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家關位於陝西寧陝縣境內西北部的蒲河上游,西鄰佛坪,北靠周至,是秦嶺的分水嶺,自古為軍事要地。相傳,唐朝武德年間(618~626年),唐高祖李淵之婿柴紹(即柴嗣昌)及妻平陽公主被封於此地,設關把守,為長安之屏障,故名柴家關。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此設巡檢司,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裁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柴家關
- 海拔:2679米
- 自古為:軍事要地
- 盛產:生漆、核桃、蜂蜜、豬苓
簡介,描述,
簡介
柴家關境內北高南低,最高處光頭山(又稱張果老山)海拔2679米。河谷縱橫,沿岸多台地。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盛產生漆、核桃、蜂蜜、豬苓、棗皮等土特產品,尤以天華山所產菊花心秦黨馳名全國,為歷代進獻朝廷的貢品。
描述
柴家關街位於境內下游,此處地勢開闊,河道平直,稻田連片。相傳,早年這裡街長數里,商賈雲集,馬幫穿梭,是京都通往巴蜀的重要驛站。儘管連綿的戰火已摧毀了那個遠古的小鎮,曾經有過的喧鬧早已被歷史的長河淹沒,但隱隱約約我們仍能在稻田邊、民居里發現被馬蹄磨得油光放亮的青石板,被精雕細琢的石門、石窗、石立柱,我們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遠古小鎮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當談起往事的時候,小鎮上的居民依然眉飛色舞,興奮不已,不住地介紹古戲樓遺址、石猴子的傳說,仿佛那久遠的故事就發生在昨天,是他們的父輩甚至他們自己所親身經歷的。那言辭,那表情,既有對祖先的炫耀,也有對今天的滿足。
今日的柴家關,雖然遠不如傳說中的繁榮,尤其是2002年“6·9”特大洪水災害給這裡的老百姓造成了巨大損失,但經過幾年的恢復重建,修建了災民集中安置點,對邊遠農戶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建成了千米長的護田河堤,恢復了水毀公路,災區民眾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