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與學校權責》是2006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亞莉。
基本介紹
- 作者:陳亞莉
- ISBN:9787530945476
- 頁數:200
- 定價:33.00元
-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4
- 裝幀:平裝
- 叢書: 教育經濟與管理叢書
內容介紹,目錄,
內容介紹
以學校為本,實施校本管理的理念是當今學校管理改革的一種潮流。校本管理倡導權力下放和決策參與,主要成效在於以學校為本可以激發學校內部改革和持續發展的動力;權力下放到學校有助於推動學校的良性發展;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對學校管理的參與,有利於決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助於增強學校組織成員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這種民主的管理方式還有助於提高組織成員的生活質量,促進民主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正因為如此,校本管理才能波及大部分已開發國家和地區,並成為一場國際性學校管理改革的運動。教育的複雜性和長期性的特點要求,教育改革既要有探索的勇氣,又要有可行的實踐。校本管理的運行涉及學校權力及權力的分配製度的問題,權力是一方對一方的強制力,是決定他人行為或決定衝突結果的能力。不管權力表面上看有多溫馨,權力總會傷及“權利”,因此,有必要對權力進行劃分,以利於在放權的同時實施監督。學校的社會職能之一是肩負社會建設人才的培養和輸送,責任重於泰山,而每每社會出現問題、人員的素質影響到效率時,人們往往把責任推向學校,問責教育。本書以上海為例,通過調查得到的第一手資料能說明一些問題,從問題出發探尋集權制之下實施校本管理的學校權責匹配空間,旨在總結經驗、推進教育管理的改革。書中試圖用圖表和案例的穿插,使沉甸甸的文字顯得活潑一些,相信讀者能欣然接受並有所啟發。
目錄
本書的引言和第一章,從校本管理的理論內涵和上海的實踐的特點開始,指明了中西方校本管理的差異,並對學校權責進行界定以作為本書的“先行研究”。
第二章,通過現狀與訪談調查發現,上海中國小在理論上有自主管理的可能性和支配權力的空間,有一定的校本管理運行的條件。但是,政府與學校事實上持有的“權力和責任匹配不當”,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得到切實的保障;在學校內部,教師一方面希望學校權力加強,另一方面又要求在校長行使權力過程中進行民主監督;在學校校本管理實務的責權方面也須進一步明晰。因此,後面的章節大致是圍繞這一章的調查內容而展開分析,提出對策的。這是本書的實證性基礎。
第三章,指出了上海中國小所欲實現校本管理、權責匹配的最大障礙是 “傳統的集權主義的習慣性”(簡稱傳統集權慣性),並以現代諸如“公共選擇”、“新公共管理”、“後科層制”等理論揭示了學校自主權不充分的弱點,以及由此帶來的經營理念缺失、無權亦無責任處置公平與效率的矛盾等等問題。
第四章,分析了上海中國小實現校本管理“權責匹配”的條件,本書的意念是校本管理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逐漸兌現的過程,即它的實現是有各種條件要求的。第一個條件是從校長負責、校本課程走向校本管理的“時機 ”;第二個條件是校長和教師的“權力與責任要相當”;第三個條件是“家長與社區的民主參與”;第四是“財力”,辦學經費是校本管理權責匹配的有力保障。
第五章,陳述了國內外一些成功校本管理模式及從中得到的啟發,實際上,上海的校本管理往往更多的是“開發校本課程’’的例子,還不足以表現校本管理的內涵。同時,本章對“均權式’’的校本管理模式進行了構想。這一章是比較研究的思路。
第六章,具體闡述了在五項主要的“管理實務”中校本權責的運用,筆者的心愿是用實際操作來進一步表達本文的“對策’’意圖。即:開發“校本課程”,以突出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採用“校本培訓”,以使教師的專業發展從外控走向內控;實行“校本財政制度”,以整合教育資源;爭取一定的“校本人事權”,以最佳化學校人力資源;開展“校本科研”,以發現和解決學校的內在問題。
全書通過文獻法、比較法、個案法與實證研究,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試圖從“是什麼-為什麼-怎么做”的探討中,使校本權責問題明晰於課程、培訓、財政、人事等學校管理實務中,以期對現行學校管理效能的最大發揮有所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