栟櫚(植物棕櫚的別稱)

栟櫚(植物棕櫚的別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栟櫚中國植物志正名為:棕櫚 Trachycarpus fortunei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栟櫚
  • :植物界
  • :棕擱科
  • 棕擱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栟櫚,正名為: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
喬木狀,高3-10米或更高,樹幹圓柱形,被不易脫落的老葉柄基部和密集的網狀纖維,除非人工剝除,否則不能自行脫落,裸露樹幹直徑10-15厘米甚至更粗。葉片呈3/4圓形或者近圓形,深裂成30-50片具皺摺的線狀劍形,寬約2.5-4厘米,長60-70厘米的裂片,裂片先端具短2裂或2齒,硬挺甚至頂端下垂;葉柄長75-80厘米或甚至更長,兩側具細圓齒,頂端有明顯的戟突。花序粗壯,多次分枝,從葉腋抽出,通常是雌雄異株。雄花序長約40厘米,具有2-3個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長15-17厘米,一般只二回分枝;雄花無梗,每2-3朵密集著生於小穗軸上,也有單生的;黃綠色,卵球形,鈍三棱;花萼3片,卵狀急尖,幾分離,花冠約2倍長於花萼,花瓣闊卵形,雄蕊6枚,花葯卵狀箭頭形;雌花序長80-90厘米,花序梗長約40厘米,其上有3個佛焰苞包著,具4-5個圓錐狀的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長約35厘米,2-3回分枝;雌花淡綠色,通常2-3朵聚生;花無梗,球形,著生於短瘤突上,萼片闊卵形,3裂,基部合生,花瓣卵狀近圓形,長於萼片1/3,退化雄蕊6枚,心皮被銀色毛。果實闊腎形,有臍,寬11-12毫米,高7-9毫米,成熟時由黃色變為淡藍色,有白粉,柱頭殘留在側面附近。種子胚乳均勻,角質,胚側生。花期4月,果期12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通常僅見栽培於四旁,罕見野生於疏林中,海拔上限2000米左右;在長江以北雖可栽培,但冬季莖須裹草防寒。日本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本種在南方各地廣泛栽培,主要剝取其棕皮纖維(葉鞘纖維),作繩索,編蓑衣、棕繃、地氈,制刷子和作沙發的填充料等;嫩葉經漂白可制扇和草帽;未開放的花苞又稱“棕魚”,可供食用;棕皮及葉柄(棕板)煅炭入藥有止血作用,果實、葉、花、根等亦入藥;此外,棕櫚樹形優美,也是庭園綠化的優良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