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門(唐代杜甫詩作)

柴門(唐代杜甫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柴門》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作品之一。柴門是指用樹枝編扎為門,言其簡陋。也作雜木為門,與朱門相對應。收錄於《杜工部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柴門
  • 外文名稱:Caigate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 文學體裁:古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者生平,

作品原文

《柴門》
孤舟登瀼西,回首望兩崖。
東城乾旱天,其氣如焚柴。
長影沒窈窕,餘光散唅呀。
大江蟠嵌根,歸海成一家。
下沖割坤軸,竦壁攢鏌鋣。
蕭颯灑秋色,氛昏霾日車。
峽門自此始,最窄容浮查。
禹功翊造化,疏鑿就欹斜。
巨渠決太古,眾水為長蛇。
風煙渺吳蜀,舟楫通鹽麻。
我今遠遊子,飄轉混泥沙。
萬物附本性,約身不願奢。
茅棟蓋一床,清池有餘花。
濁醪與脫粟,在眼無咨嗟。
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
貧病固其常,富貴任生涯。
老於干戈際,宅幸蓬蓽遮。
石亂上雲氣,杉清延月華。
賞妍又分外,理愜夫何夸。
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
書此豁平昔,回首猶暮霞。

作者生平

杜甫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
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
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
。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