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戲劇

校園戲劇

校園戲劇是指發生在校園中的舞台戲劇活動的總稱,主要是指校園中的業餘戲劇活動,即是由非戲劇專業的大學生所組成的戲劇社團開展的戲劇活動。我國的校園戲劇在我國戲劇發展史上有較為深遠的影響,他是我國話劇藝術誕生的搖籃,錢理群等人主編的《中國文學三十年》中指出:“中國人演話劇是從教會學校學生的業餘演出開始的。”戲劇普遍衰微後,校園戲劇卻如一支奇葩在校園裡蓬勃興起。從最初學生自發組織的零星小劇團發展到頗具影響的“校園戲劇熱”,校園戲劇走出了一條別具一格的發展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校園戲劇
  • 起始時間:1907
  • 創始人:李叔同,歐陽予倩
  • 發展:南開中學
  • 按形式分類:相聲劇、話劇、音樂劇、啞劇等
  • 按主題分類:愛國主義劇、青春劇、史詩劇等
  • 按創作分類:原創劇、改編劇
  • 代表人物:周恩來
校園戲劇的歷史,校園話劇校園舞台戲劇的主要形式,愛國主義校園話劇十分重要,當今的校園戲劇,校園話劇是屬於學生的語言文藝形式,校園戲劇發展的困難,

校園戲劇的歷史

1907年中國留日學生組成的“春柳社”(主要成員有李叔同,歐陽予倩等)在東京演出了《茶花女》的第三部,開始了中國現代藝術的探索和創造。1909年南開大學的學生演出了由校長張伯苓自編自導的《用非所學》。隨後的很多大學劇團都有過廣泛的社會影響,如20年代的南開學校南開劇團的戲劇演出,不但形成了學校優良的戲劇傳統,而且培養了像周恩來總理這樣的戲劇大師。40年代,上海復旦大學的復旦享譽全國。80年代中期創立的北京師範大學的北國劇社,更是造就大量的現代觀眾隊伍和培養了一批頗具專業水準的戲劇人才。 而在廣東各高校中,校園戲劇的發展沒有北方熱烈和盛行,相對而言有影響的有下面一些校園劇社: 華南理工大學篤行劇社,始建於1997年12月。歷經過六年時間,已經建設成一個制度完善,分工合理,水平較高的人文社團。2003年7月,《關於花開的三種幸福》劇組,赴北京參加全國大學生戲劇節,並獲"演出獎"<暨南大學暨南劇社成立於1921年,其前身是戲劇家洪深先生於1929年創立的“未名劇社”,田漢先生出任首任指導老師。歷年來,暨南劇社以演出社員的創作劇目為主,近年來多演廣東話創作劇。暨南劇社的一個理想是在廣州的大文化氛圍下用戲劇體現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和交匯。

校園話劇校園舞台戲劇的主要形式

新文化運動以來,話劇成為在校學生喜聞樂見的舞台表演形式。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更加成為反應社會現實、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要載體。而中國傳統戲劇、曲藝形式,藝術境界很高。需要極高的藝術功底和很強的舞台表現力。話劇比起相聲、京劇等具有上百年歷史的傳統表演形式,更加活潑、更加具有時代感和新鮮感。校園話劇表演方式豐富,在中國這一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他借鑑的表演形式很多。
——摘自陳真《為了藝術而聯合》

愛國主義校園話劇十分重要

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里來進入了屈辱的近代。而有識青年正是利用這樣的形式在校園內利用話劇的表演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反應和宣傳進步思想和理念。《新村正》是天津話劇舞台上當時的新興劇目,它尖銳的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也是五四運動後期乃至新文化運動後期學生成為主流革命動力的里程碑式的劇目。1935年12月9日爆發了著名的一二、九愛國學生抗日救亡運動,學生作為無產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了國家的安危哪怕流血犧牲,也要推動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實現。也正是1936年12月9日西安愛國學生在臨潼華清池牌坊與張學良的對話(據當時愛國學生領袖子女回憶)從一個側面促成了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了最為廣泛的愛國民族統一戰線,贏的偉大抗日戰爭的勝利。1977年北京大學排演話劇《驚雷》是反應要為四五事件平反的意願。也說明了一場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學生也成為了主要動力。
——摘自陳真《為了藝術而聯合》

