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柴鍋金餅子燉雜魚
- 外文名:無
- 類別:菜品
- 地區:白洋淀
淵源,關於名稱,
淵源
這道菜其實還有個淵源呢?聽老人們說,清朝乾隆皇帝曾經吃過這道菜呢?有一次乾隆皇帝到白洋淀水上圍獵,不巧遇到大風,龍船翻沉,乾隆落水,被青年漁民李登龍救上岸。在生活困難的漁民李登龍家換乾衣服時,發現他家剛燉好的一鍋魚正在冒著香氣,感到腹內空空,飢腸轆轆。於是與隨行官員用這鍋魚沖了飢。當時李登龍小心翼翼地端上飯菜後,乾隆一看那半截黃、半截醬色,一面有嘎渣,一面嫩嫩的餅子,大開胃口,吃起來便是津津有味。乾隆興致勃勃地問李登龍:“朕從來沒吃過這么有滋味的飯菜,這叫什麼?”時,一個隨行大臣靈機一動回答道:“啟稟皇上,這應該叫‘半蒸半煮’,燉上魚後,鍋要燒熱,然後將餅子半截在魚湯上面,半截探人魚湯中。餅子熟了以後,吃起來既有新玉米面的糧香,又有魚的香味。”於是乾隆龍顏大悅,想把李登龍帶回皇宮可是李登龍婉言謝絕,說:“登龍家有老母,靠打魚為生,不願離開白洋淀。”乾隆無奈,只得重賞了李登龍。乾隆回宮以後,吃著御膳房的飯菜只覺油膩,一點滋味也沒有,便讓御膳房的廚師們做一頓“半蒸半煮”嘗嘗。這下,可難壞了這些高手,誰也不知道這“半蒸半煮”是什麼。萬般無奈,只得派專人專車接登龍母子進京,再做這“半蒸半煮”。這次做熟以後,乾隆再沒吃出那般味道來,這才是“飢吃糙糠甜如蜜”呢!不過,玉米餅子熬魚這道菜就神奇的流傳下來。
關於名稱
目前這種菜的叫法不同了,北京人稱作“侉燉魚”,天津人叫“貼餑餑熬魚” ,白洋淀的當地人老人還叫“半蒸半煮”,可是年輕的朋友們更願意叫它“燉雜魚”。至於這個“雜”字,就是說把淀內鯰魚、鯉魚、鯽魚、嘎魚(當地叫甲甲)、黑魚一樣也不能少,一定要活蹦亂跳的開膛打鱗摳腮一起燉。
新出鍋的燉雜魚,就上新玉米面餅子,吃起來確實讓人大開胃口。來白洋淀旅遊,不妨尋味一番。而這道菜的目前成郭里各個飯店招牌菜,吸引眾多遊客來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