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胡同

校尉胡同位於區域西南部,王府井大街東側,屬東華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南北走向。北起金魚胡同,南止東單三條,東與煤渣胡同、北帥府胡同、東帥府胡同相通,西與帥府園胡同相通。全長540米,寬6米,瀝青路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校尉胡同
  • 地區:王府井大街東側
  • 歷史:明朝稱校衛營
  • 全長:540米
  • :6米
歷史沿革,創建過程,名稱由來,歷史意義,

歷史沿革

創建過程

校尉胡同,明朝稱校衛營。康熙六十一年(1722)雍正繼位,封允祥為怡親王,府第在校尉胡同。據《清史稿》載,雍正即皇轍後,對他的兄弟大加殺戮,但對他的十三弟允祥卻十分看重,先任命他為總理戶部,不久就以總理事務謹慎忠誠加封為郡王,後又任命他總理京畿水利,並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雍正聽到允祥病重,親往探視,沒等雍正到府,允祥去世,雍正不僅親臨祭奠,還為之鯛三日。允祥生前曾表示死後將宅院改為寺廟。雍正八年(1730)允祥死,謚曰賢。四年後他的住宅改建為寺,雍正皇帝親自賜名“賢良寺”,並御撰碑文。因允祥是世襲罔替,便又在朝陽門內新建第二代怡親王府。乾隆二十年(1755),將賢良寺移建冰渣胡同即今所在地。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冰渣胡同、二十四間房、西夾道並人,統稱校尉胡同。“文革”中一度改稱反帝醫院前街。

名稱由來

校尉是一種軍職,在漢代僅次於將軍,但到了明清兩代,衛士亦稱校尉。因此關於校尉營胡同的得名,一直有兩種說法:一是緣於胡同曾居住過低級武官,二是當年曾為軍事機構所在地。在老北京,叫校尉營的地方共有兩處,且明代就已成巷,一處是今天刊發的校尉營胡同,明代屬宣南坊;另一處位於王府井大街東邊,胡同北起金魚胡同,南到東單三條,明時屬澄清坊,後來改叫校尉胡同。

歷史意義

乾隆皇帝御書心經塔碑。其規模比原寺要小。因此寺靠近紫禁城,許多封疆大吏入覲述職者常居住在這裡。曾國藩、李鴻章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曾在此辦公。光緒年間,戊戌變法時康有為等也寓於此寺。庚子事變時,李鴻章也在寺內辦公。解放後,曾作為國小的所在地,寺中的石碑移至五塔寺石刻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