當今的校園戲劇

我國以前大部分高校的學生劇團都是由學校組織的主流劇團,因而在數量和規模上都無法與專業的劇團相提並論。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校園劇團的數量在激增。據粗略統計,2017年,我國大概有兩百多個大學劇團(僅武漢大學就有四個由學生自發組織的劇團)。這些學生劇團活躍在各大高校里,所有的演出程式,從劇本、舞台、音樂到演員,全部都由大學生們自己策劃、組織,取得了可觀的成績。這些數字充分說明了校園戲劇已經從星星之火發展到了燎原之勢。校園戲劇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大批已經逐漸遠離了戲劇的人們。
校園戲劇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是它能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校園戲劇的內容十分貼近生活,這是它吸引觀眾的一大看點。以前大學的主流劇社總是把目光放在經典或者說重大劇目上,九十年代是個缺乏經典的年代,專業戲劇不景氣,很難找到可供學生演出的劇目,《雷雨》之類從前學生演員最熱衷的經典反而常常引來笑聲,因此,學生自己的創作成了校園戲劇演出劇目的主要來源。學生們自己寫劇本,從學生的角度來探討人生,演繹學校生活,表達當代學生對於人生、青春、愛情、成長、友誼等等問題的困惑及思索。更有一些劇團把經典劇目重新解構編排,創造出與經典劇目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正因為校園戲劇的內容十分貼近大學生活,因而能夠吸引大批的學生觀眾,得到觀眾的認可。其次,校園戲劇由於受其內容的影響,風格清新活潑,與社會上的專業劇團的演出相比,少了幾許商業味,而多了一份濃濃的學生氣。處在一個商業化的社會裡,專業戲劇的無奈就在於必須帶來經濟利益,因而在內容和風格上不可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必須考慮到觀眾的口味。而校園戲劇在這點上要相對自由得多。它不需要去承擔商業風險,可以無所顧忌地演出學生熱愛的劇目,甚至可以演出許多實驗劇目。從而保持一種清新的校園風格,可以盡情地體現青春的不羈和騷動。
校園戲劇對自身的定位是它迅速發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校園戲劇的演出絕大部分是在學校里進行的,它對觀眾的定位十分明確,是針對大學生來進行演出。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大學校園生活已經日益豐富多彩了,但是相比較校園外的社會而言,學生生活顯得要單調許多。在學習之餘尚有大把時間的學生們,有更多的精力來關注校園戲劇。課餘看戲已成為許多大學生的休閒方式之一。武漢大學青騎士劇社在上演《雷雨》時,整個禮堂座無虛席,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們所倡導的實驗劇,在社會上反響平平,觀眾很少會掏錢去看一場看不懂的戲劇。而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一般比較高,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較快,具有欣賞的基礎,因而在學校里上演實驗劇,觀眾的反應大多比較熱烈,與實驗劇在社會上所遭受的冷落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此可見,由於校園戲劇對自己有著清楚的定位,因而它可以在眾多劇團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枝奇葩。
校園戲劇的“小”和“空”的特點也是它不斷壯大的原因之一。所謂“小”,就是指劇本短小,內容集中,演出範圍小,特點鮮明。學校的校園戲劇,一般都只有兩到三幕,演出背景的更換很少,場面集中,演員數目也不多,道具的運用也很少。所謂“空”,就是無論是在學校禮堂內的表演也好,還是在任何一個空餘場地的表演也好,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固定舞台,整個舞台空曠簡單,背景清晰,每個戲都可以根據自身內容想像、演繹、延展它的空間,舞台的可塑性極大。魯迅說過,中國的舊戲,幾乎沒有什麼背景,很像民間的剪紙,或類似繪畫中的白描,線條簡潔明朗,很值得借鑑。更主要的是,這種舞台可以隨時轉移,極大地方便了演出。基於校園戲劇的“小”和“空”的特點,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耗資少。相比專業劇團演出耗資的巨大,搭建大舞台的困難,校園戲劇以其易於演出、短小精悍、耗資小等優點占儘先機。
校園戲劇誕生於校園中,也繁榮於校園中,它的表演者和觀看者都是同一類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表現意識不斷增強,不同於從前那樣根據上級的指令或者形勢的需要來排演一個熱門的戲,當下的學生戲劇更多的是出於參與者自我內心的需要。一個大學生在《南方周末》號的那組校園戲劇筆談中寫道:“拒絕放棄擁有夢和理想的權利,以自己的身體為工具,去對抗,去詮釋,去體驗,去創造,以自己的方式,以最為原始最為質樸的語言,以令人敬佩的勇氣,表達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在這群人身上,你可以看到一種強大的、活潑潑的生命力。這大概就是戲劇的真諦。”從這段話大概可以看出校園戲劇在九十年代煥發蓬勃生機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我們欣喜於校園戲劇的這種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同時看到校園戲劇所存在的許多隱患。校園戲劇的組織者、演員都是學生,他們憑藉的是一股對戲劇的熱情來從事創作和演出,專業素養還不算高,對於表、導演、舞台美術等都很陌生。當然學生劇團也不乏有專業的戲劇人才,但畢竟是少數。校園戲劇還處於業餘水平。校園戲劇雖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校園劇團的絕對數量是很少的,全國的大學生數量占全國人口比例本來就很少,而且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條件成立學生劇團,因此,校園戲劇的影響還很有限。如何讓校園戲劇能更好的發展下去,從業餘走向專業,從學校的小範圍走向社會的大天地,是我們應該冷靜思索的問題。有學者提出可以在大學裡開設有關戲劇實踐的課程,尤其是那些超越了劇本分析,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戲劇課程,以此來指導學生劇團的創作和實踐,這未嘗不是一個使校園戲劇向專業化邁進的好辦法。同時,校園戲劇的眼光應該更開闊一些,不能單純局限於學校內部的東西,而要放眼社會,更多的探討學校與社會的相互兼容的關係,探討社會發展對學校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影響。題材的廣闊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觀眾,而不只是在學校範圍內形成影響。
從“五四”時期開始,校園戲劇經歷了一個從輝煌到沒落,從沒落到重新崛起的過程。校園戲劇以它獨特的姿態活躍在校園裡,培養了許多新一代的戲劇表演者和創作者。作為一種新生的力量,我相信校園戲劇在今後會發展得更好。對於學生而言,校園戲劇給予了他們一個展示自我、鍛鍊自我的舞台。據調查,學生劇社的積極分子在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裡往往更有創造性,在畢業求職的過程中更容易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對社會而言,校園戲劇的蓬勃發展給現今處於低谷的戲劇以很好的啟發。如何讓戲劇走向現代化是戲劇界熱烈討論的話題,校園戲劇的發展道路也許可以給他們一些啟示。例如可以在中國小校里成立劇團,從小培養學生對戲劇的興趣;戲劇內容更貼近生活、短小精悍一點;戲劇要針對不同觀眾的需要,有的放矢;可以面向廣大的農村去尋求發展等等。國家已經把戲劇教育列入了素質教育的範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校園戲劇一定能夠得到更大範圍的普及,獲得更大的發展。

