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栗頭八色鶇的體色不如其他八色鶇艷麗,頭頂至後頸均為亮金栗色,與其他八色鶇的區別明顯。頭頂、頭側、枕、頸、後頸等整個頭部亮金栗色,眼後有一黑紋,大多被隱藏而不顯,眼生黑褐色,背、肩、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銅綠色而富有金屬光澤。背部為銅綠色,具黑褐色矢狀斑紋,腰沾藍色,比較鮮艷而富於金屬光澤。前額、頦、喉至上胸部渲染葡萄紅色,下體的茶黃色。雌鳥的體色與雄鳥相似,但顏色不如雄鳥鮮艷。
虹膜棕紅或紅褐色;上嘴黑色,下嘴黃褐色;跗蹠灰白色或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7g,♀100-135g;體長♂246mm,♀238-260mm;嘴峰♂27mm,♀26-29mm;翅♂118mm,♀114-124mm;尾♂67mm,♀61-76mm;跗蹠♂53mm,♀55-5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熱帶地區,在茂密的常綠闊葉林下的蔭濕處活動覓食。
生活習性
不結群,冬季或夏季均見單個或成對活動。腳長而強健,善於奔跑、跳躍,頻頻用腳翻轉地上的枯枝落葉,尋找食物。以鞘翅目鍬甲科及象甲科昆蟲、膜翅目螞蟻、蚯蚓、白蟻,以及種子和果實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尖嘯聲“chow-whit”似藍八色鶇,但第一音節較短。流水般的降調“ poouw”聲。告警時發出爆破音“tchick”。
分布範圍
分布於緬甸東北部密支那至南部勃固區及丹那沙林,東部南撣邦至中南半島的越南北部、西部,寮國東北部、中部,泰國北部,馬來半島。在中國分布於雲南盈江、潞西、孟連、勐海、屏邊、綠春、河口、馬關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地區而有所不同,在緬甸,產卵季節主要是在5月至7月,在泰國是8月至9月,在印度次大陸最遲是9月中旬至10月。一般選擇雨季中間或快結束的時候。巢大部分築於高濕度森林中,建在林區非常深和陡峭溝壑,岩石峭壁,巨石上的苔蘚和蕨類植物上。
通常營巢於竹林、次生林或灌叢中地上,很少到茂密的森林中營巢。但也有的巢建在樹上,入口處正面臨樹,其中只有部分可以接近巢。可允許成鳥監視潛在的入侵者並在面臨危險情況下迅速逃生。放置在樹木上的巢約50厘米寬,20厘米深,入口處直徑為9厘米。修建的巢像一個留下入口的鬆散球狀,結構較為粗糙,主要用細枝、竹葉、苔蘚、地衣、草莖和根構成,巢口多開在近地端處,一般多有落葉或其他碎片等隱蔽物將巢掩埋。在由竹子為主的地區,建巢的是主要構材中竹葉就占了很大比例。巢安放在距地面不同的高度,從2.50米至4米。每巢產4-5枚卵,最多達7枚。顏色從淡紅色、暗紫色或白色有所不同。雌雄共同建巢、孵化和餵雛的。孵化持續約17天。
亞種分化
1.栗頭八色鶇指名亞種(學名:Pitta oatesi oatesi),分布於緬甸,寮國和泰國東北部。
2.栗頭八色鶇雲南亞種(學名:Pitta oatesi castaneiceps),分布於中國(雲南)、越南和寮國。
3.栗頭八色鶇寮國亞種(學名:Pitta oatesi bolovenensis),分布於寮國和越南。
4.栗頭八色鶇馬來亞種(學名:Pitta oatesi deborah),分布於馬來半島中部。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