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彭年,(1922—2004年9月),著名中醫學家。1941年畢業於天津市中國醫學練習所。早年就讀於天津針灸練習所,拜名醫李日倫先生為師。1942年考取行醫執照(部頒行醫證書),從事個體行醫。解放後任河北區中醫聯合診所副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柴彭年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22年
- 逝世日期:2004年9月
- 職業:中醫學家
- 畢業院校:天津市中國醫學練習所
- 主要成就:天津中醫一附院內科主任、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副主任
個人簡介,學術思想,
個人簡介
柴彭年,(1922—2004年9月),著名中醫學家。1941年畢業於天津市中國醫學練習所。早年就讀於天津針灸練習所,拜名醫李日倫先生為師。1942年考取行醫執照(部頒行醫證書),從事個體行醫。解放後任河北區中醫聯合診所副所長。1955年,在天津市中醫醫院(今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創辦初期來院就職。歷任天津中醫一附院內科主任、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副主任、天津中醫學會委員、《天津中藥》雜誌編委、第一批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
柴彭年主任從事中醫內科醫療工作50年,精研醫理,學貫寒溫。多年來致力於中醫腎病、消化病研究,臨床療效顯著。基於腎在人體生命代謝的重要作用,自五十年代開始,提出以腎作為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和抵禦疾病的機能樞紐,在全國率先提出“化瘀軟堅法”治療慢性腎炎的學術觀點,從而使疑難性腎臟疾病的防治水平得到了提高。
學術思想
(一)論腎臟對整體陰陽盛衰的主導影響
柴氏認為,中醫基礎理論,博大精深。中醫藏象理論提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這是自《內經》開始,以至明清諸家,上下幾千年,人們通過對機體生化過程的分析及臨床漸進的積累、逐步獲得的認識。腎屬下焦,在五臟中腎為陰中之陰,多氣少血,為三陰之樞。腎的生理功能,主先天元陰元陽、主藏精與生長發育、為水髒又主五液,為氣根而主納氣,主作強而出技巧。張景岳謂“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說明腎之精氣盛衰關係著機體的健康和疾病的安危,關係著人的壽夭,從理論上揭示了腎的陰陽盛衰對整體陰陽盛衰的主導影響,因而在臨床上形成了以腎作為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和抵禦疾病的機能樞紐、通過治腎以調節五臟。近20餘年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就中醫探討整體機能調節樞紐問題又有了許多報導,其中對有關腎與整體陰陽的相互依存與制約,腎之陰陽調節的物質基礎,較之以往又有了新的闡發,從而使腎在各髒之中獨具主宰生命的涵義,循是以求,為以現代科學技術豐富和發展祖國醫學提供了依據,帶來了啟示。
1、腎為陰陽的統一體
中醫藏象理論中“腎陰”、“腎陽”概念的建立經過了歷史的沿革。《內經》謂腎主水,藏精,主人體生長發育及生殖,配於五行則以腎屬水、心屬火。《難經》提出左為腎,右為命門,且以命門藏精,系胞,舍精神,系原氣,為五臟六腑之主,十二經脈之根,從而成為後世命門學說的濫觴。明代醫家大倡命門理論、形成命門諸說的爭鳴,因而從客觀上促進了對腎既是人體陰精之本,亦是陽氣之根認識的確立。其間張景岳在臨床實踐中已將腎命水火問題和人體整個生化過程聯繫起來進行了研究,指出了腎的溫煦與濡潤,氣化與封藏機能反映了其本身具有陰陽兩重屬性,說明“腎者主蟄”的意義包涵陰精中寄寓陽氣、故腎為陰陽統一體,“分之則一而二,合之則二而一”。“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即真陽、腎陽;“命門之水、謂之元精”即真陰,腎陰。腎具水火之性,兼水火之司,水中含火,如泉源之溫,蒸煦機體;火藏水中,則韜光匿影,龍雷不升。腎之水火既濟,則相輔而安、一方偏亢,則百病俱生。上述認識,不僅為臨床實踐所證實,同時也已為現代實驗研究所驗證。例如,藉助於腎上腺皮質功能測定來探討腎陰、腎陽的本質,結果表明,若因腎陽虛之證而單用溫熱藥助陽,往往會消耗體內原有不足之陰,反之,腎陰虛者亦會因過度寒涼而轉為陽虛。單一用藥不僅造成徵候的陰陽轉化,腎上腺皮質功能也出現了相應的轉化。而改以陰陽雙調、各有側重、則無此弊。
2、腎精的藏與輸
“腎為陰陽統一體”的認識,促進了對精氣生化理論的探討,“五液皆歸於精、而五精皆統乎腎”。腎精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之精是腎臟所藏精微物質的總稱,在人的生命過程中表現為貯藏與轉輸兩種變化形式,功能有三:其一,調節全身臟腑之精,是各臟腑功能活動時物質基礎的補給站。其二,精能化血,是血液化生的主要途徑之一。其三,在腎臟不斷發揮作用中,轉化為狹義腎精和腎氣、腎陰、腎陽四種不同物質,進而完成腎臟的複雜功能。
腎聚先天之精而貯,受臟腑之精而藏。然必俟化血,通過經脈運行敷布、乃能奉神明之用,貫五臟、絡六腑、營周身。精足則血足,腎在內主腰脊骨髓,在外主溪谷,凡人之肘、腕、膝、踝“八溪”稱“機關之室”,是精血滲灌往還的要津,“諸脈、髓、筋、血、氣無不由此出入”。同時,沖脈上會陽明,下並少陰,亦主滲灌溪谷。為脾營腎精通匯之樞要,故中焦脾胃化生之營。是從陽明以入沖脈,注於溪谷,而與腎精骨髓相通,合化為血。因此,腎之病變,可致血生障礙。臨床所用補血之法,一治陽明,一治少陰,正是取水谷精微化營為血及腎精骨髓化血之義。
