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炸彈(nuclear bomb) 用航空器攜載投放的裝有核戰鬥部的炸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炸彈
- 外文名:nuclear bomb
- 組成:核爆炸裝置、引爆控制系統等
- 結構:頭部、中段、後體和尾部四部分
核炸彈(nuclear bomb) 用航空器攜載投放的裝有核戰鬥部的炸彈。
核炸彈(nuclear bomb) 用航空器攜載投放的裝有核戰鬥部的炸彈。...... 核炸彈(nuclear bomb) 用航空器攜載投放的裝有核戰鬥部的炸彈。中文名 核炸彈 外文名...
B-61核航空炸彈是美國在冷戰時期研製生產的一種多用途航彈,該炸彈重量為0.3~340千噸當量各異,長度11英尺8英寸(3.58米)長,直徑約13英寸(33厘米)。B-61核...
B-83熱核炸彈是於1979年1月開始研製的炸彈,第一次空投試驗在當年年底進行。1983年6月首批產品完成,三個月以後開始批量生產。...
深水核炸彈,裝有核裝置而用於攻擊潛艇等水下目標的炸彈,是一種有效的反潛武器。它裝有水壓引信。炸彈下潛到預定深度,水壓引信接通電源,使核彈在水下爆炸,以強大的...
在談到MK6之前要先說一說MK4,核炸彈MK4是一款內爆型核子彈,以和MK3相同的基本核裂變Nuclear bomb MK4為基礎。它裝有比MK3-1型武器更好的引信和點火電路,並...
核炸彈MK4是一款內爆型核子彈,以和MK3相同的基本核裂變Nuclear bomb MK4為基礎。它裝有比MK3-1型武器更好的引信和點火電路,並使用與MK3-0型相同的基本電路。...
B-53熱核炸彈是美國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一種熱核炸彈,主要用於在美蘇戰爭一旦爆發時摧毀蘇聯領導層所在的防護性能較好的地下掩體。B53核彈原計畫從B-52轟炸機上...
1953年8月12日,蘇聯用該型核炸彈進行了首次含有熱核材料的助爆型裂變核爆炸試驗。試驗分析表明此次核試驗含有熱核成分,因而曾被外電誤報為蘇聯進行的首次氫彈...
按照不同爆炸原理,可將鑽地彈劃分為核鑽地彈和常規鑽地彈兩大類。核鑽地彈是一種能鑽入地下一定深度後爆炸的核炸彈或核飛彈彈頭。核鑽地彈是在普通核彈頭...
b61炸彈(英文:B61 nuclear bomb),是美國60年代初發展的多功能、輕型、小當量、反潛、反艦、對地、高速低空攻擊的新一代戰術核炸彈,裝備美國空/海軍的戰鬥機、...
“炸彈之母”是指美軍GBU-43大型空爆炸彈,這是美軍研製的新型大型燃燒空氣炸彈,又被稱作“大型空爆炸彈”,根據其英文縮寫“MOAB”,美國給其取名為“炸彈之母”...
含有易裂變核素或可聚變核素,在瞬間集中釋放大量能量而發生爆炸的物質。製造核炸藥的主要核素有鈾235、鈽239、氘、氚等(見鈾、鈽)。它們用作能源工業所需的核...
核彈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採用化學炸藥的常規彈藥大得多。1千克鈾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炸藥爆炸時放出的能量。核武器按作戰任務使用範圍可分為戰略核武器、...
簡稱“核武器投射系統”。將核武器投射到預定目標的系統。由運載工具、投射裝置及各種輔助設備組成。如,核炸彈由飛機運載和投擲;核炮彈由火炮發射;彈道核飛彈的核彈...
核彈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爆炸性核反應是利用能自持快速進行的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產生的核反應...
第四代核武器就是核定向能武器:因為這些核彈不產生核輻射,因此可作為“常規武器”使用,主要種類有:粒子束武器、雷射引爆核炸彈、乾淨的聚變彈、同質異能素武器等(...
有限核戰爭是指不使本國遭受核戰爭的巨大破壞,把自己擁有的戰略核武器當做威懾力量加以炫耀,而在局部地區對核武器加以戰術上的控制使用的一種戰爭方法。...
戰役戰鬥中使用核武器對敵實施的突擊。包括發射核飛彈(火箭)、核炮彈、核魚雷和投擲核炸彈等。能在瞬間給敵方造成重大毀傷,急劇地改變作戰力量對比,對戰役戰鬥進程...
核定向能武器正在研製中,因為這些核彈不產生剩餘核輻射,因此可作為“常規武器”使用。...
大當量核武器,當量在10~50萬噸之間的核武器。亦稱10萬噸級核武器。主要用於實現戰略目的,打擊戰略目標。如中程彈道飛彈彈頭、潛射飛彈彈頭、巡航飛彈彈頭、核炸彈...
核武器儲存,處於非戰備狀態下核武器(主要是核彈頭和核炸彈)的存放過程。核武器儲存庫一般處在地下或半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