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花

栗花

栗花,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花或花序。分布於遼寧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具有清熱燥濕,止血,散結之功效。常用於泄瀉,痢疾,帶下,便血,瘰癧,癭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栗花
  • 別稱:板栗花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山毛櫸目
  • :殼斗科
  • :栗屬
  • :板栗
  • 分布區域:遼寧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
  • 採收時間:春季
  • 用量:內服:煎湯,9-15g
  • 毒性:無毒《四川中藥志》
  • 貯藏: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花或花序。

性味

味微苦、澀,性平。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效

清熱燥濕,止血,散結。

主治

泄瀉,痢疾,帶下,便血,瘰癧,癭瘤。

相關配伍

1、治急性菌痢:板栗花12g,雞冠花6g,檳榔6g。水煎,每日1劑。(《新醫藥學雜誌》1978,(6):45)
2、治小兒嘔吐:栗花。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

炮製

一、採集加工
春季採集,鮮用或陰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或切段。

形態特徵

板栗,又名栗、瑰栗、魁栗、毛板栗、瓦栗子樹、風栗。喬木,高15-20m。樹皮深灰色,不規則深縱裂。枝條灰褐色,有縱溝,皮上有許多黃灰色的圓形皮孔,幼枝被灰褐色絨毛。冬芽短,闊卵形,被茸毛。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被細絨毛或近無毛;葉長片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8cm,寬5.5-7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兩側不相等,葉緣有鋸齒,齒端具芒狀尖頭,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羽狀側脈10-17對,中脈上有毛,下面淡綠色,有白色絨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狀,生於新枝下部的葉腋,長9-20cm,被絨毛,淡黃褐色,雄花著生於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無梗,常生於雄花序下部,外有殼斗狀總苞,2-3(-5)朵生於總苞內,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殼斗連刺直徑4-6.5cm,密被緊貼星狀柔毛,刺密生,每殼斗有2-3堅果,成熟時裂為4瓣;堅果直徑1.5-3cm,深褐色,頂端被絨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緩坡及河灘等地帶。分布於遼寧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華北、西南和長江流域各地栽培最為集中,產量最大。

性狀鑑別

雄花序穗狀,平直,長9-20cm;花被片6,圓形或倒卵圓形,淡黃褐色;雄蕊8-10,花絲長約為花被的3倍。雌花無梗,生於雄花序下部,每2-3(-5)朵聚生於有刺的總苞內;花被6裂;子房下位,花柱5-9。氣微,味微澀。

現代套用

複方板栗花片:功能清熱解毒,健脾止瀉,止血,行氣止痛。用於菌痢。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健脾燥濕,收斂止血。治赤白帶,大腸下血,菌痢,阿米巴痢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