生命在於生化不息,臟腑功能均賴氣血為之通達。腎主貯藏,轉輸正常則五臟元真通暢氣血相續不絕。
3、腎氣的開與合
腎的氣化與固攝,可概言為“開”、“合”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並具體體現為其主水、司二陰等功能。
人之水液代謝,“其末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是以肺脾腎為三綱。脾傳輸水精於上,肺通調水道於下,而腎的氣化作用則貫穿於代謝過程的始終,即“唯下焦之真氣得引始能傳化,唯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分清”。腎主分清化濁,清者化津化液,內而補益腦髓、外而潤澤肌膚;濁者施泄體外,故《內經》有“腎者胃之關”之喻,後世更比喻為“腎如一身鞏固之關”。腎關之“開”表現於津液的蒸騰氣化,三焦決瀆暢利,腎陽虛衰,氣化不足,則濕濁內生,三焦壅塞,使“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變而為上焦陰霾瀰漫,肺失治節,痰濁泛溢肌膚,蔽障神明,中焦生機日乏,脾失斡旋,清濁交混,下焦通調失司,邪濁阻瀆,導致關格,水腫,便秘,癃閉等一系列因虛致閉之證。腎關之“合”表現於對津液精血、胎孕的固攝。精氣虛衰而失藏聚,則倉廩不藏,水泉不止,精關不固,門戶不約,而致飧泄、遺溺、失精、滑胎、崩漏等一系列滑脫之證。
腎氣的開合正常與否,取決於腎陰腎陽的平衡協調,“陰陽和則出入有常’,保持體內的相對穩定,開而不過,合不致閉。反之,“陰陽病則啟閉無序”。
腎氣從陽則開、從陰則合,陽太盛則關門不閉、水無底止而為消渴,陰太盛則關門常合,水無輸泄而為腫滿。反之,陽虛火敗,收攝無主,陰竭水枯、乾涸不行則變證蜂起,病出多歧,或為濕濁壅塞、泛溢表里,或為精血內乏,癸損及乙。甚至陽氣不秘,陰氣不升,陰陽離絕。故調節腎氣開合,即在於調整整體陰陽消長之機。
4、腎與五臟調節
腎司五臟之精,氣化之源。臟腑功能不同決定著元氣在局部的不同表現特點,元氣與臟腑氣血的關係是本與標的關係,五臟證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精固則生生不息,氣充則揆度有常。反之,則五臟互相克制,諸病之所由生。其中,腎陰腎陽是整體陰陽的根本或基礎,其偏盛偏衰亦足以反映整體陰陽綜合的動態傾向。
肺腎主司氣的升降出入,肺主出氣,腎主納氣,人之宗氣,下走息道,下注氣街。肺上皮毛而居上焦,腎主精髓而在下焦,精升化氣,氣降歸精天地交通,呼吸乃和,腎為封藏之本,仰吸肺氣下行正是腎之精氣蟄藏功能決定的。故曰:肺為氣之中,腎為氣之。若元海竭則諸氣皆逆,氣促喘急,治療唯以收攝固真,上病實下為大法。
脾腎各主後天先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於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精血之司在命門,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門得先天之氣,脾胃得後天之氣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後天為之資”。脾土之健運,賴命火之蒸煦,是以”花萼之榮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
肝藏血、腎藏精、同居下焦,司相火。生理上腎水肝木、母子相生,腎肝精血充盈則龍潛海底,雷藏澤中。病理上,水虧不能涵木,則虛風上旋,變化莫測。臨床上,中風之成,多因真元受戕、精血虧耗、積損頹敗、木少滋榮。臟腑陰陽偏傾,氣血逆亂,升降之機被抑,從而產生了氣逆、血瘀、痰生、濕蘊、火升諸種變化,形成了中風病機標實的一面。治療上,肝腎同治,伐木之乾,水賴以安,壯水之源,木賴以榮。
心主神明。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既濟概括於心腎間的生理關係。腎為元陽之根,腎陽是心陽的基礎,腎為精血之海,腎陰是心陰的基礎。“心藏神”,神為生命活動的徵象,以陽為用,“凡變化必著於神明,而神明必根於陽氣”,心火如離照當空,宣明於上,皆賴命火如泉源之溫,涵蓄於下。命火衰微,則神怯昏暝,形志頹殘,邪熱擾心,則神亂癲狂。“心藏脈、脈舍神”,神自精氣而生,血者精之所成。心能藏神,由於其能主血。精化氣,氣歸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靈。陰精不固,宗氣上浮,則怔仲惕息,神機不靈,五液下虧,心火上熾,則驚悸不寐,神不安舍。臨床欲養心陰,必滋腎陰。欲溫心陽,必助腎陽。
總之,“各髒皆稟承於腎,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按賴之則治節以行,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富,肝膽賴之資謀慮之本,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大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腎臟虧損則五臟六腑皆失所恃,而陰陽病變無所不至。因此,注重中醫基礎理論發掘和探討,揚中醫獨特理論體系之長,並就某一理淪進行深入研究,則有利於促進中醫學術的長足發展。實踐證明,闡發腎臟對整體陰陽盛衰的主導影響,以調動人體內部固有的調節能力,抵禦病邪,以為呼吸、心血管、血液、泌尿、消化、腫瘤、內分泌等各個系統中多種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