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目前已知染色質有兩種類型,分別是真染色質與異染色質。兩者差異最早是以受到染色之後的顏色深度來分辨,前者較淡,而後者,也就是異染色質則較深,可見其結構較為緊密。異染色質一般分布於細胞核的邊緣地帶。
異染色質大多是由不具遺傳活性的衛星序列(satellitesequences)所構成。其中的基因皆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有些即使在真染色質內也無法表現。在細胞周期的Sphase中,異染色質比真染色質更晚進行複製,且只在真核生物中存在,著絲粒及端粒皆屬於異染色質,雌性體內去活化的X染色體(也就是巴爾氏體)也是
相關資料
兼性異染色質(facultativeheterochromatin)是指在一定的細胞類型或一定的發育階段呈現凝集狀態的異染色質。在一定時期的特種細胞的細胞核內,原來的常染色質可轉變成兼性異染色質。如雄性個體的細胞含有一個瘦小的Y染色體和一個大的X染色體,由於X和Y染色體上很少有共同的基因,對於雄性來說,X染色體上的基因就只有一個拷貝。雖然雌性細胞有兩條X染色體,也只有一條具有轉錄活性,另外一條X染色體像異染色質一樣保持凝縮狀態,稱為巴氏小體(Barrbady)。巴氏小體的形成保證了雄性和雌性都只有一條具有活性的X染色體,合成等量的X-連鎖基因編碼的產物。
1、有高度重複順序的DNA區域稱為異染色質區,分別位於人類1、9、16和Y染色體異染色質區和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區〔4〕.一般認為,隨體變異、Y染色體大小差異、1、9、16號異染色質區增加或減少等均為染色體多態現象2、有高度重複順序的DNA區域,稱為異染色質區,它們分別位於人類染色體的1、9、16和Y染色體的異染色質區和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