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中等大陸生植物。高約60厘米。
根莖橫走, 疏生棕色披針形鱗片。葉通常二型,厚草質,無毛;
葉柄栗色或棕色;不育葉和能育葉同形,每裂片僅有主脈1條。能育
葉片卵狀披針形,長20-30厘米,4-5回羽狀深裂;小
羽片上先出;末回裂片長5-7毫米,頂部不育,側脈分離,其頂端有橫脈聯結;
孢子囊群生橫脈上;囊群蓋膜質,全緣。每年7-9月孢子成熟時,孢子囊變成金黃色。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印度、尼泊爾、緬甸。在中國分布於西藏、四川、貴州(融水、環江、樂業、田林、那坡、武鳴)、雲南、廣東、陝西、甘肅、湖北、江西、福建、台灣。生長於海拔960-1300米的林下或灌叢中。對光照要求不嚴格,生存濕度30%以上即可,適宜生長溫度15-25℃,在保證濕度的情況下,35-40℃高溫亦耐受。
生長習性
孢子約5天后萌髮長出原絲體,後者不斷發育,形成多細胞原葉體,35天左右發育為配子體。播種後45天左右,成熟配子體上的精子器成熟,55天左右頸卵器成熟,卵細胞在播種65天左右完成受精,形成受精卵,後者發育成胚胎,隨後長出幼孢子體,幼孢子體多次二叉分枝。
育殖技術
栗柄金粉蕨的孢子採收方法:將葉背面孢子囊群變為黃綠色的小羽片裝入清潔密封的小信封,置於通風乾燥處3-5天,待孢子自然散落後,將孢子收集於硫酸紙袋內,立即接種或置於4℃冰櫃中保存備用。
土壤培養基的製備:用1毫米孔徑的細篩對腐殖土進行除雜,晾曬2-3天后收取,放置於直徑15厘米培養皿中,製成1厘米厚度的土層,備用。
將成熟孢子播撒於培養皿內的腐殖土上,保證濕度在90%以上,最初1個月中,每隔3天噴水1次,自然光照輔以白熾燈,保證光照時間12小時/天,培養溫度20-25℃。
孢子播種4個月後,幼孢子體長到3-5厘米時,用18厘米×12厘米的12孔穴盤分株(草炭土和腐殖土體積比5:1),每孔10-15株幼苗為宜。培養條件:室內溫度15-25℃,自然光照大於10小時/天,每天噴水1次,遮蔽保濕,濕度大於70%。
分株2個月後進行分盆處理,移栽盆口徑10厘米左右(草炭土和蛭石5:1體積比),分盆1個月後,幼苗10厘米以上進行抗熱煉苗處理。經過煉苗處理2個月的成苗定植於露天。培養條件:室外溫度10-35℃,自然光照,每隔2天澆水1次,濕度大於30%。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全草可以入藥,性味味苦、澀,性涼。歸肺、肝經。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血。主治外感風熱之發熱,惡風,咽痛,風濕痹痛,跌打疼痛,胃痛,瘡毒,黃疽型肝炎,乳腺炎,腸炎,痢疾,解木薯及砷中毒;外用治外傷出血,狂犬咬傷。栗柄金粉蕨粗提物家兔灌胃對敵百蟲中毒有解救作用,可解除肌顫,改善呼吸。
化學成分:地上部分含木犀草苷3,7-二甲基槲皮素、高金粉蕨素、栗柄醇、金粉蕨醇B、β-谷甾醇、胡蘿蔔苷、齊墩果酸和蔗糖。
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