校園話劇是屬於學生的語言文藝形式

2008年11月24日在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語言藝術社團,這個社團是有陳真、王勝超、陳志偉、黃家新等喜愛語言藝術的學生籌備成立的。其主要的業務範圍就是、相聲、校園話劇、演講辯論主持。2008年12月10日話劇《朝》公演。這是一部反應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的話劇。它具有參與人數多、鍛鍊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本領的集體項目。從而我認為話劇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為有力的,既能表現愛國主義、團隊主義,又能鍛鍊寫作能力、對事物觀察體味能力、組織能力和藝術修養的偉大的實踐活動。

校園戲劇發展的困難

當前大學校園、或是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結有些淡化,新生的街舞、輪滑、跆拳道等業餘文化生活對話劇的衝擊很大。例如: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些著名的愛國事件的具體內容。再有話劇的創作、排練難度很大,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話劇的參與人數多、排練時間長、布景道具的要求極高,這也制約著話劇或是校園戲劇的發展。同時校級社團受到各二級學院的限制、受到學時和課時安排的限制。再有就是沒有大膽、細心、責任心和藝術修為的有志青年。還有話劇或是校園戲劇應該具有適當的舞台和演出時間,不應在晚會中唱配角。因為話劇或是校園戲劇的表演應當具有燈光、音響等設備的配合。由封閉的演出環境。因此需要大家的聯合。
——摘自陳真《為了藝術而聯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