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狀況,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栗葦鳽屬小型鷺類,外形和紫背葦鳽相似。雄鳥上體從頭到尾全為栗紅色,其中頭頂和背、肩部較暗,並綴有紫栗色光彩。翅上覆羽和尾羽栗紅色較淡,飛羽較暗。下體、兩頰、頦、喉、前頸和頸側皮黃白色,頦、喉和前頸中央有一道由棕黃與黑色斑點相雜構成的縱紋。胸和腹棕黃色,微雜以黑褐色縱紋,胸側雜有黑白兩色斑點,肛周和尾下覆羽棕白色。雌鳥頭頂暗栗紅色,肩背部栗紅色,綴有細小白色斑點,下體棕黃色,從頸至胸有數條黑褐色縱紋。幼鳥似雌鳥,但上體有更多的斑點和斑紋,更富於褐色而少栗色,下體亦有更為顯著的暗褐色條紋。虹膜黃色或橙黃色,眼先裸出部黃綠色,嘴黃褐色,嘴峰黑褐色,腳黃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125-170g,♀125-140g;體長♂318-372mm,♀337-371mm;嘴峰♂43-50mm,♀46-49mm;翅♂141-152mm,♀136-144mm;尾♂38-48mm,♀42-44mm;跗蹠♂46-52mm,♀47-49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蘆葦沼澤、水塘、溪流和水稻田中,也見棲于田邊和水塘附近小灌木上。
生活習性
栗葦鳽除在中國廣東、台灣和海南島為留鳥不遷徙外,在中國其他地區繁殖的種群均為夏候鳥。每年春、秋兩季均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來回遷徙。遷離和到達時間隨南北所處位置不同而異。在東北和華北地區,春季4月末5月初遷來,秋季10月初至10月中下旬遷走。
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間活動,白天也常活動和覓食,但在隱蔽陰暗的地方。性膽小而機警,通常很少飛行.多在蘆葦叢中通過,或在蘆葦上行走。棲息於水域附近沼澤草叢、蘆葦叢中,白天隱藏於蒲草葦叢中,黃昏或晚間活動。
栗葦鳽的食物主要為小魚、黃鱔、蛙、小螃蟹、水蜘蛛以及螻蛄、龍虱幼蟲和葉甲等昆蟲。有時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質。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馬爾地夫、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東帝汶、越南、印度洋中的馬爾地夫群島、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
旅鳥:阿富汗、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阿曼、塞席爾、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繁殖方式
營巢於沼澤、湖邊、水塘、稻田邊的蘆葦叢、灌叢和草叢中。巢離地面50-200厘米。巢結構簡陋呈碟狀,通常由大芒葉、草莖、枯樹枝或竹枝構成。巢大小為外徑15.74cm×16.63cm,內徑9.23cm×9.23cm,巢高4.05cm,巢深2.16cm。每窩產卵3-8枚,卵為橢圓形,白色,大小為34.5mm×26.3mm,重11.5g。孵化期15-18天,育雛期25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狀況
在中國的種群數量曾經是較為豐富的,特別是在長江中下游和長江以南地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夏候鳥。但種群數量已明顯減少,原因是環境的變化和人為的干擾,應注意保護。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