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根癌病是由土壤桿菌引起的、發生在核桃的病害,主要發生在根莖部,側根和支根也有發生。在根上形成大小不一的癌瘤,發病部位初期產生乳白色或略帶紅色的小瘤,質地柔軟,表面光滑。後期逐漸增大成深褐色的球形或扁球形癌瘤,多木質化,表面粗糙凹凸不平。
核桃根癌病可造成病樹樹勢弱,生長遲緩,產量減少,壽命縮短,甚至引起樹體死亡,嚴重影響果品質量,一些重茬苗圃育苗,發病株率常在20~100%。土壤潮濕排水不良、鹼性土壤、黏重土壤等,都有利於病害發生。地下害蟲危害重,傷口多,增加病菌侵入機會,發病也重。
核桃根癌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加強苗木檢疫;嫁接工具要用75%酒精消毒滅菌,移栽、定植和播種時,對種子和苗木進行處理;加強定植低齡幼樹的管理,如發現生長不良的幼樹,要挖根檢查;發病後及時進行藥劑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桃根癌病
- 別名:根頭癌腫病、冠癭病
- 病原:土壤桿菌
- 為害作物:核桃
- 為害部位:根莖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核桃根癌病病原為土壤桿菌(學名:Agrobacterium tumefaciena Conn)。短桿狀細菌,單生或鏈生,大小為(1~3)微米×(0.4~0.8)微米,具1~6根周生鞭毛,有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反應;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白色,圓形光亮透明,在液體培養液里微呈雲狀渾濁,表面有一層薄膜。不能使明膠液化,不能分解澱粉。發育最適溫度為25~28℃ ,最高溫度37℃ ,最低溫度0℃。致死溫度51℃10 分鐘。發育酸鹼度pH7.3,耐酸鹼範圍pH5.7~9.2。
為害症狀
核桃根癌病主要發生在核桃根頸部,也發生在側根和支根上,嫁接傷口處等。在根上形成大小不一的癌瘤,初期幼嫩,後期癌瘤木質化。木質寄主上根癌瘤大而硬,多木質化。癌瘤多為球形或扁球形,1株樹少則1~2個癌瘤,多的10多個不等。癌瘤大小差異很大,小的如豆粒,大的如核桃和拳頭,最大的可達數十厘米。苗木上的多為核桃大小,初期乳白色或略帶紅色,柔軟,後期變為褐色、深褐色,木質化堅硬,表面粗糙凹凸不平。
分布範圍
核桃根癌病在中國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南、湖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上海和浙江等地。
侵染循環
病原細菌在癌瘤組織的皮層內過冬,或在癌瘤破裂脫皮時進入土壤中越冬。細菌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雨水和灌溉水是傳染的主要媒介,地下害蟲蠐螬、螻蛄、線蟲等也有一定的傳播作用。嫁接或人為造成的傷口,是病菌侵入植物的主要通道。苗木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
該病菌的致病機制是,病菌通過傷口侵入寄主後,將其誘癌質粒基因上的一段產生植物生長激素T-DNA整合到植物的染色體DNA上,隨著植物本身的代謝生長,刺激植物細胞異常分裂和增生,形成癌瘤,而病原細菌的菌體並不進入植物的細胞,從病菌侵入到顯現癌瘤的時間,一般要經過幾周至一年以上。
流行規律
據在番茄上接種試驗,癌瘤形成以22℃為最適溫度,18℃或26℃時形成的癌瘤細小,28~30℃時不易形成癌瘤,30℃以上幾乎不能形成。內蒙古在葡萄上觀察,葡萄根癌瘤在5月中旬前和9月下旬後,旬平均氣溫低於17℃,癌瘤不發生。當旬氣溫達到20~23.5℃時,癌瘤大量發生。在pH6.2~8範圍內病菌保持致病力,當pH5或更低時土壤帶菌但不發病。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果園發病多。土壤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發病少。苗木切接傷口大癒合較慢,加之嫁接後要培土,傷口與土壤接觸時染病機會多,發病率高。耕作不慎導致創傷,地下害蟲、線蟲為害有利於病菌侵入。
防治方法
- 加強苗木檢疫:調運苗木要進行檢查,禁止調運患根癌病的苗木。
- 農業防治:育苗地不要在老果園、老林地建苗圃,應選擇種植禾本作物的土地育苗,苗圃地要有澆水排水設施。嫁接苗木時儘量用芽接,少用地面切接法。嫁接工具要用75%酒精消毒滅菌。移栽、定植和播種時,對種子和苗木用1%硫酸銅液浸根5分鐘,再放入2%石灰水中浸1分鐘,或用抗根癌菌劑處理。
- 生物防治:利用放射土壤桿菌K84,在植物根部生長繁殖,產生特殊的抗生素抑制根癌細菌生長。王慧敏等2000年研製成抗根癌菌劑已獲農藥登記和工廠化生產,對多種果樹根癌病防治取得了顯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