刀、平口刀、斜口刀、角刀等多種,每種刻刀還有不同的大小規格,一位工匠往往會準備大小不等的十幾把乃至幾十把各式刻刀。圓口刀的刃口呈圓弧狀,大圓刀用來雕刻毛坯,小圓刀適合精雕,做透雕時用小圓鑿操作更加方便。平口刀的使用靈活,不但可以用來鏟面、做大形,勾刻出物件的整體輪廓,也能用來展現細節。斜口刀、角刀一般都用來刻畫細節,如髮絲、眼皮、衣褶等細微之處。還有一種鋼絲樣的掏肉刀,專門用來挖出果核中的果仁,以免生蟲或變質。不同形狀的刀具在雕刻中發揮著不同作用,核雕工匠各有操刀心得。
核雕(光福核雕)
核雕(光福核雕)作品
除去用途廣泛的各式刻刀,核雕還有各種輔助工具,比如用來修正橄欖核形狀的各式挫刀,用來鑽孔的扶鑽(如今多改用更精準便利的電鑽),用來打磨拋光的砂紙、拋光機,以及用來固定橄欖核的翹頭板等等。
光福核雕的“雕刻”工藝是從“鏗核”開始的。儘管光福核雕的創作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但還是要根據構圖,先對橄欖核的外形進行初步加工。一般是用鏗刀打磨去除兩端的尖頭,使整個核形圓整端正。

工藝流程

核雕(光福核雕)的工藝流程並不複雜,無非選料、設計、雕刻、打磨、拋光和裝飾幾個環節,只要選一枚果核,備一套工刀,就可以在方寸之間施展拳腳了。但要想化腐朽為神奇,賦予果核以珠寶的價值,就要憑核雕工匠的雕刻技能了。
“選料”是光福核雕的首道工序,橄欖核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核雕作品的成敗。橄欖的主要產地在廣東和廣西,海南與福建也有分布。橄欖核從外表上看,可以分為二花核、三花核和四花核。所謂“花”是指橄欖核表面的筋,有幾條筋就稱作幾花。二花和四花核比較少見,多花核更是可遇不可求。
用來製作光福核雕的橄欖核以廣東所產的烏橄欖為上品,被稱為“廣東烏核”,主要出自陽江、高州、增城等地區。果核以老樹所產為佳,摘下的橄欖核原料要經過水煮、去肉、初選、精選、清洗、陰乾等多道工序。烏橄欖在水中沸煮的時間不能太久,也不能太短,否則核皮不易分離,沸煮時長全憑經驗掌控。橄欖剝肉取核後,要平鋪在地上晾乾,濕核曬乾後會幹縮20%左右。陰乾過程中不能有陽光照射,不能讓強風吹,速乾會導致橄欖核龜裂、變形。處理得不好,無論多么優良的橄欖品種都會報廢。由於橄欖核的質地較為堅硬,水分揮發慢,整個陰乾過程需要耗費3至6個月的時間。
核雕(光福核雕)
核雕(光福核雕)作品
橄欖核的常規大小為直徑2厘米左右,直徑大於2.5厘米或者小於1.3厘米的橄欖核較為少見,相對珍稀。一般情況下,直徑大於2.5厘米的大核適於雕刻單件作品,其他規格的適於做珠串。核雕工匠一般都是先買料,次年使用。在選料時,不但要看橄欖核的色澤是否美觀,更要根據創作意圖,挑選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原料,核的厚度也是重要的篩選標準之一。
選好橄欖核後,下一道工序便是“設計”,也叫構圖。核雕工匠要根據橄欖核的長短、胖瘦及紋理、色澤等特點,在經驗的基礎上發揮想像力,用筆或刻刀在核面上布局,設計出作品的草圖。當然,草圖只是參照,操刀雕刻時,更加需要的是胸有成竹。選料考驗的是眼力,設計追求的是思路,雕刻要的則是手藝。
無論採取哪種雕刻工藝,都分為打坯、細琢、開相、修飾幾個步驟。
“打坯”也叫定型,就是根據勾勒的圖案進行初步加工。光福核雕的創始人以雕刻羅漢頭像起家,他的五刀“定位”技藝一直流傳,即鼻頭一刀,眼睛兩刀,耳朵兩刀。
打坯是雕刻整個作品的基礎,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中的造型細節,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
接下來的“細琢”環節,就是在打坯的基礎上進一步雕琢,該留的一絲不去,該去的一絲不留,通過交替使用各款刻刀,將作品的細節表現出來。
核雕(光福核雕)
核雕(光福核雕)作品
“開相”一般是指對精雕後的作品細部進一步完善,特別是雕刻人物形象時,要對眉眼、手部、髮絲等重要部位作調整,使之更加精準而生動。
在最後的“修飾”環節,通過精雕細刻將核雕表面處理得細緻,較大程度體現出光福核雕“精、細、奇、巧”的特點。
在橄欖核之上巧施技藝,要求核雕工匠具備豐富的想像力和紮實的基本功,既要借橄欖核的形狀展開創作,又要推陳出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展現自己的風格。在實際核雕的過程中,還要確保運刀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一般情況下,不同的雕刻工藝要選用與預製相配的刀具,這樣不但能夠保證作品質量,而且能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何時選用何種刀具,靠的是不斷地嘗試與經驗的積累,要做到遊刃有餘,往往需要十幾年的不懈摸索。
此外,作品還需要“打磨”“拋光”,以使作品更加細膩、光潔、滑潤。打磨需用不同目數的砂紙由粗至細慢慢處理,將刻刀留下的生硬刻痕磨去,使作品更加平滑靈動。橄欖核自身有一定的油性,在乾燥的環境中容易龜裂,因此拋光時需要點油、上蠟,這樣不但可以調整作品的色澤,使之整體顏色保持統一,還能使作品光澤溫潤。

題材作品

核雕(光福核雕)主要以橄欖核為創作載體,從內容題材上看,主要有四個系列:一類是寓意吉祥喜慶的,包括十二生肖、辟邪神獸等題材;第二類是表現神仙人物形象的,以羅漢、彌勒、觀音的頭像為主;第三類是講述民間故事的題材,包括東坡泛舟赤壁、羲之戲鵝、八仙過海、桃園結義等內容;第四類則是刻畫山水風景、古典園林等景物。隨著人們審美趨向的日益多元化,花鳥、文字和抽象幾何圖案也成了核雕的表現內容。
核雕(光福核雕)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隨形而作,成品分為珠串式、墜件式和擺件式三種樣式。珠串域是指將多個核雕串聯在一起,在胸前或手腕上佩戴,題材多為羅漢頭像、群仙聚會等;墜件式是單粒核雕作品,穿線後佩戴,或是作為其他物件的吊墜;擺件式是指將雕刻好的核雕置於精美的紅木或象牙底座及架子上陳列,供人鑑賞。代表作品有《二十四孝》《童年》《太湖霞光》《揚帆起航》等。

主要流派

晚明以來,江南以蘇州為領軍,桃核雕、棗核雕愈雕愈奇愈巧。清代人錢泳記:“乾隆初年,吳郡有杜士元號為鬼工,能將橄欖核或桃核雕刻成舟作東坡游赤壁。一方篷快船,兩面窗桶桅桿,兩櫓頭、稍篷及相、篙、帆橘畢具,俱能移動。舟中坐三人,其中袍而髯者,為東坡先生;著禪衣冠坐而若對談者,為佛印;旁有手持洞簫、啟窗外望者,則相從之客也。船頭上有童子持扇烹茶,旁置一小盤,盤中安茶杯三盅。舟師三人,兩坐一臥,細逾毛髮。每成一舟,好事者爭相購得,值白金50兩”,杜士元應召進宮製作核雕。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陳子云款橄欖核雕小舟”,鏤空窗極,人物一一分明。
清末,吳縣光福鎮舟山村人殷根福(?一1940)在上海城隍廟開辦永興齋,專門從事牙雕、核雕等的小雕刻買賣,成為“殷派”核雕的開派人。其羅漢核雕注重面部骨骼的準確和肌肉的誇張,注重傳神。《工藝美術大辭典》記,“殷根福,清末舟山核雕藝人,江蘇蘇州吳縣舟山人。擅長橄欖核雕,刀筆粗獷,大刀鏟削,形簡意賅。當年聞名海上,被古玩業譽為'殷派',現子殷小男、女殷小妹,仍繼承父業”。殷根福子女殷榮生、殷雪芸長期在上海從事核雕,20世紀70至80年代回蘇州帶徒授業,殷根福孫女殷莉娟在上海從事橄欖核雕。“殷派”嫡系傳承人還有:殷根福曾孫殷毅軍、殷根福曾外孫周春林等人。殷根福之後,蘇州核雕出現了“須派”“鐘派”“鐘派”核雕開派人為鐘年福。其作品寫實,刀工雋秀,以精雕見長。他自上海學成以後回到蘇州,先後參與了舟山村雕刻組、吳縣雕刻廠、舟山工藝雕刻廠的創建,培養了不少雕刻藝人,如子女鐘耀源、鐘菊英等。其孫女鐘苑也承接了“鐘派”核雕技藝。鐘年福徒弟有:鐘火元、謝才元、鐘秀琴、周雪官、須培金等人。“須派”核雕開派人須吟笙雖無子嗣,卻弟子眾多。三派風格區別主要體現在十八羅漢頭像雕刻上。除雕刻功夫外,重在點油、上蠟以後的打磨功夫,打磨越細,把玩手中,越光澤溫潤,摩挲日久,核雕顏色會變得通靈透亮好似犀角。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開始更加追求精神層面的感受,光福核雕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迅猛發展。精美祥瑞的光福核雕作品營造出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境界,不但延續著光福核雕以小見大的藝術表現力,也承載著核雕工匠恪守傳統、敢於創新的情懷。
傳承狀況
在長時間的衰落以後,由於改革開放,核雕技藝在蘇州又有復甦的趨勢,出現了一些優秀的藝人,但其中年輕人不多,技藝高超者更少,急需加強措施,促進光福核雕的振興和發展。
核雕(光福核雕)
核雕(光福核雕)作品
傳承人物
宋水官,男,1946年10月19日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核雕(光福核雕)。
周建明,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核雕(光福核雕)。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文體教育服務中心獲得“核雕(光福核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核雕(光福核雕)項目保護單位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文體教育服務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20年11月21日,“擬之著微 藏以萬千”陸小琴核雕藝術作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核雕(光福核雕)作品參與展示。
2021年4月9日,“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特展在蘇州吳中博物館開展,核雕(光福核雕)作品參與展示。
榮譽表彰
2013年12月13日,核雕(光福核雕)作品《二十四孝》獲中國民間文藝獎——山花獎。
2019年5月,核雕(光福核雕)作品《美麗中國——好人故事》獲第十六屆中國人口文化獎一等獎。
社會活動
2018年9月30日,“指尖光福 匠心智造”——2018光福核雕技能競賽在光福蘇作工藝學院舉行。
2019年7月24日,由蘇州市民協主辦的“美麗中國•好人故事”陸小琴核雕作品創作匯報座談會在蘇州市文聯文采園舉行。
2023年4月22日,蘇州園區興浦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開展了“惠鄰微講堂”姑蘇核雕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